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赋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4-03-21王文勇王秀萍

审计与理财 2024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审计治理

王文勇 王秀萍

【摘要】本文在分析审计参与高校治理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审计工作服务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作者认为,发挥审计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强化治理认知,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审计工作中,还要不断扩展审计职能和提升审计能力,进而赋能高校治理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审计;高校;创新型人才;治理

【基金课题】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资源库建设———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为例”(编号:JG20230414)。

一、引言

新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突出体现了治理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变革,以治理理念激发创新活力,汇聚社会创新资源和要素,育人的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以及不断增强的高校治理能力保证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必然引领大学形态和组织系统的重塑。高校审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以服务高校治理为宗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促进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系统性的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审计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治理水平的高低,它在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同时,达到人才培养的治理完善,已成为当前高校育人目标的核心使命。然而高校审计工作的职能弱化一直是存在的,并且结合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治理的制度性安排和体系架构仍然是滞后的,在高校治理转型和责任体系重构的新格局下,面对内涵式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审计工作必须适时进行应变。

二、相关理论研究

审计工作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存在着必然关联性,陈琴(2020)认为二者在内涵上是互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高校治理状况和水平制约着审计的发展,审计工作在促进高校治理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邱高松(2016)认为,高校审计要实现其职能定位,需要围绕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提高办学效益不断开拓审计业务新领域,在开展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基础上,更要探索审计的创新思路。审计参与高校治理的效用如何,吕东云(2023)认为内部审计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高校及早发现问题和风险,确保高质量的教育目標实现。而就审计在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路径,众多研究也做了有价值的探讨。然而,综合来看,以上研究大多集中于审计参与高校治理的关系、职能、能力的分析,很少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分析。对此,本文从高校治理视角分析审计工作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应发挥的功能。

三、育人范式变革下审计参与高校治理的内在逻辑关系

1.审计目标的指向性

治理不同于管理和控制,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众多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这种活力也必然带来高校治理过程中育人范式的变革。强调人才的创新性,反映在治理目标上,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下,迫切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高校治理责任则进一步延伸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义,治理目标和重点无疑在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治理的目标和重点决定着审计的方向和内容,审计活动的性质、目标、职能和目的都将服从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管理咨询服务的增值型审计转变,其效能在于揭示和反映高校治理进程中的体制障碍和制度性缺陷,在规范权力运行中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2.审计活动的整体性、关联性

治理体系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构成,审计所属的监督体系不仅于监督,而是积极融入决策和执行体系中,由关注微观的执行层面向关注宏观战略的决策层面演进,审计作用也从对经济活动的审查向学校整体发展的评价与咨询的方向拓展,最终有利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由此看出,审计工作应跳出审计业务的范畴,做好整体规划,在审计过程中运用整体分析揭示问题,为高校内部健康有序运转提供支持。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立足于整体化、关联性的人才培养工程,从理念到行动、从实施到评价,需要全员参与,覆盖全部教学环节。

3.审计结果的实效性

高校治理结构重在突出权责分配体系的明晰化,如何界定主体责任,则是审计工作参与治理的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产出与效果、结果与质量的比较反映出人才培养的状况,对应的是决策体系与执行体系的问题,审计工作则是通过自身职能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最终依据审计结果而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期间,审计工作主要对人才培养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都是审计的基本任务,重在围绕人才培养的权责分配达到考核和评价的明确化。当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其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审计成果的利用首先要看高校资源配置对此是否倾斜,其次是看配置效益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在资金和资源使用方面的绩效审计是否到位,从资源利用辐射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即产出的效果性是否真正满足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4.审计效能的增值性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识,价值增值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审计与审计对象也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审计工作归根结底是为审计对象服务,虽然它并不直接参与创造价值,但仍然可以通过控制、监督、评价、咨询在完善治理制度和资源有效利用方面达到增值的目的。高校治理的价值属性是在价值认识、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实现中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围绕高校治理形成的能够影响高校发展的相关利益者,越来越更深介入高校治理的各个环节,他们更希望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学校也希望在他们积极参与治理下实现更好发展。从利益关切探求高校治理中所遇到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比较重视的是学校出资者、政府、用人单位及学校自身的利益所求,而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高校最重要利益主体的地位。在审计评价中,学生之外的这些群体或个体利益被摆在高校治理的最高位置,审计所发挥的职能作用被用来促进高校经济价值的产出,以及能够给这些利益群体或个体带来更大的利益,但却忽视了治理中最主要的学生主体的利益诉求,那么高校治理偏离人才培养的宗旨也就在所难免。

5.审计手段的服务性

审计从监督变为服务,是社会治理转型的需要。由发现问题到提出合理化建议,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审计服务的属性越来越突出。审计不仅仅强调监督,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目标的落实以及经济活动背后的责任履行情况,围绕政策、资金明确量化权力与责任,注重对制度设计和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总结,揭示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从宏观分析上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促进治理创新。高校审计工作能够将自身特有的专业优势融入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无论是对高校财务收支的审计,还是对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及基本建设的审计,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降低成本,最终对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审计为高校治理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合规,更为高校育人的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提供支持,并且协助督促整改,实现由被动监督为主动服务,这些都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四、审计工作服务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架构设计

1.审计职能重构

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和咨询服务的多项职能,监督是为揭示问题,评价是为考查履责情况;建议则强调解决问题。随着社会治理对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职能愈来愈多维化,由原来单一的经济监督职能扩展至评价、鉴证、咨询与管理的功能转化,即从传统的财务收支查账向服务与增值并重的综合审计发展。审计职能的发挥,也从表层的发现问题转变为揭示体制机制的深层次矛盾,并以建设性的参与治理,积极推进被审计对象的绩效管理和制度完善,达到组织结构效益和效率的更好提升。目前,高校审计的隶属关系大多依附于纪委部门的分管,这也从一定层面上体现了高校对审计职能的认识仍然固化为一个“监督部门”的范畴。然而,面对高校治理进程的加快及追求内涵式发展的紧迫感,通常的限于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的监督审查已经过时,需要围绕高校治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内部管理,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审计工作无论前置还是布局于整个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主要检验的是参与高校治理中能否提高学校整体价值,通过对学校资源利用及其内部管理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和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2.审计目标的重新设定

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审计工作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改善风险管理,促使治理过程更加有序,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高校治理面对的是人才结构的变化,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治理的中心任务,那么一切高校治理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服务。在这一审计理念指导下,高校审计工作作为价值增值者,应把高校所有参与治理的相关利益者作为服务对象,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效能,并且把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审计工作的终极目标,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难看出,审计工作在完善高校治理结构、促进科学决策方面带来日益显著的服务价值,仅从微观角度开展审计工作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高校治理的要求,应向宏观方面转变,优化资源配置,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与此同时,审计工作也应把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历史使命,把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追求目标。

3.审计角色的转换定位

传统审计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鉴证,目的是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和督促整改,但很少参与到真正的决策过程,因此,传统审计始终扮演从属的配合角色,审计工作的服务价值在于审计结果对决策的影响,但也仅是对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而不能对整个决策过程施加影响。审计的职能转型是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从“问题发现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审计工作不仅是提出方案,而且深入到方案实施,由从属角色变成决策制定角色和决策执行角色,成为治理的主体。从治理内涵审视高校审计的角色扮演,审计不但是发现问题、揭示风险的批判者角色,更是在重大决策上积极参与高校治理的建设者角色,围绕高校经济活动和终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可行性方案。

4.审计能力提升的迫切感

以高质量的审计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审计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种制度安排,以其獨立性、权威性、专业性服务于治理的需要。对于高校治理来说,审核评价是促进高校全面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审核评价的精准与否,检验的是审计服务质量的高低,背后折射出的是审计能力的高低。审核评价基于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标准,重点考察培养过程及其资源利用能否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培养结果是否与培养目标相契合,使评价能有效帮助学校明确办学目标,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向和方法,以此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以评价促进建设和整改,审核评价的结果应用也反映出审计能力在参与高校治理中所能发挥的效能,以评价结果优化和规范整改流程,把评价结果运用于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保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审计工作需要优化能力结构,特别面对信息化要求需要掌握现代审计方法与技术,以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审计效率与效能,以此达到审核评价的精准性,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五、审计工作脱节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问题

1.审计目标不明确

强调高校治理的建设职能,把审计服务思想贯穿到治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贯穿到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中,保障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审计目标应服从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审计要找准与这一目标的结合点,形成一体化的服务生态体系,并最终把审计结果应用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应成为审计目标。然而当前的高校审计工作更多侧重经营风险、经济责任和相关财务收支的审查,审查和评价大多集中于经济活动领域,很少能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起来,也仅限于合法与合规的任务要求,很少就审计结果应用能够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关联。更侧重于管理和控制方面的服务,导致审计目标与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脱节。

2.审计职能过于单一

传统审计以问题、规范为审计导向,强调控制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计职能的发挥,监督有余而建设性不足。站在高校治理角度,学校经济活动的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但更主要的是为实现学校治理结构完善、增强治理的有效性而能提供决策支持。然而实际的审计状况,显现出审计职能的有限性,为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水平较低。过于偏重于各项收支及资金活动的流程执行情况,导致的是审计的确认服务职能被过于强化,而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却未获得重视。在改进学校治理过程中,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的事后审计阶段,未能针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与提高组织运作效率提供建设性建议。

3.审计能力不足

审计工作如果想达到高质量的审计水平,那么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计能力,这些能力更多体现在综合分析能力方面,能够在审计思维、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高校治理为审计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在做好具体审计工作的前提下,要善于谋划全局,创造性开展分析研究,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的问题,并找出体制、制度和机制上存在的缺陷或漏洞,为宏观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但落实到具体的审计工作,很大部分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审计方法应用,信息化的技术分析手段落后,固化的传统的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因而无法达到现代审计的高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审计视野狭窄以及审计技术落后,则无法实现审计的关联性能够全面的渗入到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体系治理进程中,而这样的审计能力也就难以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六、审计工作赋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1.强化治理认知,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审计工作中

新时期的审计既要坚持批判性,更要突出建设性。高校审计工作要从治理全局出发,在揭示具体问题的同时,强化对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加及时地帮助被审计对象识别和规避治理进程中的决策风险、管理漏洞。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关键性工程,需要营造优质的治理生态体系促成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审计工作应积极融入到这种体系,从理念、功能、空间等维度,构建“高校治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审计”的新组织结构。

2.站在治理高度具体谋划高校审计职能创新

监督与评价是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这是审计工作的立足点,然而面对高校治理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履行好监督职能的基础上,还要更新观念,注重审计的服务职能,要服从于学校改革和发展大局,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事业的全面发展。服务内容要契合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方法要依据职能创新促进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3.提升审计能力,促进审计工作高效运行

审计工作突出的是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然而要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对审计工作自身的要求也要做出及时评价,能够从审计能力上检验出审计质量的高低,因此,需要就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建立一种审计质量评价机制。由高校治理的要求,在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等方面所进行的全方位转型,审计工作也要积极适应这种转型,在审计方式方法上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审计技术,并能够在审计效率与效能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限于发现和揭示问题。而在工作的针对性上,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优化审计业务流程,完善审计全面质量控制,从而达到服务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4.强化结果运用,推进创新教育体制深层次变革

审计效能在于审计结果的应用,以审促改,能够带来组织价值的增值,这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审计成果有效利用,通过审计成果運用的制度化建设,旨在加强制度保障,实现审计整改落实的长效化,能够从制度层面打造创新教育新模式,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科研、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最好方式,在于审计成果和信息及时共享,使高校治理各参与主体认可审计成果并尊重和接受这样的结果,促使审计结果与责任挂钩,达到创新教育体制深层次的变革。

总之,高校育人范式有着它自身的规律性和内在逻辑关系,高校治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育人环境,使着这种育人范式更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审计工作应积极融入到高校治理体系中,不仅发挥监督的基本职能,更应寻求审计思维和方法的突破,在治理站位上能够更好推动创新教育体制的改革,通过审计整改实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琴.完善内部审计助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0,(9):9-11.

[2]邱高松.治理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定位与实现路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6):92-96.

[3]刘桂江.大学章程制度视角下内部审计促进高校治理优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22,(1):33-39.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审计治理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浅谈工程结算审计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