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光疑星落,巧灯竞琳琅——洛阳宫灯

2024-03-20关咏阁

百科知识 2024年4期
关键词:宫灯正月十五洛阳

关咏阁

唐代诗人元稹在《灯影》中吟诵:“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宫灯又名灯彩,兴于东汉,盛于隋唐。初时,宫廷用以照明、点缀升平,后来随着元宵节张灯、赏灯习俗而兴盛于民间。每逢佳节,洛阳城内处处“花灯四映,弦歌沸腾,游人通宵不绝”。洛阳宫灯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繁光遥缀疑星落,灵韵盏盏露华凝

灯产生于人们对于照明的需求,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用布料包裹草木,内外涂抹蜂蜜,点燃之后便可照明,即文献中所说的“庭燎”。直至战国时期,人们发现可以将提炼出的动物油脂盛放于盏中做小巧的油灯用来照明,灯盏外套上灯罩,能够有效地稳定火苗、防风挡雨,也便于挪动。《楚辞》中记载:“兰膏明烛,华容备些。”意思是用香脂制烛,光焰通明,把美人的花容月貌都照亮了。古代动物油脂昂贵,如若添加香料于其中,非王宫富贵之家不能用。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灯具的外形有了更高的审美需要,宫廷用灯制作得越来越华美。

宫灯出自于宫廷,不仅具有实用的照明功能,还有陈设可观的功能。秦汉时期,宫中用灯极为考究,材质多为铜质或瓷质,纹饰华丽、造型精美。据传,刘邦攻占秦宫后,周行库府,只见各种奇珍异宝琳琅满目,尤其让人惊叹的是“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螭”指无角的龙,利用燃灯时产生的热气可掀动龙身上附着的鳞片,足见当时宫灯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极为精妙,宫灯通体鎏金,整体造型是一位跪坐执灯的年轻宫女。只见“她”右手执灯,左手托灯盘,神态恬静优雅。此灯构造精巧,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灵活拆卸,通过转动灯盘可调整灯光的方向和明暗。宫女执灯的右臂是一条烟道,燃灯后,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长信宫灯实用与审美兼备,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有着“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建都洛阳。相传,为了庆贺这太平盛世,刘秀下令在宫廷内张灯结彩、大摆筵席,皇宫上下华灯璀璨,盏盏明灯争奇斗艳。后来,宫灯的制作技艺传入民间,成为后世百姓在节庆时分游街赏玩的灯彩,尤以正月十五元宵灯节的赏灯活动最为盛大。

正月十五上元夜,灯若连珠照万家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话说“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相传在汉武帝时期,东方朔为帮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与家人团聚,便传言正月十五火神君要火烧皇宫,若想消除此次灾祸,当天须在大街小巷、庭院屋门挂上红灯,营造满城大火的假象;同时,全城百姓也要上街观灯,是以宫女才能出宫与家人团聚。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赏月观灯是节庆期间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据文献记载,元宵节张灯与佛教的传入息息相关。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刘庄崇敬佛法,在洛阳白马寺设立法坛与道教斗法,最终大获全胜,佛教在民间也声名大振。为表佛法大明,汉明帝敕谕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即佛祖神变之日,士族庶民都要彻夜燃灯,史称“燃灯表佛”。除此之外,元宵节张灯习俗的产生还与道教“三元神”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三元神”指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天官诞生于正月十五,是赐予福禄的神仙;地官诞生于七月十五,是赦免罪罚的神仙;水官诞生于十月十五,是解除灾厄的神仙。民间认为天官为福神,会在每年正月十五神诞之日赐福于民间,天官喜欢热闹,所以人们在这一天会燃放灯火、乞求福泽。由于元宵节在正月十五,正是道教中的上元日,所以又被称为上元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元宵节燃灯的习俗逐渐淡化了宗教的色彩,趋向娱乐化、大众化。《隋书》中记载,隋文帝时期,每逢正月十五夜晚,百姓均“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到了隋炀帝时期,赏灯观灯的规模更为盛大,“每岁正月,万国来朝”,隋炀帝在洛阳城内陈设百戏,“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全城张灯结彩,绵延数里不绝,自昏至旦,半月不息。隋炀帝有诗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今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朝全年实行宵禁制度,只有正月十五前后三天才会解除宵禁,连放三夜花灯。民间有“逛灯节、消百病”的说法,所以元宵节庆期间“千门开锁万灯明”,男女老少纷纷走向街头,夜游观灯赏灯,甚至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可见当时的赏灯盛况。这一时期,洛阳作为东都,汇集了天下能工巧匠。《太平广记》中记载,唐玄宗时期,有位叫毛顺的工匠,手艺精妙,善于制灯,曾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制作“高150丈、广20间”的灯楼。灯楼通体用彩绸映衬,绚烂夺目,上挂金银珠翠等物,微风轻拂,锵然成韵,有诗云“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描绘了一派星光璀璨、喜庆吉祥的景象。

宋朝社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坊市制度被打破,宵禁逐渐松缓,“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人们游走于夜市,灯火盈路,亮如白昼。宋朝的皇帝也尤爱观灯,宋太祖将上元张灯的时间从三夜延长至五夜,从正月十四延续到正月十八。张灯期间,皇帝走出皇宫,与民同乐。到了宋徽宗时期,张灯时间甚至延长到了40多天。据《宣和遗事》中记载,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下令从腊月初一开始张灯,直至次年正月十五,称之为“预赏元宵”。“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北宋词人向子湮以一首《鹧鸪天》描绘了元宵灯节期间帝王端坐于彩楼之上、游人百姓嬉游于街衢之間共赏花灯的节日盛景。除此之外,元宵节赏灯还成为未婚男女相识的契机,由此催生了诸多传颂至今的爱情佳句,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明清时期,洛阳远离都城,灯节不复唐宋时期那般热闹繁华,但是扎灯、点灯的习俗在民间一直保留了下来。乾隆年间《洛阳县志》中记载了“上元放灯,十四日起至十七日止。花灯四映,弦歌沸腾,游人通宵不绝”的赏灯盛况。洛阳城内也出现了一批专门制灯的手工艺人,主要有杜、李、朱、王四大制灯世家,各家制灯风格迥异,所造宫灯各具特色。杜家是写“灯体字”的高手,李家擅长在灯面上画山水人物,朱家以“五福”牌宫灯与“三珠”牌宫灯而闻名,王家则擅长做圆形的纱绸宫灯。

传承至今的洛阳宫灯集剪纸、雕刻、书画、竹编等工艺于一体,做工考究、工艺独特。传统的宫灯普遍采用洛宁淡竹、胡桃木或椴木为骨架,以纱绸、纸浆或玻璃糊灯,形状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多角形以及不规则形状,常见的有红纱圆灯、二龙戏珠灯、莲花灯等。这些灯品大体上可分为张合架纱绸宫灯、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和观赏类宫灯。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张合架纱绸宫灯是洛阳宫灯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其造型以圆形为主,也有蛋圆形。灯体撑合自如,用时撑开,不用时合起,收纳方便,易于保存,这是洛阳宫灯与其他地方宫灯最为显著的不同,也是洛阳宫灯具有的独特的优点。据说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西安返京途经洛阳时,对这种可以灵活撑合的宫灯大为赞赏。回京后口耳相传,洛阳宫灯在京城内声名大噪,引得京城大员纷纷前往洛阳采购宫灯。

传统张合架纱绸宫灯的制作共需72道工序,如旋灯座、开灯槽、笼蒸、刮青、破篾、刮翘道、打眼、拉丝、穿篾、上灯、捏灯、网灯、炼绸、拍浆、染色、糊灯、剪云纸、镶灯、彩绘等,涉及木工、竹编、铁匠、纺织、剪纸等多种工艺。其中,捏灯是制灯工序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宫灯是否饱满圆润,取决于捏灯人的眼力和技巧,力度稍有不当,就会导致宫灯变形。

依据功能,张合架纱绸宫灯可分为老样宫灯、圆样宫灯和清化样宫灯。老样宫灯是最传统的宫灯样式,有红、白、黄三色,灯体流畅,上书商铺字号、经营内容,悬挂于店铺门首,借此展示店铺信息、招揽顾客,因此也被称为“字号灯”;圆样宫灯也被称为“门灯”,用于年节或婚礼等场合,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清化样宫灯源自焦作市清华县,灯体原以木头为骨架,传入洛阳后,改用竹篾代替木头,在保留了宫灯原本形状的基础上使灯体能随意撑合,方便收藏。

巧匠穿幽蓨,规方织作笼

除了张合架纱绸宫灯外,唐代还盛行一种方形宫灯,名为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

宫灯的骨架多用椴木或胡桃木雕刻而成,显贵之家也有用红木、紫檀木所制,灯架方正,上下两面镂空,四周以白绢或玻璃为面,灯面上可绘制花鸟山水、戏曲故事,也可题写古诗名句。如在小说《鼓掌绝尘》中,董府的灯面上就绘有“董卓仪亭窥吕布,昆仑月下窃红绡;时迁夜盗锁子甲,关公挑起绛红袍;女改男妆红拂女,报喜宫花入破窑;林冲夜上梁山泊,兴宗大造洛阳桥”等28个戏文故事。

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玲珑剔透、清新雅致,有“方罗汉”“方白绢”等灯型。相较于现在我们常见的红色宫灯,方白绢灯更亮,照得更远,更具实用性。

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盛行于清朝,其制作方法和材质与方形宫灯大体相同,多为六角或是八角的构造,有六角龙头宫灯、六角子母灯等灯品。灯体上刻有龙纹、回纹、卷草纹、祥云纹等代表着吉祥如意内涵的花纹样式,整体古朴典雅、华贵大气。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的六角子母灯在全国国庆灯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观赏类宫灯也被称为“花灯”,是元宵节赏灯的主要灯品。按照大小,观赏类宫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的组合灯,如鳌山灯、龙灯等;另一类是单个的彩灯,如荷花灯、兔子灯等。隋唐以来,正月十五游街賞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固定了下来,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与创新,花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从隋代诗人薛道衡的“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诗句中可以看出,早在隋炀帝时就有龙形和鱼形的花灯。唐代的鳌山灯气势恢宏,武则天时期的鳌山灯高达30米,叠翠堆金,浮光耀影。北宋时期,开封灯展极为盛大,“百艺群工,竞呈奇技”,工匠们把各式各样的彩灯排列组合,打造多种形态的灯展。这一时期洛阳的灯展虽不胜开封,但制灯的手艺越发精进,街市售卖的灯品种类繁多,有绢灯、琉璃灯、多角灯、纸灯等。明清时期,洛阳鼓楼的杜家宫灯和洛阳东大街的李家宫灯盛极一时,杜家所制的“绢囊元骨灯”和李家所制的“六角龙头宫灯”闻名于京城。除此之外,人们还将多个红色的小灯笼穿成长长一串悬挂于树梢枝头,现在洛阳老城区十字街道路两侧就挂满了这样的灯笼。

洛阳人喜灯、爱灯,因此洛阳每年都会举办灯会。洛阳宫灯瑰丽华美,承载着河洛文化的诸多内涵。千百年来,洛阳宫灯跟随洛阳人的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点亮了寻常人家的生活,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时至今日,传统花灯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出灯火璀璨、五彩斑斓的夜晚。

猜你喜欢

宫灯正月十五洛阳
洛阳正大剧院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正月十五夜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找不同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洛阳自古繁华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