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向勤中得

2024-03-20陈梧桐

人民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明太祖国子监朱元璋

陈梧桐

朱元璋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七卷、二十卷、三十卷、五十五卷等几种版本的《御制文集》外,他还亲笔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初、续、三编)、《大诰武臣》、《御注洪范》、《御注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著述。若按时下的标准,弄个兼职教授和博导的头衔,是完全够格的。

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上过几个月私塾,“既就学,聪明过人”(《明太祖实录》卷一),但终因缺钱辍学,只得去给地主放牧牛羊。后来父母双亡,出家当了小行童,寻又流浪淮西。淮西的游历,使朱元璋眼界大开。重返寺院后,“始知立志勤学”(《皇朝本纪》),有空就跟几个老和尚学习佛经,或者翻翻庙里的杂书。参加起义后,李善长、冯国用、陶安、夏煜、朱升、宋濂、刘基等儒士前来投奔,他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分析形势,出谋划策,使朱元璋进一步领悟到读书的重要性,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和古人治国平天下的计策及经验教训都写在书本上,不读书就无法吸收借鉴。于是,他更加发奋学习,“时乃寻儒问道”,“日攻询访,博采志人”(《明太祖集》卷一五,《资世通训》序)。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处,讲经论史。同时,“令有司访求古书籍,藏之秘府”(《明太祖实录》卷二〇)。每天早起晚睡,挤时间阅读。登基后,还特地在南京奉天门东边设文渊阁,“尽贮古今载籍,置大学士员,而凡翰林之臣皆集焉”。他处理完公务,常抽空前去,“命诸儒进经史,躬自批阅,终日忘倦”(黄瑜:《双槐岁抄》卷四,《文渊阁铭》)。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不仅能读懂古人深奥的著作,而且能动笔为文作诗。他曾得意地对侍臣说:“朕本田家子,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开悟,岂非天生圣天子耶?”(徐祯卿:《翦胜野闻》)朱元璋经常亲自动筆,起草命令、告示或其他文稿。他才思敏捷,一口气便可拟就一篇文稿。篇幅较大的著述,几天的工夫也可完稿。洪武七年十二月,他在政务繁忙之际,抽空撰写《御注道德经》,从初三开笔,到十三日即定稿,前后仅用十天时间。有时因公务繁忙,有些文告便自己口授,令文臣代为笔录。解缙曾描述自己替朱元璋笔录文告的情景:“高皇帝(朱元璋死后谥号高皇帝)睿思英发,顷刻数百千言。臣缙载笔从,辄书连幅不及停。比进,才点定数字而已。”(黄景昉:《国史唯疑》卷一,《洪武、建文》)宋濂也曾描述代朱元璋笔录文告的情景:“(皇上)使濂受辞榻下,不待凝注,沛然若长江大河,一泄而千里。”(《国榷》卷五)

朱元璋主张文章应该写得“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明史》卷一三六,《詹同传》)。他自己起草的诏敕告示,全都使用通俗的口语,写得朴野自如,明白晓畅。当然,由于时间较紧,下笔千言而不事雕琢,再加上是自学成才而未经过系统的训练,他的文章出现一些错别字或半通不通的句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除了语体文,朱元璋也能撰写骈体文。如徐达初封信国公,他亲作诰文赐之:“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文末又说:“太公韬略,当弘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列)诸侯之上。”俨然是个四六作家。

朱元璋还能写作诗词歌赋,存世的《明太祖集》就收有他写的诗、赋和乐歌,一些野史笔记还录载了他写的楚辞。黄瑜的《双槐岁钞》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洪武八年八月初七,朱元璋览川流之不息,因嫌尹程所作的《秋水赋》“言不契道”,自己动笔重写。赋成,召集翰林院等文臣观览,令他们各写一篇,并逐一加以品评。然后在江边月下备酒一席,宴请他们。宋濂说自己不胜酒力,未肯深酌,朱元璋强灌他三盅,宋濂顿时脸红耳赤,精神飘忽,若行浮云之上,朱元璋笑着对他说:“卿宜自述一诗,朕亦为卿赋醉歌。”两个奉御捧进黄绫案,朱元璋挥翰如飞,即刻草成《楚辞》一章,曰:“西风飒飒兮金张,特会儒臣兮举觞。目苍柳兮袅娜,阅澄江兮水洋洋。为斯悦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玉海盈而馨透,泛琼斝兮银浆。宋生微饮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骤跄跄。美秋景兮共乐,但有益于彼兮何伤!”(《双槐岁钞》卷一,《醉学士歌》)

收入《明太祖集》中的诗文,有的可能经过周围文臣的润色加工,人们很难据以评判其文化水平。好在朱元璋还有部分手稿留存至今,为人们提供了检验其文化水平的可靠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编纂出版的《故宫书画录》卷七《明太祖御笔》,收录该院所藏的朱元璋手稿七十七幅共七十三篇,大多为朱笔谕旨,间有用墨笔书写的。其中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幅是朱元璋写的三首诗,都是描写寺僧生活的作品。第二十八幅墨书,抄录了一首诗作的初稿和修改稿,初稿为:“野人朝阳缝破纳(按:应为‘衲),夜月吟风景自纳。山深树密未见人,浩气九天光周匝。山人终岁栖岩谷,石径苔深坐茅屋。身形似鹤槁灰如,心地一同渊水绿。”修改稿第一至第六句不动,第七、八句改为:“去来绝迹亦何宗,心地长同渊水绿。”诗风虽然质朴,却写出了寺僧隐居山林、心如止水的生活状态。在历代的帝王诗人中,完全有资格列为二流。

由于喜欢写诗,朱元璋对由诗歌形式演变而来的对联也十分喜爱。龙凤六年(1360年)正月初一,他曾亲书桃符“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悬挂在自己的府门之上。吴元年(1367年),他与陶安论学术,曾亲制对联相赠,书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他还送过徐达两副对联,一副写的是徐达初封信国公时他所赐诰文中的句子,另一副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定都南京后,朱元璋还在除夕之前传旨公卿士庶,要求各家门前都悬挂一副春联。命令下达后,他兴致勃勃地微服出巡,发现有户人家门上未挂春联,上前打听,知是阉猪之户,尚未请人书写。他顿时诗兴大发,亲自提笔为之书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还有一次,朱元璋微服出行,同一个国子监生在一神案两旁坐下对饮。朱元璋问他是哪里人,国子监生说是重庆府人。朱元璋便出了“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的上联,让他对下联。国子监生脱口就对出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暗自高兴,又捡起神案下的一块小木头,让他赋诗“以喻己意”,国子监生不假思索,即刻吟出一首:“寸木元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时若得台端用,要与人间治不平。”朱元璋听罢大喜,付了酒钱,相别而去。第二天,朱元璋在宫中召见这个国子监生,任命他为按察使,以实现他“台端用”“治不平”的愿望。

宋代汪洙的《神童诗》中有一流传很广的名句:“学向勤中得。”朱元璋从识字不多到识字多多,既能武亦能文,关键就在一个“勤”字。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老喊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只要少参加几个无关紧要的“开幕式”“闭幕式”,少赴几次纯属应酬的宴会酒席,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关键就看心里是否有个“勤”字。

猜你喜欢

明太祖国子监朱元璋
朱元璋杀牛
参观国子监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朱元璋与叫花鸡
七岁驿童对明太祖
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
北京的国子监——元、明、清朝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