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家禽呼吸道病的原因与防控措施
2024-03-20韦敏业
韦敏业
(柳城县马山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 柳城 545211)
随着家禽养殖场规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禽群中逐年上升,尤其是肉鸡,非常易得,几乎每批鸡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该病可导致蛋鸡产蛋率大幅降低、肉鸡胴体品质下降,甚至造成大批量家禽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家禽呼吸道病是指表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病因各不相同,诊治难,而且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频繁的引种、流通导致的各类病原传播有关,同时受到规模化、封闭式饲养以及动物福利缺失和家禽自身生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影响,家禽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诱发了以呼吸道疾病为主要表现的顽固性疾病,给家禽养殖业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介绍了家禽呼吸道疾病的诱发原因,并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从环境卫生、疫苗接种、饲喂管理、药物预防等几方面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促进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1 引起家禽呼吸道疾病的原因
1.1 病原性因素
1.1.1 细菌和霉菌感染 气囊型大肠杆菌会诱发家禽气囊炎,导致患病禽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霉菌能破坏家禽免疫系统,损伤呼吸道,特别是对幼龄家禽的危害巨大,引起生长发育不良。一般出现霉菌感染,通常是长期饲喂发霉、变质、受潮的饲料导致,患病家禽表现呼吸困难、生产效率急剧降低。
1.1.2 支原体感染 调查显示我国家禽养殖场中支原体的污染率已经达到50%以上,严重的甚至超过90%,是危害家禽生产的重要疫病之一[1]。支原体主要定植在机体的呼吸道或者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上,进而引发细胞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机体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出现免疫性溶血和贫血等疾病,同时还会产生多种自身性抗体对抗机体各个器官,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导致呼吸道的绒毛脱落,为其他致病微生物入侵呼吸系统开启了方便之门,因此可将支原体视为诱发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
1.1.3 病毒感染 临床上能够诱发家禽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常见有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黏膜型鸡痘病毒以及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
患禽流感的病禽,临床症状轻重程度与禽流感病毒的毒力高低、致病性、感染力及家禽种类有密切关系。家禽感染发病后,表现明显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症状,出现咳嗽、流涕、流泪、结膜红肿、眼睑肿大等病症,同时还伴随体温升高、精神萎靡、排黄绿色稀便等情况;部分患鸡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蛋鸡感染后会出现产蛋量下降、蛋壳品质降低、破蛋率上升等临床表现[2]。
新城疫在家禽养殖中发病率较高(达50%),但在临床上多为非典型性新城疫,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咳嗽和排绿色、黄绿色稀便,部分患鸡出现歪脖等神经症状,蛋鸡的蛋壳颜色发白、易出现软壳蛋。
临床上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呼吸型和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引发呼吸道症状,并且通常会与大肠杆菌病发生混合性感染,导致死亡率升高。感染家禽主要表现为气喘、咳嗽、打喷嚏,气管有啰音。剖检可见患病家禽的气管和支气管内存在大量的粘性液体,气囊浑浊、存在干酪样物质,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2]。
黏膜型鸡痘,一般多发于秋冬季节,家禽感染发病后在口腔、喉头和气管黏膜等处可见溃疡性黄白色病灶,同时伴有严重的咳嗽、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大部分患病家禽会因呼吸道假膜而诱发采食困难及呼吸困难的情况,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传染性喉气管炎,多发生于成年蛋鸡群中,发病日龄逐渐降低,已报道27 日龄的三黄肉鸡发生本病[3]。本病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感染发病后患禽主要出现呼吸困难、气喘以及咳血样物质。剖检可见患禽的喉头、气管黏膜明显肿胀、出血和糜烂,并且在喉头和气管内存在血凝物,容易导致患禽窒息死亡。
1.2 非病原性因素
1.2.1 生理性因素 家禽自身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主要与禽特有的器官——气囊有关,它在呼吸运动中起着类似风箱的作用。气囊与家禽肺部周围的许多开口相通,呼吸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粉尘和有害气体等危害,导致黏膜损伤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1.2.2 环境因素 家禽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当温度控制不当,呼吸道黏膜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当室外气温过高时,舍内降温不力,家禽张口呼吸、喘气等行为变多,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外界刺激进一步加剧;外界温度过低,舍内供暖不足,内外温差过大,导致鸡群发生应激,因而诱发呼吸道疾病。环境相对湿度较低时,舍内空气中漂浮的粉尘含量过高,严重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出现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另外,禽舍通风不良也容易诱发本病,特别是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季节,养殖者通常因保暖而忽略通风,导致舍内粉尘和氨气、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过高,对家禽的呼吸道长时间持续产生严重刺激,从而诱发家禽呼吸道疾病。
1.2.3 饲养管理不当 现代规模化养殖场的饲养密度往往过大,若再通风不良,会导致舍内局部氧气供应量不足,容易诱发家禽的呼吸道疾病;其次是消毒管理不当也会诱发本病,如在养殖过程中选择含氯、甲醛等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或在喷雾消毒时的雾滴直径太小、位置靠近鸡群太近等,均会诱发家禽呼吸道疾病。另外,家禽疫苗选择不当(如疫苗毒性过大)或者接种程序不合理(如免疫剂量过高、接种的时间不合适等),也会诱发呼吸道疾病。
2 家禽呼吸道病的防控措施
2.1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家禽养殖必须加强日常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每天对禽舍清扫,清干净地面及笼具内的粪便;在家禽淘汰之后的空舍期必须进行一次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全方位清扫,根据禽舍环境、笼具和饮食、饮水用器具及其他物品等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适宜的消毒方式进行彻底消毒,可选择2~3种消毒剂轮换使用。常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0.5%的强力消毒灵喷洒消毒,含氯消毒剂或者双链季铵盐类饮水消毒等。使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熏蒸消毒之后,禽舍需要封闭24~36 h,随后打开门窗进行通风,待甲醛等刺激性气味排干净后,经微生物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批禽的饲养。同时,日常养殖过程中还需对家禽粪便进行堆积发酵、病死家禽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使病原感染家禽的机会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避免病原的扩大传播。
2.2 加强环境控制
养殖者应根据不同阶段家禽的生长需要,合理调控禽舍内部的温湿度,并适当通风。在夏季炎热季节和禽舍过于干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喷水或带鸡消毒方式,增加湿度和降低温度,湿度维持在50%~65%为宜;其次,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场可根据实际的养殖面积进行合理安排,以肉鸡为例,通常1 周龄以内的肉鸡控制在30 只/m2,7~14 d 为25 只/m2,3~4 周龄为20 只/m2,5~6周龄最好控制在15 只/m2。进入产蛋期(21 周龄)后的蛋鸡养殖密度以每笼饲养3~4 只为宜[4]。
2.3 合理安排疫苗免疫计划
家禽呼吸道疾病多由致病性微生物感染引起,养殖场需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疫苗免疫计划。免疫接种应选择天气状况良好的一天对健康家禽进行接种,并根据禽的免疫日龄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剂量和免疫途径,尽量避免接种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加重应激反应。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定期进行抗体检测,确保疫苗保护效果达标,而对抗体水平不合格的禽应及时补免。
2.4 加强饲料营养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料营养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家禽的抵抗能力,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养殖者需合理搭配饲料,适当添加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并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保证家禽的营养摄入充足、均衡。同时做好饲料的采购与贮存工作,严禁饲喂家禽发霉、变质的饲料,必要时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饮用0.05%的硫酸铜水,防止引发呼吸道症状。
2.5 药物防治
呼吸道疾病是多病因引起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对该病的治疗首先通过各种诊断方法得知致病的病原,然后才能及时隔离,对因、对症用药。
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按照使用说明将乳酸环丙沙星可溶粉加入鸡的饮水中饮用3~5 d,使用时注意休药期8 d,产蛋鸡禁止使用。
霉菌性感染:由霉菌感染引发的禽呼吸道疾病,治疗时可采用1:(2 000~3 000)的硫酸铜溶液给患鸡饮用3~5 h,连续用药3 d,同时使用50 mg/L 的硫酸铜溶液对鸡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经过30 min 后再放入鸡群,以避免鸡群重金属中毒。
支原体感染:针对由支原体感染引发的禽呼吸道疾病,个别严重病例可以选用卡那霉素注射治疗,治疗剂量为每天1 万IU,分2 次注射,连续治疗2~3 d;大群给药可选用链霉素或者支原净饮水治疗,连续用药3~4 d,如与大肠杆菌发生混合性感染,乳酸环丙沙星可溶粉加入到鸡的饮水中预防继发性感染。
病毒性感染:由新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病毒引发的疾病,日常根据免疫程序和鸡群抗体水平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对于发病鸡,可紧急注射血清抗体治疗;若养殖户实际条件不允许,可选用黄芪多糖、植物血凝素、板青颗粒(板蓝根、大青叶提取物)、甘草颗粒(甘草提取物)等抗病毒药物代替抗体制剂以减轻发病症状。
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会增加耐药性的产生,临床上通常使用中草药来配合清热解毒、清肺止咳的中草药进行辅助治疗,选用栀子、黄芪、桂枝、金银花、连翘、板兰根、麻黄各 100 g,知母、黄柏、细辛、甘草各 80 g,研磨成粉后,按照2%的比例均匀拌入饲料中给患鸡喂服,用药5 d。其中黄芪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可以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麻黄具有辛温解表、平喘利尿、抗病毒的作用,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诸方配合,标本兼治,有助于病禽的恢复;另外,对于气喘严重的患禽则可使用氨茶碱等药物舒张气管缓解症状。
在养殖过程中,对鸡群开展日常保健用药,可使用双黄连口服液、麻杏石甘散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