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永远与农民在一起

2024-03-20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4期
关键词:迎新年农耕中华

2024年2月1日,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村民杜洪刚家里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一下列车就来到去年海河特大洪水受灾的第六埠村,看灾后重建情况,同村民们一笔一笔算灾情损失和灾后生产发展、就业增收账。这些年来,每到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总会以各种方式来到农民中间。在这团圆的日子里,农民群众把他当成“自家亲戚”,邀请他一起制作特色小吃、品尝年节美食。他也与群众一起打糍粑,炸饹馇、年糕,磨豆花……他在哪里,农民的笑声就在哪里,浓浓的暖意就在哪里。

一诺重千钧。这些年来,在祖国的山野边陲,与最基层农民群众的深情交谈中,他不断思考和谋划着乡村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在中南海擘画民族伟业宏伟蓝图时,他又始终心系农民,“一个也不能少”地牵挂着最广大的农民群众。

他的心,永远和农民在一起。

从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深入内蒙古阿尔山市;到踏着皑皑白雪进入河北张北县德胜村;再到乘车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往返4个多小时,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河村和火普村……,这些年的春节考察慰问中,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奔波在那些崎岖的山路上,去到那些偏远的村庄里,像“自家亲戚”一样坐上许许多多农民家的炕头。

与农民群众一起迎新年,也许源自他心中最为深沉的惦念。“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群众的拳拳之心。

与农民群众一起迎新年,广大农民群众也恋恋不舍地依偎着他,爱戴着他。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他深爱着农民,农民也由衷爱戴着他。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而在历年春节走访中,他也始终牵挂着贫困农民,牵挂着脱了贫的农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此,乡村振兴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引领亿万农民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而贫困地区乡亲们完成脱贫第一步以后,也将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一起踏上奔跑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称其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更是原创性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论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伟大的“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绵延新生,是农耕文明现代化的壮美风景。

如果说,从奔腾不息的中华文明史、恢弘壮阔的民族复兴征程来考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是雄韬伟略,是一種文化自信;那么,遵照老祖宗的节气历法,体验“百里不同俗”的特色民俗,品尝饱含祈福寓意的年节美食,则更像是一种根植内心的文明眷恋。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而不觉”的文明,她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她是抽象的精神层面上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更是具象在“一箪食一壶浆”上。特色年食的背后,凝结着千百年来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的历史传承,承载着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也最能表达亲人间的醇厚情感。

龙年将至,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更好,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向着晶光灿烂的未来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迎新年农耕中华
迎新年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迎新年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