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2024-03-21谢雅芬
谢雅芬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石码第二中心小学,福建 漳州 363100)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探究意识、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小学科学综合性较强,对于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小学生思维尚在发展、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所以在对小学科学知识学习时难免存在很大的难度。而将生活资源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科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掌握。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对如何利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都意识到生活资源的重要性,也纷纷采取措施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资源。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尽管小学科学教师对生活资源的应用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部分教师忽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兴趣喜好等选择生活资源,进而导致生活资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二是部分教师对于生活资源的认识存在局限,将生活资源简单地等同于生活物品,却并未将生活情景、生活事例等纳入生活资源范畴,进而导致对生活资源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三是部分教师虽然将生活资源引入小学科学课堂,但是没有根据生活资源的具体类型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予以创新改进,进而导致生活资源与课堂教学缺乏匹配性,而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四是教师自身水平亟待增强,教师水平的不足,使其在利用生活资源的时候没有良好的组织以及管理协调水平,大部分教育手段都得不到实施,最终使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且生活案例的教育引导性不足,在科学知识教育管理方面,无法发挥知识控制效果,致使生活化教学价值无法真正提高;五是环境氛围不足,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若是想合理应用生活资源,对生活化教学做好把控,就应做好对教育环境的管理,进一步优化环境氛围,但是从现阶段科学教育情况来看,生活化教育氛围十分薄弱,导致教师无法长期对学生展开生活化科学教育,再加上氛围管理水平的缺失,一系列管理体系无法落实在教育层面上,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课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应用策略,以此来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优势,有效规避上述问题,进而整体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生活资源的意义
(一)充实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发和应用生活资源可以使教育手段提升、各种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得到有效的控制、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科学知识教育管控价值提升。在科学教学层面上,可以发挥积极控制力,注重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在生活化教育管理上,发挥积极生活教育管理,突出课程教育控制力,保障内容有效渗透。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利用生活资源,可以引导学生用更为形象化以及直接化的思维手段来增强其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促使其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专业化学习管理体系,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实践水平,加快其科学思维得到优化,从根本上增强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调动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全面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学习问题,做好积极性管理,从而提高学习水平,保障科学素养能力提升;同时,还可加快各种教育机制顺利开展,增强教育活力,解决学习理论以及实践之间不统一的情况。
(四)提高教育效率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合理应用生活资源进行教学,可以提升教育活力,助力学生发展思维水平、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助力有关科学知识的接受速度提升,使教育效率得以提升,很多教育问题得以优化。对于教育管理方面来说,应做好科学化论证管理,注重改善教育问题,保障教育模式可靠实施,在教育分析中突出科学化的教育机制,保证教育理念顺利实施。
三、利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导入得好,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初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而且可以顺利推进教学计划,确保课堂教学有序开展。而小学科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小学科学教师如果能够运用生活问题开展课堂导入,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初就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全部的注意力、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小学科学的亲近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而这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在对《地球家园有什么》这一课题教学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计划顺利推进,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对课堂导入环节加强重视,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应的生活资源进行导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生活问题:“人和其他动物有区别吗?”“沙漠环境恶劣,是不是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动物生存?”“绿萝、荷花、梅花这三种观赏性植物哪种适合生长在室内?”“骆驼、星星、石头中哪个不存在于地球?”“骆驼、鱼、大雁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地球能不能没有空气、水?”“狗尾巴草、松树、兰花、西红柿哪些可以用于建造房屋?”“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是否说明植物比动物重要?”……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常识、提前预习等予以解答,在此基础上小学科学教师即可顺利导入新知。与此同时,上述生活问题能够使学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从而对科学知识产生莫名的熟悉感,而这对于学生新课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是非常有利的,可以为学生新课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氛围生活化
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高效完成课堂任务,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但是如果教学氛围消极或欠佳,则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喜好特点,选择恰当的生活资源,以此来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切实提高学生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对《各种各样的叶子》这一课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休息时间收集校园见到的各种树叶。在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咱们校园里有哪些树叶吗?”由于学生课前已经收集过校园内的树叶,所以此时学生会非常踊跃地回答教师提问:“有月季叶子、松柏树叶、冬青树叶、杨树叶、樱花树叶、柳树叶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叶子,并观察这些叶子的纹理、颜色、形状、大小等各有什么特点,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本课题的探究当中。通过创设这种教学氛围,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小学科学教学的枯燥性,使学生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与此同时,创设这种教学氛围,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这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的提升是极为有利的。
(三)教学工具生活化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等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加之小学科学知识综合性、抽象性较强,导致学生对小学科学知识理解学习的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科学知识,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但是当前教师教学工具选取普遍缺乏合理,不仅操作难度较大,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工具即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掌握。
例如,在对《听听声音》这一课题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不同声音的特点加深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生活资料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敲击、弹唱、吹奏等形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声音。如教师用竖笛为学生吹奏一首儿歌;将闹钟拿到教室,使学生认真倾听指针转动的声音;敲打盛水的杯子,让学生倾听不同盛水量杯子敲打的声音;为学生播放男、女、老、少的笑声,使学生感受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的声音特点等等。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亲近感,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具象化,帮助学生对科学知识增进认识,提升科学探究兴趣,而这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四)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形象地揭示了教材的本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差异、生活差异、风情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对教材予以创造性使用,从而使教材更加切近学生生活,更加便于学生学习理解。而在对教材生活化处理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排一排,要根据教学时的季节时令,对教材内容予以合理编排,使之与现实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二是减一减,要删减掉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或距离学生生活非常远的教材内容;三是添一添,教师要在全面了解课题内容、深刻把握课题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四是改一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所出示的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的内容去除或改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
例如,在对《人的感知和反应》这一课题教学时,教师如果简单地进行理论讲解,难免存在一定的抽象性。此时,为了方便学生对本课题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下天热时会有什么反应,天冷时会有什么反应,碰到尖锐物品会什么反应,听到悦耳的音乐会有什么反应……使学生对《感知与反应》这一课题形成直观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热水、凉水、砂纸、光滑纸、噪音、动听音乐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知的方式,亲自查看自己的反应,并思考身体之所以出现这些反应的原因。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对感知与反应的关系加深了解,明白身体之所以出现反应的原因,对于本课题教学目标的达成也非常有利。
(五)教学实验生活化
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对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科学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运用到一定的实验材料,而实验室的仪器材料会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并且对于操作的规范性要求较高,从而导致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因此,在之后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实验材料,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学实验的亲近感。而在从生活中选择实验室材料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选择,如可以从校园、医院、超市等场所选择;二是从学生的身边物品选择,如各种文具、玩具等;三是从学生的经验范围中选择,如学生用过的废纸、矿泉水瓶、旧衣服等都可以成为科学实验的材料。
例如,在对《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题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热胀冷缩的变化,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热胀冷缩的实验。但是在热胀冷缩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不采用玻璃管、烧杯等专业的实验材料,而是用学生喝过的矿泉水瓶或用完的盐水瓶作为实验室材料。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起到同样的实验效果,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明白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
(六)作业布置生活化
以往小学科学作业布置通常仅仅注重知识巩固,而忽视对学生情感体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之后的小学科学作业布置时,教师要善于布置生活化作业,同时拓展科学探究的范围,由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堂以外的学校、社区、家庭,使社会、生活、课外、课内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以最大限度提升。
例如,在对《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题教学时,学生在了解水具有热胀冷缩特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时间利用生活中的常见调味品如酱油、花生油、食醋等,探究一下它们是否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布置生活化的课下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堂知识所学,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巧用生活资源,促使课堂导入生活化、教学氛围生活化、教材处理生活化、教学工具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等,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而且可以降低科学知识理解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而这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