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方针

2024-03-21初晓霞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6期
关键词:霜霉病根腐病侵染

初晓霞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06.019

大豆是重要的经济类作物,同时也是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是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豆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油料作物科学供给的重要支撑。大豆生长阶段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病虫害因素是最主要的方面。基层地区的很多种植户在大豆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并没有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普遍存在药物使用不规范,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大豆的正常生产,甚至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大豆死亡,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在大豆多种病虫害中双霉病和根腐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两种病害,该类病害在防控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现代化的防治技术,严格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证病虫害防治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此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油脂加工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市场对优质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大豆的总体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每年我国需要从国外引进大批量的大豆。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加快发展大豆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大豆面积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趋势,大豆的自给率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情况来看,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大豆产量是关键。在大豆种植中影响其增产增收的主要因素是病虫害,大豆尽管生育周期较短,但是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不注重做好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大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防治不到位,防治不科学就会给病虫害的快速传播蔓延提供条件。因此在大豆栽培过程中,应该结合生长发育特点,加快大豆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掌握大豆生产阶段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更好地保障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一、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的发病原因

1、大豆霜霉病

①病原特征

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以大豆生长期间低温多雨的地区发生较为严重。该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与豆粒,导致植株早衰落叶,降低豆粒的百粒重和发芽率。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呈圆柱形,无色透明,大小为1-2μm×30-60μm。孢子囊顶端有乳状突起,内部含有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肾形,单胞,无色,大小为6-10μm×10-14μm。在适宜的条件下,游动孢子可以发芽成为新的菌丝,进行再次侵染。霜霉病菌的生活史包括藻丝阶段和孢子阶段。藻丝阶段在病组织内,霜霉病菌形成菌丝,通过吸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菌丝无色,直径为2-5μm,具有分隔。在适宜的条件下,菌丝可以扩展到寄主植物的各个部位。在病组织表面,霜霉病菌形成孢子囊,内含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寄主植物,形成新的菌丝,开始新的侵染循环。

②病害循环侵染规律

大豆霜霉病的初侵染主要发生在苗期。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霜霉病菌在病残体、种子表面或土壤中越冬。当大豆出苗后,病菌通过气孔、伤口或幼嫩组织侵入植株,形成初次侵染。此时,病菌主要侵染叶片和茎秆,导致叶片出现褪绿斑点,逐渐扩大为黄褐色斑块。在初侵染的基础上,霜霉病菌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进行二次侵染。当大豆进入花期和结荚期时,病菌开始侵染豆荚。侵染豆荚后,病菌在豆荚内发育,产生新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豆荚表皮的破裂或气孔侵入豆粒,形成二次侵染。此时,病害主要表现为豆荚和豆粒的病斑。大豆霜霉病的三次侵染主要发生在病害流行年份。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病菌在大豆生長期间可进行多次侵染,导致病害迅速蔓延。多次侵染会使病害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③发病原因

大豆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病害发生的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5-20℃,相对湿度80%以上。在低温多雨的情况下,病害容易发生和流行。霜霉病菌主要来源于病残体、种子表面和土壤中的越冬菌丝。当大豆出苗后,病菌通过气孔、伤口或幼嫩组织侵入植株,开始循环侵染。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增加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种植过密会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抵抗力降低;种植过稀则容易造成霜霉病菌的传播和侵染。土壤肥力不足会导致大豆生长势弱,抗病能力降低。施用过多的氮肥会刺激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加重病害的发生。不及时清除病叶、不进行轮作、不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等管理措施都会增加大豆霜霉病的发病率。

④发病症状

大豆霜霉病的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相连,形成不规则的黄褐色大病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角斑状。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病斑表面会出现霜霉层,即病原菌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病菌侵入豆荚后,豆荚表面会出现褐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豆荚斑点逐渐扩大,导致豆荚变软、弯曲、下垂。病菌还会导致豆粒表面出现白色菌丝层,严重影响豆荚的产量和品质。病菌侵入茎秆后,会导致茎秆变褐色,出现溃疡状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茎秆上的病斑逐渐扩大,导致植株枯死。病菌侵入根部后,会导致根系变褐色,出现腐烂现象。随着病害的发展,根部组织逐渐腐烂,植株生长受阻,最终导致死亡。

2、大豆根腐病

①病原特征

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其中腐霉菌和镰刀菌是主要的致病菌。腐霉菌属于鞭毛菌亚门,其菌丝无色至淡色,宽度一般为3-5μm,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孢子囊呈囊状,直径一般为100-150μm,卵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为30-60μm,黄褐色。腐霉菌的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卵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接触植株的根、茎、叶等部位侵入寄主,并在寄主组织内发育成新的菌丝,形成无性生殖体。无性生殖体在寄主组织内扩展,造成病害。镰刀菌属于子囊菌亚门,其菌丝无色至淡色,宽度一般为3-6μm,菌丝生长速度较慢。分生孢子呈镰刀形或纺锤形,无色或淡色,多数具隔膜。厚垣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5-10μm,黄褐色。生活史也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阶段。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萌发成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孔、伤口等途径侵入寄主,并在寄主组织内发育成新的菌丝,形成无性生殖体。无性生殖体在寄主组织内扩展,造成病害。

②病害循环侵染规律

腐霉菌和镰刀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病残体、种子表面和土壤中的越冬菌丝。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等待合适的条件进行侵染。病菌通过大豆的根、茎、叶等部位的伤口、气孔或自然孔口侵入寄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形成新的菌丝,并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养分,导致病害的发生。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病原菌不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游动孢子等无性繁殖体,这些繁殖体通过气孔、水孔、伤口等途径,再次侵入新的植株,形成循环侵染。同时,病原菌也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进一步扩大侵染范围。腐霉菌和镰刀菌的侵染程度受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种植密度、作物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害发生严重,反之则较轻。大豆品种之间的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抗病品种对腐霉菌和镰刀菌的侵染具有较高的抵抗力,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③发病原因

腐霉菌和镰刀菌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病残体、种子表面和土壤中的越冬菌丝。这些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等待合适的条件进行侵染。大豆的根、茎、叶等部位的伤口、气孔或自然孔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形成新的菌丝,并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养分,导致病害的发生。腐霉菌和镰刀菌的侵染程度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气候潮湿、多雨的季节,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等肥力条件对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有影响。低肥力、土壤贫瘠的地块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种植密度过大,大豆植株之间的竞争激烈,导致生长势减弱,抗病能力降低,容易引发病害。不合理的施肥、灌溉、除草、松土等管理措施,可能导致大豆植株生长不良,抗病能力降低,从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④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叶片黄化、枯萎、脱落,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黄化的顺序通常是由下而上逐渐变黄,先是底部2-3片复叶变黄,随后逐渐向上扩展。病菌主要侵染大豆的根部,主根和侧根出现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斑点,病斑呈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稍凹陷。病重时,根系开裂,木质纤维组织露出,根部变黑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病菌可通过种子传播,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出现腐烂现象,导致幼苗生长受阻,甚至死亡。当病菌侵染茎部时,茎部出现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导致茎部组织腐烂,植株生长受阻。

三、防治要点

1、农业防治

①加强种子处理

为预防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常用的拌种剂主要有甲基硫菌灵、恶霉灵、福美双、敌磺钠。具体的拌种剂量需要根据拌种剂的说明书以及当地的病害发生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甲基硫菌灵的常用拌种剂量为50-100g/100kg种子;恶霉灵的常用拌种剂量为10-20g/100kg种子;福美双的常用拌种剂量为100-200g/100kg种子;敌磺钠的常用拌种剂量为20-30g/100kg種子。先将拌种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一般使用适量的清水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拌种剂倒入干净的拌种容器中,将种子倒入拌种容器中,与拌种剂充分混合,确保种子表面均匀地粘附拌种剂,搅拌一段时间后,将种子取出,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待种子表面水分蒸发后即可进行播种。

②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

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虫害和杂草数量的积累,影响大豆的生长。因此,大豆轮作制度的首要原则是避免连作。可与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作物进行轮作,也可以在豆科植物之间进行轮作,如与苜蓿、花生、绿豆等作物轮作。大豆是一种豆科植物,具有固氮能力。因此,在制定轮作制度时,要考虑土壤肥力的管理。与非豆科植物轮作时,可以选择需肥量较小的作物,如玉米、小麦等;在豆科植物之间轮作时,可以选择需肥量较大的作物,如花生、绿豆等。在制定轮作制度时,要考虑病虫害的防治。与非豆科植物轮作时,可以选择对豆科植物病虫害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在豆科植物之间轮作时,可以选择具有相互抑制病虫害的作物,如苜蓿、花生等。

③土壤翻耕整地、合理施肥

为预防大豆霜霉病与根腐病,土壤翻耕整地和底肥施入是关键环节。一般在播种前进行翻耕,使土壤充分风化,提高土壤肥力,翻耕深度应达到20-30cm,以打破犁底层,使耕作层加深,利于根系生长。可采用全面翻耕或局部翻耕。全面翻耕适用于多年连作的地块;局部翻耕适用于轮作地块,可保留部分未翻耕的表土,以减少病菌数量。整地要求地面平整,土壤细碎,无大坷垃,排水良好。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沼渣等。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亩施用量根据土壤肥力、大豆产量目标和肥料养分含量确定。一般每亩施入有机肥2000-3000kg,或施入45%的氮磷钾复合肥20-30kg。将有机肥均匀撒施在地表,然后进行翻耕,使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追肥时,可将氮、磷、钾复合肥与种子一起进行拌种,底肥一般在播种前施入,以便大豆发芽时能充分吸收养分。

3、生物防治

微生态制剂是一种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菌群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的生物制剂。在大豆霜霉病和根腐病的防治中,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生防菌,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常用制剂有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悬浮剂等,每亩用量为100-200g,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土壤状况进行调整。一般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每季使用1次;在病害发生初期,可进行叶面喷施,每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另一种是木霉菌制剂。木霉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的真菌,可以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常用制剂有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木霉菌悬浮剂等。每亩用量为100-200g,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土壤状况进行调整。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每季使用1次;在病害发生初期,可进行叶面喷施,每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最后一种是荧光假单胞杆菌制剂。荧光假单胞杆菌是一种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细菌,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常用制剂有荧光假单胞杆菌可湿性粉剂、荧光假单胞杆菌悬浮剂等,每亩用量为100-200g,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土壤状况进行调整。在播种前进行土壤处理,每季使用1次;在病害发生初期,可进行叶面喷施,每10-15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4、化学防治

霜霉病和根腐病发病初期推荐使用4%农抗120水剂150-3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者20%龙克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者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

综上所述,大豆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始终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霜霉病和根腐病一方面会导致叶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会导致大豆根系生长发育不良,针对上述两种主要病害在今后栽培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手段,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切实降低大豆霜霉病和根腐病的发生流行率和传播范围,将该类病害的传播面积控制在最小程度。

(作者单位:024076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霜霉病根腐病侵染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饲用南瓜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番茄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