全力争当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力军
2024-03-22沈觅
沈觅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上确实是走在前列”,“值得看,看了让我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了底气”。他要求园区“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意见,要求园区努力扛起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力军责任。园区统筹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全力以赴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86亿元(增长5.9%),规上工业总产值650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1.1亿元(增长6.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16%,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
聚力扩大国际合作,巩固开放新优势。把开放作为园区最鲜明的底色,大力推动高水平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领域谋划中新合作。深入贯彻落实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4次会议精神,积极推动建设中新“国际化走廊”,发挥新加坡苏州国际商务中心、苏州新加坡商务中心“支点”作用,集聚优质项目132个,落地中新绿色数码港、中新生命科学园等标识性项目,中新青年实习交流计划在园区启动。推动外资外贸稳量提质。深化招商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招投联动、二次招商,去年引进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及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安踏国际一体化运营中心等亿元以上项目188个,总投资近1100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9.51亿美元,园区荣获联合国“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一企一策支持重点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出台支持核心产业国际分拨中心建设、批发业高质量发展、连锁品牌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园区山姆会员商店落地跨境电商新零售试点,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买遍全球的便利。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建设。深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促进企业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打造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新增各类制度创新案例40项,其中在全国复制推广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10项。主动融入和服务重大发展战略。成功举办第六届中新服贸论坛,启用国内机场首个异地值机和行李托运的跨省异地城市航站楼——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成立长三角国际空港苏州航空货运中心,推动苏宿工业园、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中新昆承湖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合作园区项目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聚力科技自立自强,增创发展新动能。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打造重大创新平台。开工建设苏州实验室、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总部基地,发布多个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市级创新联合体9家(累计16家),持续增强创新策源功能。加快集聚高端人才项目。深化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构建驿站引才、基金引才、以才引才工作矩阵,累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346人(其中创业类约占全国6.5%),江苏省双创人才441名,集聚外国专家近3500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超1400人、约占全省20%。加快培育创新企业梯队。深入实施科创企业攀高计划,不断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4600家,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超1000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2800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上榜中国独角兽、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54家,约占全省30%,累计培育各级独角兽及潜在独角兽企业超200家、各级瞪羚企业近900家,新增上市公司5家(累计66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约占全省16%,获批省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210件。成立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持续完善“一分(企业创新积分)、一池(风险补偿资金池)、一平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园易融”)、两基金(引导基金、领军创投基金)”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依托东沙湖基金小镇,高水平集聚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产业投资等领域私募基金企业、高端服务机构,管理基金规模超3800亿元。成功举办冷泉港亚洲学术会议、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等专业品牌盛会,持续提升汇集全球创新资源能力。
聚力强链延链补链,展现实体经济新作为。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2+4+1”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强区行动计划,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74%。成立园区集成电路产业公司、产业园,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高水平运作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获评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强化项目建设支撑。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加快建设金光科技产业园、阳澄数谷、阳澄银座、上市企业产业园等重大产业载体,持续优化“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等改革举措,去年46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8.5亿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務。实施金鸡湖总部经济发展计划,深化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新增省级跨国公司总部和功能性机构8家(总数达67家,约占全省17%)。推动规上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覆盖,新增全球“灯塔工厂”1家、省智能工厂3家、省5G工厂3家,各级智能车间累计超300家,数量均居省市第一。
聚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标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产城人有机融合,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环金鸡湖综合提升、阳澄南岸创新城和吴淞湾未来城建设,地铁11号线无缝衔接通达上海,通苏嘉甬高铁在园区增设苏州东站。持续改善社会民生。有序实施教育、卫生、养老等领域民生实事项目40个,深化街道环境整治提升和城维一体化改革,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新一轮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推进空气质量达标攻坚、水环境提质增效行动,成功举办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等国际品牌赛事,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今年是园区开发建设三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园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部署,紧盯世界一流目标定位,坚决扛起试验示范的责任担当,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科技创新为动力、开放创新为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美好蓝图早日变为现实。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走在前列。加强苏州实验室要素资源保障,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姑苏实验室服务支持苏州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实验室(基地)为引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市重点实验室为基础的实验室创新体系。支持头部企业牵头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布局一批高能级概念验证中心,落地一批标志性硬科技产业化项目。实施名区名校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发展,支持区内高校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深化长三角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要素流动配置服务平台。优化金鸡湖人才政策体系,激发企业自主引才育才活力,引进更多战略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海外青年人才,到2026年,力争集聚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超500人,高层次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达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5.45%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0件,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40亿元。
在打造先进产业集群高地方面走在前列。深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方向)建设,做大做强苏州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纳米新材料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实施新能源(新三样)、人工智能大模型、ESG产业创新行动计划,布局细胞和基因治疗、生物和信息融合技术(ITBT)、先进半导体技术及应用、绿色能源与生命健康材料、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等未来产业,努力抢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力争到2026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个3000亿元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6000亿元,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60%、75%,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提升到75万元。
在做大做强企业创新主体方面走在前列。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推动形成链主企业“顶天立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未来三年,遴选规模实力好、创新能力优、引领带动强的链主企业50家以上,建立“组长+链主”机制,开展产业链协同试点行动,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牵头组建高端产业园和创新联合体,增强产业链的黏性和韧性。全力招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5强和专精特新重大项目,力争每年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科技人才密集、市场前景好的科技项目1000个,持续提升新兴产业“贡献率”。更大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四新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加强技术迭代、产品创新、品牌培育。力争到2026年,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超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80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
在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方面走在前列。深化双向投资、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中新合作,为中新两国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苏州自贸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全面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要求,加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等要素保障。实施新一轮产业用地更新行动,未来三年盘活存量用地10000亩以上,全面推行“数据得地”,加快实施“工业上楼”,确保好项目好企业不缺空间。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优化“园易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升上市企业苗圃工程、参天计划服务成效。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迭代升级园区营商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增值化改革,打造“免证苏州”园区样板,不断扩大“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完善“审批—监管—执法—信用”闭环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