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融合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3-22彭金香徐新华吴广阳夏圆玲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学双师应用型

彭金香 徐新华 吴广阳 夏圆玲 吴 沣

(1.湖北恩施学院医学部,湖北 恩施,445000;2.恩施州中心医院肺病科,湖北 恩施,445000)

中国“新医科”建设重在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将医学与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据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等学科进行融合。在新医科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要求。作为应用型院校的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与“产”脱离,在校期间重理论,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轻实践,导致培养的医学生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有些脱节。因此,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面临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1]。而应用型院校应与时俱进,需探索符合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产学融合,将教育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融合。应用型院校将医学教育活动与社会医疗体系建设同步对接,构建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五共”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结果共评长效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应用型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医学人才需求脱节问题[2]。本文将从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团队、专业群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产业学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智慧教学平台、搭建“学习+实习+就业”育人平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旨在促进我国高校医学教育以交叉学科逻辑引领医学教育专业体系建设,以大健康新观念拓宽社会服务范畴,以多学科融合方法论引导应用型医学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3]。

1 完善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1.1 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

应用型院校需充分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全面掌握当前的社会医疗机构及企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尤其要发挥学校所处的地域优势。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适当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合作。应用型院校可邀请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负责人,参与学校的专业发展建设,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综合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且定期对医学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反馈,并及时调整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方向。

1.2 构建产学融合模式及评价制度

应用型院校需积极构建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完善现有的产学融合制度;构建应用型院校与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双主体的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多种模式,如教学与生产、订单培养,师带徒、学生与员工,产业学院与就业等一体化协同模式。应用型院校与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共同实施“1+X 证书”制度,推动多方主体多元评价;依托产学融合平台,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学习、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质量监控,优化评价机制。

总之,应用型院校在产学融合协同下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及时跟进学生与岗位人才需求,优化产学融合模式及评价制度,有效激发社会医疗机构及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学校与社会医疗资源优势互补,有效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4]。

2 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5]

2.1 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型医学院校制订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医学类专业各教研室的教学任务、人员配比,及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能力、职称等因素,在现有“双师型”教师的前提中,分析优势,找出劣势,弥补不足,从学校与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层面进行整体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布局设计[6]。

2.2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应用型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机构及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模式和岗位要求,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定期到岗位锻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

2.3 完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

应用型院校成立“双师型”教师评委会,由评委会制订“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考核内容包括临床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如医学基本疗诊技术、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制订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定期对专业课教师是否具备“双师型”教师资格进行等级认证和鉴定。并制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年终考核和专业职称评定中,合理倾斜,如在论文数量、课时费标准、绩效工资、课时量等方面给予激励措施。

3 设置专业群,优化课程体系

应用型医学院校,以健康服务和人才培养为建设主线,设置“健康+”专业群,应结合办学优势,紧贴医疗卫生行业需求,如将老年护理、养老院、体检中心、医学影像、医学检验技术等设置为一个专业群[7]。还应结合社会医疗生产活动,确保医学专业课程,与岗位人才需求相符合,完善教学内容,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保证学生整体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并及时进行实践操作。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构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器官系统知识,实现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8]。还可“以结果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如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具备的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并配套撰写器官系统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

4 建立产业学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9]

应用型院校建立产业学院,可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高端设备、先进的技术,给师生提供有利于产学融合环境。在校内,产业学院负责课程教学和实训,融入岗位需求的教学任务和项目。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顶岗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将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平台,“双师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横向课题研究,解决医学人才与社会医疗生产活动脱节问题;应用型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让学生切身体会社会医疗的文化和背景,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10]。

5 智慧教学平台的建设

智慧教学平台是以学生为中心,依托现代科技信息,实现高效、便利、智慧化教与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角色以“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与积极性。而智慧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智慧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建设[11]。

5.1 智慧教室的建设

智慧教室的设计要依据教学法-空间-技术框架(Pedagogy-Space Technology,PST)设计,PST 框架的三个核心:一是空间设计(根据教学模式和分组情况,布置桌椅、灯光、讲桌、辅助设备等教室设计);二是技术设计(包括网络系统、教学管理平台、课程平台、智慧教学软件等技术支持);三是教学培训(智慧教师的培训与指导)[12]。智慧教室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智能技术创设符合实际的数据贯通、共享资源、师生互动、智能化的新型教学空间,便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13-14]。

5.2 智慧实验室的建设

智慧实验室建设主要体现在虚拟仿真实验、智慧化的实验管理平台的新型实验室模式。虚拟仿真实验在现代医学实验教学中受到广泛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还具有病种针对性强,训练过程实时录像,不受训练时间和场地限制,无法律和伦理问题、操作可控和可重复性等优势,可显著提高全科医学临床技能教学的质量[15-17]。智慧实验室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打造数字化临床技能中心,实现临床技能考核及时转播重播,调用医院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利用手术转播系统进行远程示教[18]。与此同时,要加强实验室的智慧管理,对进入智慧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培训,给予合格的教师和学生颁发“智慧实验室准入证”,建立多级的预约审批制度,一方面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另一方面保证学校、医疗机构及企业的资源共享。“双师型”教师鼓励学生参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大赛,积极参与创新性实验的设计等。组织学生参与横向、纵向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解决临床问题,即科研思维的转化能力[19]。

5.3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应用型院校应在图书馆与医疗机构及企业之间开展资源共建共享,立足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场景,建设智慧图书馆[20]。智慧图书馆突破空间及时间限制,减少重复投资,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资源。应用型院校对自有的医学资源和社会医疗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并构建医学文献资源共享数据平台,构建智慧数字图书馆[21]。

6 搭建“学习+实习+就业”育人平台[22]

应用型院校依托医疗机构及企业的各自资源,搭建学习、实习、就业平台,供教师双向交流、专业实践教学、培训、实习、就业等开展工作。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需重视实习的重要环节[23]。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辅助学生构筑就业梦想,并帮助逐步实施就业规划和提供就业机会及平台。应用型院校应围绕当前的社会形势,如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等服务;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等工作。高校发挥地域产学融合优势,搭建校地合作的学习+实习+就业平台。学校将地域基层的健康服务项目,作为定向培养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的结果导向,根据产业链、服务链的需求,优化专业布局。

7 讨论

应用型院校协同医疗机构及企业共同参与制订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产学融合模式及评价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加强专业群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学习、实习、育人平台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产学协同育人模式。应用型院校在产学融合中,能共享社会医疗资源,增加医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解决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以期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机会。社会医疗机构及企业得到学校的人才与智力、科技信息、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尽管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不够成熟,部分医疗机构及企业局限于提供实训基地、培训合作与项目支持上,没完全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制订协同培养目标,双方利益共享动力不足、高校教师应对医疗机构及企业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责任管理机制不明确,结果考核体系不健全,智慧教学平台建设资金困难,学习、实习、就业平台运营缺失及更新等系列问题。

在新医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需加强制定双主体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营造育人环境、共享教学资源、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把控教学过程、加强学生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解决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产学双师应用型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路桥专业中的应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