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前的凛冬之战

2024-03-20东郡公

读报参考 2024年6期
关键词:金军唐军大雪

东郡公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要战争受到了寒冬的影响?又有哪些雄韬武略的战将,巧妙利用天气改变了战局?

极寒之下 百兵肃杀

冷兵器时代作战,保暖条件极其有限,低温不仅会造成士兵非战斗减员,还会影响武器性能发挥,如唐代岑参诗云“将军角弓不得控”,以动物皮革、角质物制成的武器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所以一般都会避开极寒气候。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出兵时机选择很有规律,首次北伐228年春正月,第二次在228年冬十二月,第三次229年春正月,第四次在231年春三月,第五次在234年春二月。除了第二次北伐大概有对街亭失利的不甘心,故而趁部队尚处于较高的战备状态,强行冬季出兵外,其余都选择春天暖和时机出兵。

无独有偶,西夏与北宋对峙时发动过数次攻宋战争,地域范围也在西北,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年),西夏发动的延州、三川寨、好水川、丰州、镇戎等5次战斗,全部选择在春、秋两季,因西北地区到了冬季极其寒冷,不利于野外行动。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发动五路伐夏之战,起初也选择在秋季八九月间动兵,宋神宗判断形势时乐观地说,自宋境到西夏核心区域,川原广阔,水草易得。言下之意是可以就地取得粮草补给。但随着战线拉长,宋军打到西夏境内已是十一月,天气严寒,野无所掠,再加上西夏实施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宋军在野外遭遇严重困难。名将种谔一路兵马遭遇大雪,士兵冻死达30%,名将高遵裕一路打到灵州城下也遭遇严重冻饿问题,这场规模浩大的五路伐夏战争遂告失败。

汉高帝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那场著名的遭遇战白登之围,也发生在风雪交加的冬季,汉军士兵冻掉指头者多达十之二三,刘邦被围七日七夜不得出。史书记载,刘邦得以突出重围,乃是陈平用计贿赂匈奴阏氏,使其劝说冒顿单于放开包围圈一角。陈平的外交手段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极寒天气之下,善于耐寒的匈奴骑兵战斗力与汉军一样大打折扣,冒顿单于想全部歼灭包围圈中的汉军并非易事,所以适当让了个人情。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北周与北齐爆发晋阳之战,此战与白登之围季节、地域高度相似,但形势、结果完全相反。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骑兵进攻晋阳,当时“大雪数旬,风寒惨烈”,北齐军以逸待劳,打得突厥骑兵措手不及,狼狈逃走,突厥马本来甚耐严寒,但由于出兵前十分轻敌,防寒保暖措施不到位,战马膝盖以下冻得毛都掉光了,退回到长城沿线时,马匹冻死大半,突厥兵把马槊截断了当拐杖,拄着逃回漠北老巢。

游牧民族 遇冷则强

中国古代居住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以及发源于东北的契丹、女真等渔猎民族,他们常年生活在比较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相对耐寒的体质和生活习惯,遭受寒潮袭击后,比中原和南方人天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1126年冬闰十一月,金军围攻北宋首都开封,开封地区自1100年以后进入持续低温年份,1126年达到极点。史载,金军围城期间连降大雪二十余日,平地雪深数尺,“风势回旋飘雪,响昼夜,如雷霆声”。旧历闰十一月约相当于公历十二月及一月上、中旬,大约在冬至大寒期间,开封地处华北平原最南端,这个季节平均气温极低值约在零下十摄氏度多,并不是难以忍受的酷寒。但连续二十多天大雪、积雪数尺的罕见现象超出开封人的预料,大宋京师守备部队都没有足够的御寒设施,许多士卒手脚冻坏无法握住武器,战斗力急剧降低。金军则是耐受低温,这突如其来的寒潮对金军影响没有那么剧烈,金军统帅粘罕甚至得意地说:“雪势如此,如添二十万新兵。”于是,金军趁大雪之际发动猛攻,打得宋军守城官兵无法抵挡。乘雪攻城,云梯冲车等攻城器械湿滑的问题怎么解决?金军士兵穿什么衣服?骑兵奔跑时战马怎么防滑?金军怎么做的,我们不得而知,战斗的结果是金兵越战越勇,而宋军一触即溃。

与靖康之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若干年后蒙古灭金的三峰山之战中,金军居然被更加耐寒的蒙古军队借助寒潮天气击败了。三峰山之战爆发于1232年,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南,金军集结最后的精锐部队十五万大军,与蒙古军四万余人大战。彼时,金国北方领土完全沦丧,征发士卒几乎全是河北、河南、山东人,耐寒能力远不如蒙古大军。金军将领久溺温柔之乡,对军队耐寒训练也没有什么投入。

三峰山之战恰好赶上大雪,一夜落雪三尺,御寒能力减弱的金军士兵大量被冻僵、冻伤,据《元史·郭德海传》载“沟中军(指金兵)僵立,刀槊冻不能举”。野战中,金军士兵被蒙古骑兵击溃。此战过后,金国再也没有能力阻挡蒙元进攻,两年后便灭亡了。试想,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大雪,金军能否再撑一段时间,甚至创造大败蒙古骑兵的神迹呢?或者由此拓展视角,金军能否稳定河南防线,延缓蒙古南下的历史进程呢?历史、军事与气候交织于此,思之总觉不尽。

凝冰筑城 雪夜偷袭

古代军事思想中,天时是重要的作战参考因素。《孙子兵法》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打仗前谋划敌我情况,必须把天气作为重要参考条件。南方军队会尽量避开夏季雨季,北方军队则会避开冬季严寒。但有时形势比人强,由不得个人选择天气、时间,于是,高明的统帅往往会有意识利用天气,使之为己方助力。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闰八月,曹操征马超于关中,过渭河后采取凝冰筑城之法,破掉马超的骑兵冲突战术。此说出自三国时期吴人所著的《曹瞒传》,多有史家质疑所记不实,因为关中闰八月至九月达不到浇水成冰的地步。纵使史家所疑有理,但凝冰筑城并非不能实现。《宋史·杨延昭传》载,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冬,名将杨延昭在遂城驻守,突被契丹大军包围,城小难守,人情恐惧,正无可奈何之际,杨延昭灵机一动,让军士们把水泼到城墙上,一夜之间城墙全结了冰,滑不可攀,契丹军的攻城器械全部失灵,只好撤围而去。《曹瞒传》作者虽不详其为何人,但即使曹操当时没有凝冰筑城,这种方法已被时人所掌握,至少汉末时,天气已成为军事手段之一。

古代军事史利用天气制胜的战例,最经典的当属唐朝李愬雪夜袭蔡州。此役属于唐宪宗平淮西之战的一部分,是历时三年的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再往大的层面看,平淮西之战是唐宪宗削藩战略的关键、核心、决定性战争,唐宪宗集中全力调发大兵围攻,三年时间也没能解决淮西藩镇的顽抗,誰也没想到,最后竟是一场大雪提供了契机。唐军前线主将李愬率军连夜袭击淮西镇首府蔡州城(今河南汝南),行军途中天降大雪,气温不断下降,旌旗都被冻裂,士卒及马骡冻死于道旁者相继。此时唐军距蔡州还有七十多里,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是继续打下去还是退兵避寒呢?一般人大概会选择后者,李愬却不为所动。大雪不宜作战,唐军这样想,蔡州叛军必然也这样想,其警惕性定然下降。天冷造成非战斗减员固然要考虑,但两害相权取其轻,李愬果断决定继续行军,果然一路畅通无阻抵达城下,并无叛军哨骑发现示警。唐军来到城池边上,还故意惊扰一个鹅鸭池,令鹅鸭大叫以掩盖人声。城中守军果如李愬所料,都缩在被窝里睡大觉,唐军乘虚攻城,打得叛军猝不及防,生擒了淮西镇主帅吴元济,这个割据了三十多年的藩镇就此灰飞烟灭。正所谓:“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金军唐军大雪
北宋亡国前的太原保卫战
金蝉脱壳戏敌军
金蝉脱壳戏敌军
桴鼓亲操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大雪宜进补 冬至大如年
Unpinning the spiral waves by using parameter waves*
大雪
下大雪了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