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村振兴”战略透视基层记者的“跨界”之策

2024-03-22韦庆贤

新闻传播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三农跨界

韦庆贤

(都安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广西 河池 5307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也进一步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涉农媒体应抓住媒介融合、5G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红利期,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将“三农”宣传服务工作做真、做细、做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新成就。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体要致力于打造涉农资讯现代传播体系,为当地群众科普或者讲解涉农APP的用法,多维度、多风格地宣传农村政策法规与农情,借助融媒体赋能乡村振兴。基于此,基层记者要主动求变,通过“跨界”玩转涉农新闻工作,注重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的有效融合,坚定人民立场,吃透上情、悟深农情,准确把握基层民众情绪,为受众输出主题鲜明、观点独到与兼具“温度”和“深度”的涉农新闻作品。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记者“跨界”的内涵

在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新闻记者应面向基层、乡村“嗅”出新闻价值,反复推敲选题、持续深挖、详细采写,用笔书写乡村风貌、用镜头记录乡村之变。所以基层新闻记者必须树立“跨界”意识,在故事性新闻中加入“智媒”元素,不断充实完善故事骨架,为读者创造一个环环相扣、有血有肉的新闻精品。传播是新闻记者的核心使命,因此要注重涉农新闻材料与案例的真实性,避免因外界因素或者主观因素影响新闻真实性,在深入“三农”新闻现场、还原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向受众呈现新闻事实,以做好新时代舆论引导工作。而网络与科技渗透与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涉农新闻传播与制作的成本,以往的传受关系正在被深度重构,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介入新闻生产过程中,或者分享上传图片、实物与视频融入新闻场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原本属于记者的专业管辖权,也加速了新闻“去专业化”进程。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记者的“跨界”,要从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出发,借助融媒体发展的春风,持续探索创新涉农新闻表达方式、叙事风格以及报道视角。在采访过程中,要向摄影记者取真经,以职业的态度审视基层环境、事物与人物;深挖和采访主题有联系的潜在信息,高度还原乡村百姓“原汁原味、土里土气”的真实生活。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新闻记者“跨界”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深化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自2018年开始,各地县级融媒体建设取得突出成绩,据中宣部的数据,全国建成并成功运行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达到2585个,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中,县级融媒体中心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融合中的核心板块即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同时也是与基层群众联系最为密切的板块。在这一背景下,新闻记者如不跳出传统媒体,不聚焦“融媒体+新闻政务服务”的新业务,势必会影响自身专业能力甚至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新闻记者要有全局意识,认清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趋势,厘清现阶段发展困境,主动谋“变”,探索“跨界”之策。以都安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当前,其业务发展与日常管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表现为,第一,所有在编在岗人员之前多数从事传统媒体工作,对新媒体岗位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新媒体岗位类别的技术性、专业性人才缺乏。第二,在岗人员严重不足。目前编制36名,在编人员平均年龄达46岁。除借调驻村和身体原因,实际在岗能正常开展专业工作的仅有25人,开展日常的融媒体宣传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基层新闻记者积极拥抱融媒体趋势,主动“跨界”,对激活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活力,增强中心“造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打造“三农”新闻力作,讲好乡村故事

“乡村振兴”战略下,融媒体+“三农”是新闻报道的爆发点,同时“三农”题材也被视作所有媒体平台重点扶植的细分领域,甚至成为新闻报道的“流量密码”。基层新闻记者也必然将关注点集中在新时代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农民群体,以“接地气”的视角呈现最真实的“三农”景象。因此,基层记者的“跨界”是打造“三农”新闻精品的必由之路,在“两微一端一抖一快”平台高度渗透的背景下,一旦缺乏互联网思维、受众思维与数据思维,再优秀的新闻作品也只能“自赏”,无法在大众或者周边区域形成传播力和影响力。需注意,在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衍生品”中,存在诸多亟须探索的新闻“玩法”,例如快手、抖音推出的““三农”成长计划”和“新农人计划”等,激励“野生创作者”通过农民视角为大众输出具有贴近性、真实性的“三农”鲜活素材。和主流媒体的宏观视角与典型报道相比,基层新闻记者的视角,要从宏观“跨入”微观,从单纯的文字记者向摄影记者、融媒体编辑的角色转变。从“三农”政策方针宣讲向农村生活环境、乡村饮食、农用器具、乡村民生转变,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主题被动的公共话语地位,利用技术赋能、精磨内容,输出具有乡村文化性、生动性的“三农”新闻精品,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

(三)有助于构建“乡村振兴舆论场”,增强舆论引导力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新闻记者“跨界”能够帮助壮大农民群体声浪,促进“乡村振兴舆论场”的形成。和主流媒体典型报道与政策宣传为主的报道格局不同,基层记者“跨界”是对““三农”议题”的补充与延伸,利用融媒体平台,向外传递农民群体的声音,将“三农”热点与新闻事件相联系,形成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现象级产品”。同时,基层新闻记者“跨界”尝试,也将推动“三农”内容IP化,依托全媒体矩阵传播体系及其优势,让新闻记者更加了解群众之想、群众之困、群众之虑。以都安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为例,该中心已经开设了公众号、天下都安APP和抖音号,初步搭建了全媒体传播体系,而在抖音号中,与本地相关的短视频新闻在播放量、互动量、点赞量等数据维度上逐步提升,其中,浏览量近2000万,粉丝4万多,浏览量超过10万的抖音作品共有38个。其中抖音作品《都安百旺 淀粉厂开榨 木薯收购忙》点击量达63万;《都安有条“天路”》点击量达54万,可见,正是伸向基层的视角,让受众形成情感共鸣,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进一步增强了新闻引导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新闻记者的“跨界”路径

(一)出众——从“幕后英雄”向“新闻IP化”跨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明确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要求,指出涉农媒体要着力于乡村振兴大业,致力于深耕“三农”垂直领域。基层记者由“幕后”奔向“乡村一线”,为农民群体说话,将主题报道与策划报道做足、做深,以实现“新闻IP化”。融媒体为基层记者由幕后转向“前台”提供了平台支持,由此形成了角色鲜明、主题各异、内涵丰富的新闻IP。长期以来,“三农”新闻更多服务于政策宣传,甚至需要将政府要求一字不落地记录在新闻稿件之中,新闻报道缺乏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导致乡村生活新闻报道与群众期待始终存在一条“鸿沟”。而依托融媒体平台,基层新闻记者应从“幕后”向“角色IP”跨越,以草根性的乡村生活叙事冲破“假大空”的怪圈,让基层新闻离农村实际“更近一些”。

以安徽省淮北市传媒中心主任记者潘伟华为例,其刻苦专研、能吃苦,经常凌晨采访和彻夜通宵编辑,充分诠释了记者的为民情怀,敢于为百姓的权益而发声,面对“浍河污染,鱼大量死亡,渔民损失严重”,潘伟华与同事实地采访,最终推出《浍河污染横流百名养鱼户遭殃》的新闻报道,经过媒体曝光和持续报道,执法部门介入后排污企业关停,渔民也获得了相应赔偿。此外,潘伟华还敏锐捕捉到“生态环境”的新闻价值,多次实地采访,整理新闻材料,最终形成了《荒山秃岭变身“世外桃源”》,该作品时长达到5分钟,在央视报道淮北的时长上有了新突破,同时,在“淮北发布”公众号的阅读量也超过10万,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舆论影响力。“百姓在哪,潘伟华就在哪”,从基层记者到党的二十大代表,虽然角色在变,但厚植为民情怀依然坚定不移。由此可见,融媒体视域下,基层记者脚下沾着泥土,心中满怀真情,新闻才会真正充满力量,才能被更多群众认可和推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媒体与基层记者都要将“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作为使命情怀,从公共新闻中找准“三农”新闻的“出口”与“接口”,直面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借助“三农”新闻IP化打破区域边界、城乡边界与产业边界,贯通网媒与纸媒两大舆论场。

(二)出新——从“文字记者”向“融媒骑兵”跨越

“乡村振兴”战略促使基层新闻记者加速融入到“新闻+政务+服务”模式之中,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记者”已经不再适用融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场。具体而言,在融媒体时代,基层记者仅仅靠“一支笔”已经难以让新闻获得更广的曝光和传播。这是因为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可视化元素的灵活运用会让“三农”新闻更具可读性和传播性,尤其是对于“三农”新闻而言,图片、视频等要素与文字所形成的搭配组合更加符合“快阅读”习惯,也便于受众在图片和视频中找到共鸣之处。所以,相对于文字而言,新闻图片或者视频在传情达意方面更具优势。

从“文字记者”向“融媒骑兵”的跨越,是对基层记者的综合考验。首先,在突发现场,记者应做到“近一点,再近一点”,冲到最前线利用手机等设备记录细节,以获得以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基层记者要转变以往“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理念,力求文图并举,才是丰富视觉表达与新闻内涵的最优解。例如在“重庆发布”发布了《收藏→2023年重庆春季赏花地图!》的推文,以提前实地打探景点的方式,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渝东南的赏花景点绘制成动漫风的海报,并绘制成H5,支持“按图索花”,利用定位功能,可为游客精准筛选最近的赏花地点。此外,该推文还结合近郊游、文化游、乡村游,将赏花实景化,大量的景色照片加上文字描述,极大提高了推文的阅读体验。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记者的工作创新,需要从流程完善入手,要练就硬实力,要从新闻线索中深挖其价值点,并结合“三农”新闻主题记录其中代表性的画面情节,由此直击新闻事件的本原。所以,基于融媒体的传播格局,基层记者要真正从“文字记者”向“融媒骑兵”进行跨越,务必要做到“心细”、“文细”和“画细”,以乡村百姓关注的小切口,扩大新闻容量,从而真正让涉农新闻报道拉近与百姓之间的距离。

(三)出圈——从“专业话语”向“大众话语”跨越

伴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持续推进,涉农新闻宣传已经步入新阶段,基层新闻工作人员更要有历史责任感,不断自我赋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融媒体的发展正在促使涉农新闻传播生态产生结构性变化,特别在社交媒体领域,传播边界逐渐消失,“人人都是麦克风”已成为常态,进一步强化了新闻话语的柔性表达。而建立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基础上的新闻传播,形成了以关系、情感与消费为核心的内生动力,促使以往新闻的“专业话语”开始走向“大众话语”,实现了新闻话语的“破圈”,所以,基层记者也必须厘清“为谁说话”问题,从认知上意识到在融媒体背景下中国新闻话语从精英转向百姓的重要性。

例如,央视新闻经过改版,其语言形式与内容更接地气,甚至成为网络热梗的源头。例如央视新闻对抖音大V“张同学”进行了全面解析,其发布的推文《临近春节,张同学做了一个决定》获得了超过10万+的阅读量,点赞量达到4958次,在看量达到1626次,同时大量的精选留言也凸显了文章的热度。推文语言在语言应用上极为生活化,将农村生活中的喂鸡、养狗、做饭等日常通过短片形式呈现,引发了众网友的“乡愁”。在“走红后多次被官方账号点名张同学:一边创作一边改进”板块中,新闻编辑所用的语言同样通俗易懂,阅读时并不存在晦涩难懂的新闻术语。而在“留言精选”板块,新闻编辑更是将其打造成“许愿池”和“树洞”,不仅促进了官媒和大众的互动,还强化了群体认同感,彰显出媒体对大众舆论的正向引领。所以,基层记者更研究“大众话语”,尤其是对乡村生活中的“人之常情”与一方一俗进行了解,主动与群众展开互动,从网民的评论、留言中获得创造灵感,让“三农”新闻话语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赋予新闻作品天然的互联网流行与社交属性。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记者并非新闻语态革新的“旁观者”,而是要主动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在“三农”新闻的创作与再创作中真正把握时代脉搏,提升涉农新闻的传播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新闻记者的“跨界”要建立在深耕“三农”议题之中,践行“四力”,主动走向乡村、走向田间,让“三农”新闻叙事更具温度。基层新闻记者应主动拥抱媒介融合,依托各大媒体平台,树立“内容为王”、受众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由此才能增强涉农新闻的品质与传播力。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三农跨界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跨界
跨界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