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品牌建设的挑战及建议
2024-03-20郑丽丽李肖燕
郑丽丽 李肖燕
摘 要:为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也应不断革新、与时俱新。文章通过分析品牌本身的特征,剖析企业品牌建设面临“战略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品牌构建意识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缺乏体系化、制度化保障,时效性不明显、宣传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挑战,梳理出品牌建设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综合分析、深入思考,提出企业品牌建设对应的发展策略与建议,旨在推动企业从战略、业务、制度、宣传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的推动引领作用,以此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关键词:企业品牌建设;品牌特征;原则;面临挑战;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7-0178-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7.045
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2]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无论是大型中央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着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诞生了不同领域的“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但是全局来看,大多数企业距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其中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2021 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3]。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发文“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重点领域品牌,持续扩大品牌消费,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促进质量变革和质量提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久久为功促进品牌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4-5]因此,品牌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1 品牌的主要特征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在传递企业核心优势、思想理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品牌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品牌的排他性。品牌有着排他性这一特殊属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提高品牌建设意识,尤其是品牌的注册和保护,充分利用品牌的专有权。
(2)品牌的资产性。品牌的价值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标志符号,所体验到的产品服务,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拥有者如果能够在相关的宣传、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品牌的优势,就可以获取一定的增值收益,将品牌的影响力、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地提升,转化为相应的资本助力企业利润增加、持久发展。因此,品牌的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形量化。同时,品牌还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比如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以品牌入股的形式组建企业,以品牌价值作为的号召使得优势力量得以集中,实现特许经营等[6]。
(3)品牌的风险性。品牌从创立到成长的过程中,国际形势、政策导向、产业趋势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变化,由此导致相应品牌也存在扩大或者缩小的可能。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些品牌因理念、发展路径、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原因影响,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品牌的创立、孵化及成长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品牌的发展路径、预期效果、效益评估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4)品牌的表象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建设的初衷是让受众通过一种比较简单的识别、记忆点来加深对某些产品、企业的印象;但是由于品牌不具有具象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没有立体的实物效果,会削弱其表现力。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品牌的表象性,寻求特定的物质载体,通过一系列的物质载体体现出品牌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使品牌有形化[7]。品牌的表现形式有文字、符号等抽象的概念,也有产品品质、市场占有率等可以量化的载体。
2 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我们常说的品牌效应通俗地讲就是这种品牌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只有不断地发展,让更多人认识、熟知,将品牌符号所要呈现的内涵和意义形成大众所能认可的印象和产品,以其无形的凝聚力与扩散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企业品牌是城市经济的细胞,企业品牌是带动城市经济的动力[2]。加强企业品牌的建设,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个转变”、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不断地提高品牌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尝试优化品牌建设的实践路径、加强品牌建设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8]。但是综合来看,距离国家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战略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查研究,无论是投资型企业、技术型企业还是工程型企业,普遍存在重业务轻品牌的现象。其中,大型国有企业一般业务板块多、分布广,企业内部业务板块之间甚至存在着交叉、重叠现象,缺少对品牌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和思考;中小企业一般以技术型企业居多,缺乏品牌建设顶层设计,品牌发展战略不明确。
(2)品牌构建意识与业务发展不匹配。从企业发展类型、发展阶段、发展规划等角度综合来看,有的大型企业虽然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技术创新等方面已经位居国内甚至是世界前列,但是与发达国家知名品牌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未形成完整的品牌建设思路和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品牌建设缺乏体系化、制度化保障。有些企业未建立起品牌建设体系,使得品牌建设缺乏人才资源保障,没有和经营管理紧密衔接,促进经营管理的发展,让经营管理为其赋能[9]。其实不单是经营管理方面,品牌建设的理念、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应该与企业发展预期目标结合起来。如果缺乏品牌建设系统性的思考和规划,与业务架构、业务体系、发展理念、企业文化配合不紧密,会大大削弱品牌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总之,很多企业对品牌管理、体系化建设及保障机制,缺乏品牌建设资金投入。
(4)品牌建设的创新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有的企业虽有一定的创新成果但是尚未将其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有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发展滞后,宣传方式较为陈旧,甚至是忽略品牌概念的输出、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输出,未将企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先进理念与文化发展、宣传渠道相结合,纵使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品牌影响力较小。
3 企业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
企业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10]。品牌不仅仅是公司的一个广告、一句宣传词或者是一个标志,而是企业、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服务和受众群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品牌的内涵诠释尤为重要。无论是通过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方式,企业的品牌建设都需要清楚地表达出受众的体验,展现出产品、服务或是企业的特色,打造出品牌建设系统化发展的模式和发展路径。因此,品牌建设过程中也要不断探索,遵循、借鑒相应的原则。
(1)坚持统筹布局原则。企业的品牌展示企业的发展方向、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管理体制、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不但要有专业的部门或者是团队来统筹谋划、综合考虑,还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实现企业各业务部门、各流程环节协调发展。只有各部门之间加强协同联动,产业链各环节高效配合,才能形成企业的品牌合力。
(2)坚持重点导向原则。企业的品牌建设必然要将受众的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品牌建设的内容可以丰富、途径可以多样,但是核心主线要明确。从企业的战略、目标、业务、创新、管理等多角度出发,找准企业品牌的核心主线,作为品牌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同时需要融入企业的特色文化、个性、产品、形象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品牌推广的策略和对策。
(3)坚持品质保障原则。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应该做到产品或者是服务品质优先,“打铁还需自身硬”。比如咨询服务类企业,就要为委托方在项目时效、服务质量、成果准确性等方面做好服务,出具可靠的服务成果;比如技术设备类企业,就要在设备的先进性、经济性、耐用性等多方面展示技术设备的性能和品质,来赢得客户的口碑。因此,产品的品质保障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石,是企业在同质型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
(4)坚持突出特色原则。不同类型的企业有其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企业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及自身条件有很大的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也有着很大不同,因此品牌建设不是单纯的照抄照搬,而是在坚持国家、行业政策导向的前提下注重突出品牌独有的特色优势,并且将优势不断地挖掘放大。
(5)坚持长期推进原则。企业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在坚持企业品牌建设战略的前提下,制定近期、远期、长期的目标和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将品牌建设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4 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建议
企业品牌的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综合规划、长久坚持,加强企业的自身产品竞争力、严把质量关,在此基础上加强推广宣传,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实施全面品牌管理,从“战略引领、全员参与、系统组织、过程把控”等多环节提升品牌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赢得品牌优势。具体措施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4.1 加强品牌建设的战略引领
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注重综合设计、统筹谋划、布局长远[1],同时,品牌建设也属于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中国品牌日”的设立到“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做强大国品牌 擦亮中国名片”不仅仅是口号,体现了党和国家将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面临国家大力支持品牌建设这一重要的机遇,企业应充分深刻学习国家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从国家战略到政策解读等方面充分学习,以品牌的顶层设计为指引,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高标准响应国家政策,同时注重开拓创新,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性、差异化品牌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将企业的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加强所处市场发展体系研究,增强对所处产业、品牌发展阶段、品牌建设情况与企业经营业务拓展的预判能力,增强企业对当前以及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市场拓展方向与区域、产业链延伸情况的适应性与感知力,提高品牌战略调整的前瞻性、协同性、计划性,实时进行品牌建设的战略调整。
4.2 品牌构建与业务架构相融合
提高企业品牌建设的意识,推动品牌建设与重点工作、日常工作有机融合;企业在发挥品牌战略引领作用的前提下,将品牌建设和企业的发展理念、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等内容深度融合,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体系建设协调发展,经过长期不间断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品牌引领市场拓展工作,市场拓展又能很好地弘扬品牌价值的良好氛围。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由此引发的新的产业变革为品牌构建创造了更好的机遇。企业将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方向、市场竞争力、产品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相融合,才能实现差异化、个性化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自身品牌的建立、维护、管理更加重要,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重要抓手。
4.3 建立品牌建设制度化、体系化的保障措施
品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建设,更需要科学化、有效性管理。
首先,要进行品牌建设的资源配置,确定强有力的企业管理者作为品牌建设的总负责人,以此保证品牌管理的运营和监督执行。企业管理者负责企业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战略落地实施、品牌运营、管理保障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形成相应的制度文件,配置足够的资源进行体系化建设,加强对品牌建设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提出高效的决策方案。
其次,建立明确的品牌管理团队,具体负责品牌建设中的管理和协调,品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品牌建设的执行、跟踪和调整。同时品牌建设部门应与各职能部门有效衔接,形成一套品牌管理的关键流程和执行标准,贯穿于整个品牌建设的始终。
再次,组建高效可靠的品牌建设执行团队,包括可以聘请外部专家顾问和业内资深人士,创建与品牌核心价值相符的团队氛围,形成品牌建设的核心业务团队来落实品牌建设的决策和要求。
最后,建立起品牌建设的监督评估机制,全面衡量品牌建设的效果和作用,全面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应用到品牌发展周期各个阶段,形成品牌建设的全流程评估体系。
4.4 品牌建设注重创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
从创新的角度看,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层出不穷,创新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坚持自主核心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业务方向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固发展。企业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要努力促进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个方面,塑造企业发展强劲的内生动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与研究机构和高效、高新技术企业等权威机构的交流学习,将热点前沿和创新成果不断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发展。
图1 品牌建设制度化、体系化建议流程
《央企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将“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品牌宣传的角度看,一是要创新宣传机制,强化自身内部的品牌宣传,增强内部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充分认识自身企业品牌发展、品牌文化及品牌宣传的重要性[11];二是要注重品牌宣传的方式灵活、新颖。面对多元化的发展环境,文化的宣传方式也应多种多样,注重方法多样,思路创新,比如将企业文化底蕴与品牌宣传相结合,组织专家讲座、品牌发展论坛、文化展演、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借助媒体、新闻、公众号、报刊、演出等各种形式展示企业品牌发展成果;三是选择更加适合企业消费者的媒介平台,例如选择抖音、快手、 哔哩哔哩等媒体平台,剪辑编排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内容和表述手法,从而为企业品牌宣传创造更多渠道,赢得更多受众。
5 结语
品牌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伴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按照《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品牌对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一流企业创建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品牌建设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品牌管理科学规范、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一流品牌企业,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区域品牌,中國品牌世界共享取得明显实效,人民群众对中国品牌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企业的品牌建设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组成部分。以企业品牌建设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品牌建设对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企业的品牌建设要深刻理解品牌自身的特征,把握品牌建设的原则,统筹战略引领,与业务发展架构相融合,建立起制度化、体系化的保障措施,从而推动品牌建设与其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要将品牌建设贯穿到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全过程,抢抓建设“品牌强国”战略机遇期,全员牢固树立品牌强国意识,落实到企业建设的方方面面,将企业的战略定位、发展规划、业务方向、管理理念等纳入统一的品牌建设体系,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冰.基于心理契约的Y投资集团品牌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2.
[2]贾士奇.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国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潜力研究[J].创新,2021(53):93-104.
[3]王吉辉,李力.世界一流军工企业品牌建设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22(7):3-6.
[4]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22〕1183号[EB/OL].https://www.ndrc.gov.cn/xwdt/ztzl/lsjjylzzcfchjxzc/zcwj/202209/t20220927_1336432.html?state=123&state=123&state=123.
[5]汤发良,阳林.基于品牌心理契约违背的消费者抵制行为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9-41.
[6]刘丽君.中国会展品牌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03-209.
[7]文玉花.侗锦品牌传播研究困境及发展出路——以通道县为例[J].科技传播,2021:103-105.
[8]王琳.建设品牌卓著世界一流企业的三点建议[J].国资报告,2022(3):105-107.
[9]严慧慧.关于品牌建设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2-24.
[10]冯晓青.企业品牌建设及其战略运用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2-149.
[11]黄贞静,王潇一,公静.重大技术装备品牌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22(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