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科技支撑 造种业“航母”
2024-03-22王迪
王迪
钱前全国人大代表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随着全球形势不断变化,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种子作为战略物资,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带来一份《关于完善种业政策体系 打造核心科技支撑的种业企业“航母”》的建议。
钱前介绍,我国科研队伍庞大,科研实力雄厚,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许多领域已处在世界第一方阵,比如水稻、小麦等口粮作物,种源百分之百掌握在自己手里,口粮单产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然而,种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钱前建议,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一批种业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航母”。
“从全球种业发展历史看,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产业的每一次跃升,无不是由企业将突破性新技术带到产业,引领产业重大变革,同时催生出像科迪华、拜耳等一批国际种业巨头。”钱前介绍。
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兴起,尤其在生物育种政策的春风下,我国种业产业化进程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深水区、开放新时期,目前已形成以国投种业、中种集团、大北农集团和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
然而,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业创新主体作用仍发挥不足,在研发投入、产业规模、全球化布局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有7000多家农作物种业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排名前10位的企业仅占13.8%的国内市场份额;与国际种业巨头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半以上市场、自主研发能力突出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我国种业企业长期以来“多小散弱”“多而不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知识产权缺乏等问题,钱前建议,借鉴国际领先种业企业发展路径,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源向种业倾斜,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种业企业聚集,支持国投种业等资本实力雄厚、历史负担较小、投资意愿强的种业重点企业集团加大行业并购整合力度,承担国家科研专项或联合投入设项,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前沿和交叉产业技术,尽快抢占新赛道,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硬核科技,持续增强企业产业影响力和主体发展能力,进一步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打造业务涵盖研、育、繁、推全产业链的种业企业“现代航母”。
钱前介绍,我国科研力量布局分散,难以开展高水平大研发、支撑大企业。
“我国80%的种业创新资源和绝大多数科研人才集中于科研院校,但我国各地各系统的科研院校研发力量较为分散、资源统筹不足,科研资金渠道复杂,资源浪费、创新重复、无谓竞争时有发生。”他进一步解释,其中表现尤为明显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支撑种业创新应用研发的中国农科院等优势科研机构,与各地农科院资源统筹互补、协同攻关的效果不佳。
在钱前看来,科研力量的布局分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型种业企业的集聚科技创新支撑。
对此,钱前建议,加强集智攻关的力量。一方面,进一步统筹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重点农业大学和地方农科院所等优势种业科技创新人才和资源,整合科研资金投入渠道,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紧盯创新前沿,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时,整合中央和地方农科院,形成国家级、省级、地区级,央地协同、上下贯通、集中指挥、优势互补、作战梯次分明的新型农业科研系统布局,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种业科研大联合、大攻关,源源不断地为种业企业输出生物育种等硬核核心技术。
钱前建议,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一批种业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航母”。
经过长期调研观察,钱前发现,我国种业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薄弱,缺乏科研投入的实力和动力,科研供给主要来自科研院校。然而,現阶段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基本局限在交易型的品种权转让方面,普遍缺乏以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贯穿研发全过程、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科研与产业发展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他提出,引导种业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机构构建长效、深入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市场需求,以产业为导向、联结紧密、运转高效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体系。突出种业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调动科研机构积极性,加强科研企业在育种平台、种质资源、育种技术等方面的共享,让科研院所的资源“活”起来,鼓励科研人员“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
“以‘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卷、揭榜挂帅等方式对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攻关,快速缩短我国种企与国际先进种企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服务种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钱前说。
最后,钱前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全球农业良种重要市场,要鼓励种业企业主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和技术,通过海外投资并购、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发海外市场,鼓励种业企业到国际市场试水,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因此,他建议,加强海外种业经营政策研究、指导和服务,为种业企业探索海外市场、扩大国际交流搭建桥梁;鼓励充分利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政策优势,搭建种业企业“走出去”合作交流平台,“抱团”开拓国际市场,避免单打独斗、低效竞争;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国内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育种创新营造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