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3-21刁汇玲张晓敏孙晓彤孙经武高金祥
刁汇玲 张晓敏 孙晓彤 孙经武 高金祥
附属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基地,也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其主要原因是大众健康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及部分医生医德医风下滑。附属医院应树立“以德为首”的医学教育理念,将德育置于教育体系的首要位置。临床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优秀医学人才的最有效手段。临床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因此,提升临床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附属医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1 基于“课程思政”的附属医院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因此加强附属医院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课程思政“保障层”,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前提。据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的调研结果[1-2],目前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1 临床医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
附属医院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是具有胜任力卓越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承担着临床课程理论教学和见实习教学任务,这决定了医院带教队伍具有临床和教学双重特征,故临床教师身兼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的双重身份,两种不同的角色必然导致部分临床教师在职业地位、社会地位认知和归属的异化与冲突。附属医院无法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的组成纳入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长此以往会造成附属医院临床医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对临床教师队伍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医学教育质量。
1.2 医院课程思政保障机制不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由于课程思政在附属医院刚推行,医院缺乏统筹意识与举措,没有构建统一的课程思政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导致临床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运用和探索局限于自己的知识能力圈,在现实的课程教学中无法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4]。
1.3 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足
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培养和引进的人才大多具有学历高、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独立意识强等一系列特点,其在工作中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薄弱。另外,医院的一线工作人员极易产生“重临床轻教学”的思想,教学工作只是疲于应对,忽略了自身育德能力的提升,导致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不足。目前,部分临床教师对课程思政核心理念领悟不足,认为医学生德育培养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自我职责主要侧重于医学生的临床理论和技能提高。其次,部分临床教师虽有了育德意识,但是践行课程思政时仍觉无从下手,导致临床学科的课程思政落地效果不佳[5]。
2 附属医院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路径
2.1 将附属医院临床教师纳入高校教师体系建设的全范畴
临床教师是高等医学院校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将临床教师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全范畴,这样不但增强了临床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保证了学校对附属医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专项经费支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学校有关教师岗位聘用文件,严把聘任关,加大对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着重遴选具备较高政治素养、较强业务素质和学习热情的临床教师,以期推动课程思政的落地实践,保障医学人才的德育培养。
2.2 基于“课程思政”完善医院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临床教师是医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执行者和推进者,应建立“医院管理、师资培训、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四体融合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在临床课程中渐进践行[6]。
2.2.1 “医院管理”为根本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高,医院面临巨大的就诊压力和医患沟通问题,导致医院首任在治病救人,而疏于对临床教师的培养,更不用说课程思政在临床教学中落地生根。另外,医学临床教学在于理论和实践并重,因此许多教学任务需要在医院的协调下在各个科室内完成。因此,医院院领导首先要领悟“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充分认识“课程思政”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生,也有助于临床教师的医德医风建设,这正是解决医患矛盾之“钥”。医院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授权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各个科室,对教师培养、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活动组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布局,使“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师资培训”是关键
附属医院临床教师普遍存在育德意识薄弱、育德能力不足的现象[7]。基于教师们对课程思政培训的需求迫切度高,医院应立足临床医学特点,构建以“院本培训”为主、“线上培训”为辅、“院外培训”为提升的临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体系:(1)院本培训:医院可开展医院新职工教学能力培训、课程思政授课能力专题培训(包括授课技巧、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等)、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享等系列活动,邀请院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分享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2)线上培训:临床教师作为医院工作人员,很难调整大块时间进行学习,但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医院可通过“教师在线学习中心”“课程思政专题课程平台”、腾讯会议等在线平台组织老师们参加国家、省及其他高校举办的在线培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线上培训,不断提升临床教师课程思政能力。(3)院外培训: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有计划地选派临床教师到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访学。此部分老师将成长为医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
2.2.3 “教学评价”是保障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但目前国内医学高校附属医院尚未形成统一适用、科学合理和操作性强的教学评价体系[8]。临床课程思政除具有“教学内容隐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等课程思政的共性外,还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更为多样化”“面对的临床情况具有复杂性与规律性”等个性特点。医院应根据自身课程特点,在“领导、督导、同行、学生”四位一体评教系统、临床教学检查、各项教学课题和竞赛中设置课程思政的专项评分标准。有效的教学评价可反馈课程思政运作情况,督促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另外,将评价结果与教学绩效考核、教师聘用、评优奖励和职称晋升挂钩,保障课程思政在医院的持续推进。
2.2.4 “激励机制”是推动力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可调动临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之路。(1)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建设标准。设立院级教学改革课题的课程思政专项,一票否决未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课程,提高课程思政考核指标在课程评价和一流课程遴选、验收环节中的权重。(2)榜样激励机制。医院应重视评选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教师团队,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并凝练经验逐步推广。(3)构建由科室主任、知名教师、中青年临床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发挥“传-帮-带”作用,扩大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面。(4)以赛促建。医院组织和举办教学设计大赛、理论授课比赛和微课比赛等课程思政类专项竞赛,激发临床教师开展德育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对医学生的德育培养能力,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9]。
3 临床教师要以更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
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0]。因此,推动临床教师进一步加强政治素养、强化育德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德能力成为高校附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应有之义。
3.1 加强自身政治素养
部分临床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学历高、知识面广、学习能力强,对事物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政治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强化。临床教师应认识到“育人先育己”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医院思想政治学习,厚植家国情怀、涵育道德修养;另一面,在医院领导、党支部、教研室和科室主任的“四位一体”临床教师思想道德培养模式中,通过与组织、领导以及同事谈心谈话的形式,获取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提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临床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和职业修养,才能够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和教化学生。
3.2 强化自身育德意识
育人先育己,观念必先行。临床教师通过研读国家、有关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参加医院组织的课程思政培训、会议、讲座,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事迹,解读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深刻认知课程思政是什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途径,将立德树人理念内化于心,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使自己成为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修养的临床教师,更好地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
3.3 提升自身育德能力
医学课程思政之根本即临床教师的育德能力。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临床教师已初步具有思政意识,但很难将“思政元素”融入医学专业知识、患者交流沟通技巧,做到“如盐化水”“日用而不觉”。临床教师医疗工作过于繁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自行挖掘临床课程的思政点。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中研讨和临床课程思政案例库能快速、有效地为临床教师提供可行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等,使其在育德中有据可考、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地将医者情怀、职业道德等渗透到理论授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中,运用自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医德仁心”。
4 课程思政在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实践
4.1 医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培养什么医生,是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强调:良好的道德修养、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珍视生命、关爱患者的态度,以及协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都是新时代医学生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医学院校紧扣以上要求,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医德医风、医学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医学人才”确立为医学课程思政目标。临床教师对标思政目标,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注重加强医德医风、医者仁心教育。
4.2 锚定育人角度
找到课程与育人相结合的现实抓手,锚定育人角度是医学课程思政的关键。临床教师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对接自身学科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挖自身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高校附属医院承担医学生临床理论教学、见实习、规范化培训和进修等教学任务,其教学场所为教室、示教室、病房、实训中心等,其教学素材涵盖大量的医学发展史、患者病例病案文献和医学科技创新等。另外,临床课程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而操作性教学恰好是承载量最大、频率最高的课程思政承载体。临床老师应紧扣临床课程特点,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式、互动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到我国促医学发展之大策、古今医学大家、医学科技创新等思政元素与临床实操无缝连接,极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4.3 课程思政具体化、操作化
医学课程思政必须对标“做得好不好”,细化实化具体举措,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目前课程思政实施最突出的短板为部分临床老师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课程思政,甚至有的老师简单地认为将医学史、医者仁心实例等思政元素直接加入相对应的课程就是课程思政,这必然导致思政元素融入的生硬化、碎片化[11-12]。因此,课程思政切忌简单地说教、生切和嫁接思政元素,必须基于思政元素重构再造课程内容。对于各专业下的学科而言,首先将思政目标系统化、整体化,对接专业目标依次续写课程育人目标、单元目标、每节课目标,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教学反馈等各方面,贯穿于理论授课、见实习教学和教学研讨等各环节[13-14]。例如,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对接临床医学专业目标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在培养掌握传染病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树立“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理念,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首先,明确章节思政的目标是为了与课程目标对齐,以寻找并培养思政素养在本章节中的切入点。具体实施方式如下: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杰出贡献、爱国学者的感人事迹以及学科或课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介绍有深度的学科或课程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分享身边的感人故事,强调科研和临床的底线。讲述教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以此作为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范例。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能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4.4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及医学生成长规律
医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及医学生成长规律,顺应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才能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切实做到课程思政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落地生根[15]。医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科学,这决定了其内在规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思政遵循医学教学规律和医学生成长规律,着力于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临床综合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职业精神。然而,现今医学生特别是普通医学院校医学生的短板多为缺乏领导力、抗逆境能力、抗挫折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这迫切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充分融合临床医学课程和思政课、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非专业课程,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整合,构建基础与临床、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体系[16]。
课程思政是德育培养应有之义。医院应把“德育”置于医学人才培养的首位,在医院政策的保障下建立“规范化、具备临床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提升临床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寓价值引领于医学知识传授之中,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医风的新时代医学生,以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