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背景下拉萨市社区生活圈发展对策初探

2024-03-20田兴海

中国市场 2024年7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共同富裕

田兴海

摘 要:在共同富裕理念的倡导下,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是营造健康、高效、绿色、便利的生活环境,实现高品质生活与工作的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于拉萨市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共同富裕对社区治理和建设提出的要求,以河坝林社区为例,分析了拉萨市打造社区生活圈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共同参与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对策,为促进拉萨市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区生活圈;河坝林社区;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7-0021-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7.006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了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二是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人民的共用努力。

共同富裕描绘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而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社区的整体环境、服务设施、管理机制、文化氛围等都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内各类公共服务要素是否完善,直接反映了城市治理的水平是否优良,打造社区生活圈,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2021年7月1日,《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实施,对社区生活圈给出了清晰的阐释:社区生活圈也叫公共服务圈,是指“在适宜的日常步行范围内,满足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与生活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融合‘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多元功能,引领面向未来、健康低碳的美好生活方式”[1]。近年来,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在我国多个城市展开。

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视为主体和目的,不断统筹效率与公平,立足于实现全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打造社区生活圈旨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者殊途同归,都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全力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2 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生活圈的发展要求

2.1 平等公正

共同富裕是“全体”与“全面”的统一,不是少数人、某个地区、某个利益群体的富裕,而是全民富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任何一个人、一个区域都不能掉队。因此,对于打造社区生活圈来说,就要考虑到每个区域、每个家庭、每个人,最终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全体人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由于每个社区的发展禀赋、环境特点以及资源优势都有所不同,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发挥社区现有的优势,补齐存在的短板,重点建设资源不足、发展滞后、质量偏低的区域,促进区域内公共资源使用的平等与公正,让全体居民都能感受到社区生活圈带来的美好与幸福。

2.2 以人为本

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着力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同时,也给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指导,要将“人本主义”精神贯彻到底。

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人民始终是社会的主人,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有利于推动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区如何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区,人处于核心地位。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社区各类服务设施的建设应该在切实符合《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服务要素配置标准的基礎上,依据社区人群的不同类型,配置精细化、人性化、实际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2.3 共同参与

共同富裕是“共建”与“共享”的统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单单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共同富裕不是“搭便车”,“共同”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应该由社区群众“共建共治”,让每一个居民在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享受优质的社区服务。建设社区生活圈是一场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协同建设的升级与改造行动,将政府与社会力量有机融合,有利于共建社区服务设施,倡导社区群众共同参与家园重塑,共享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成果。

2.4 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停留在增加物质财富的浅显层面,而是人们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整体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包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又包括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的追求,而且还会随着其发展有所改变,除衣、食、住、行等必要的需求以外,人们处在社会关系中,还需要通过交流来满足精神需要。因此,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应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差异与矛盾,努力提升社区环境、文化氛围、经济水平以及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

3 河坝林社区的现状特色

河坝林社区隶属于拉萨市城关区吉日街道,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是拉萨市极具特色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近年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和全体居民的不断努力和实践,社区治理卓有成效,例如社区管理体制与建设机制日趋完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丰富、各族居民关系融洽和谐等,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社区发展经验,是城关区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之一。因此,河坝林社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1 多民族社区

河坝林社区共有2666户,总人口8707人,其中包括常住人口4984人,流动人口3723人,分为11个组,并且划为5个网格进行管理,社区居民以藏族、汉族和回族为主,同时包括东乡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土族、白族、朝鲜族等其他民族居民。其中,藏族3293人,占比37.8%;汉族3325人,占比38.2%;回族1727人,占比20%;其他民族362人,占比4%。由此可见,河坝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

3.2 文化各异型社区

文化各异型社区是指社区内各民族成员秉持不同的信念和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也是对各族群众不同社会特征的解释。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民族、语言、习俗等表层上,在信仰、价值观等深层上也存在着差异。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实现民族团结和进步紧密相关,有利于民族社区精神层面的建设,对于地方基层的治理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河坝林社区地处繁华热闹的大昭寺街区附近,人员流动频繁,交往广泛,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在社区内传播交流,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由于民族众多,各族群众都会积极地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藏族锅庄、回族“花儿”、维吾尔族舞蹈等特色歌舞都是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而且,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也各有差异,影响着居民的各种活动。居民群众多是宗教信徒,社区内还有极具民族宗教特色的建筑,例如一座回族著名建筑——始建于17世纪的清真大寺,以及两座藏传佛教寺庙——噶玛夏寺和杰康寺,以供信教群众礼拜和祷告。

3.3 民族商业型社区

河坝林社区民族商业比较丰富,社区内形成了良好的经商氛围。由于社区居民绝大部分是外来者,尤其是回族居民,所从事的工作都以经商开店为主,而且开设的店铺都具有本民族特色。例如,社区内的店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经营者以回族、维吾尔族、藏族居多。第一种是面馆,主营兰州牛肉面、新疆拌面以及东乡手抓肉、馕等特色食品;第二种是牛羊肉铺,经营本地牦牛肉、临夏羊肉等;第三种是虫草店,买卖那曲虫草、藏红花等土特产。

此外,由于民族餐饮、特产等店铺种类繁多,辖区内形成了食品一条街和特色商业街,是河坝林社区民族商业的一大特色。

4 河坝林社区生活圈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坝林社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趋于完善,管理部门效率大幅度提高,居民购物、出行都更加便捷,生活质量持续提高。肖凤玲等人提出了中心城区“15分钟生活圈”各类设施达标界定[3],对比河坝林社区的基本情况,要想成功打造社区生活圈,仍需进一步的改造和提升。

4.1 基础设施配置不足

社区范围内文化活动、终身教育、商业服务以及公共交通等普惠性服务要素覆盖情况较好。依据顺为城市地图提供的配套设施数据,河坝林社区核心区内学校有19所,包括拉萨市实验幼儿园、海城小学、第一中学、西藏大学(河坝林校区)等;交通设施有72处,包括33个公交站和39个停车场;商業区21个,包括冲赛康市场、八廓商城、城投八廓美食街等。并且,社区内建有公共阅览室和文化活动中心,这些服务要素相对比较完善,是未来社区生活圈形成的良好基础。

在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以及环境治理方面仍然存在配置不足的问题。例如,辖区内虽然有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看护中心,居民群众“看病难”“老无所依”的问题依然存在;健身器材、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缺乏,不利于居民强身健体;社区各网格内没有设立生活垃圾收集站,多是在居民区放置垃圾桶,周围乱扔垃圾现象普遍存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于打造社区生活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4.2 脱离居民的根本需求

一个成熟的社区应该是若干个不同区域的有机融合,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但又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社区可以分为生活区、商业区、文化区以及行政区等,每个区负责不同的功能,相应地,也就会覆盖不一样的服务设施。

目前,河坝林社区对于各类功能区的划分相对比较混乱,以至于造成大部分设施的闲置和浪费,不能切实地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没有实现充分服务居民的目标。例如公园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地,使用人口相对较少,主要以老年人为主,这些区域可适当地减少配置生活类服务设施,增加文化宣传类和服务类设施。

4.3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

河坝林社区是拉萨市城关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之一,社区内居民大部分都是外来者,并且辖区内包含了许多的政府机关单位。在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社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以及多民族的特征,社区内的居民被动式接受政府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不利于真正实现社区生活圈服务群众的目的。

在社区中,可以发现到社区阅览室以及参加社区活动的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到社区居委会主要是来办事,很少关注阅览室内摆放的图书和社区宣传栏中的内容。此外,社区居民参与街道或居委会举行的各类集体活动时也缺乏积极性。由于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的差异,很多居民不愿意参与社区的公益性活动,有的人认为不是本民族的活动,不愿意参加;有的人认为参加活动不能获得利益,完全是浪费时间。因此,在潜移默化中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5 共同富裕背景下拉萨城镇社区生活圈的发展对策

5.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直接干预基层组织的工作,把指导变成了领导;二是政府未能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仍然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结合目前拉萨市的实际情况,最适宜的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治理模式。拉萨市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在社区治理与建设工作中扮演着全面指导和宏观调控的角色,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干预的问题,影响社区的良性发展。

对于社区生活圈的建造,政府应从整体上把控,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并且提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覆盖方面,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社区无法独立完成,需要政府的转移性支付。

5.2 因地制宜,将民族特色融入其中

在普惠性设施覆盖的基础上,社区生活圈可以因地制宜地引导不同区域建设民族化、特色化的服务设施。拉萨是一个典型的边疆民族城市,地理位置比较独特,社区内主要是少数民族居民,以藏族、回族群体为主。因此,社区的建设要立足于多民族聚居的特色,打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藏区特色的生活圈,充分满足居民需求,首要的任务就是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重点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联合街道和社区,积极梳理、整合空间资源,将闲置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基于社区内多民族聚居的特点,社区居民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生活圈的建设应该依据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配置不一样的基础服务设施,例如设置民族文化长廊、特色书屋、老年大学等,符合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依据社区生活圈的居民人口特征配置特色设施,更加符合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切实达到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目标。

5.3 鼓励居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社区是居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生活圈的打造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切实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进而有效提升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品质,让社区生活圈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基层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应该积极组织和鼓励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和建设,认真听取和考虑公众对服务设施建设的类型、规模和位置等的建议,并且将其纳入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设计中。

政府可以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的升级和发展,为社区生活圈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社区生活圈的打造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支持,其中服务设施的配置分为多种类型,有些是公益类设施,可以由政府部门提供,但大部分还是供给类设施,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支持。

5.4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也是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作为一种价值与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准则,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社区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阵地,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各族群众的集体认同,有利于社区精神层面的建设,同时,将更好地促进社区生活圈的打造。因此,要积极制定民族团结的措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发展的始终。例如,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大宣传投入力度,开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座,在社区生活圈范围内设置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举办民族歌舞联谊活动,等等。

6 结语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社区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打造社区生活圈是加强社区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

拉萨市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迅猛发展的同时,基层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是打造城市社区生活圈的绊脚石。因此,相应提出了政府主导、因地制宜、鼓励居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优化对策,以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走好“最后一公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 1062-2021[Z].

[2]张当,郝立新.共同富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之辩[J].理论导报,2022(4):53-55.

[3]肖凤玲,杜宏茹,张小雷.“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住宅小区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21,42(2):575-583.

[4]袁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8-38.

[5]王智,李学林.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系统探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3):13-18.

[6]王蔚炫.共同富裕背景下宁波社区生活圈发展对策研究——以三江片为例[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1(10):25-27.

[7]李学锋,霍子文,杨开忠,等.中小城市城乡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J].经济地理,2021,41(8):81-88.

[8]陈轶,吕斌,张纯,等.拉萨市河坝林地区回族聚居区社会空间特征及其成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1):32-39.

[9]高大洪,郭海亮,周联贵.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选择研究——以拉萨市社区管理個案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26-30.

[10]邹贤祥.西藏拉萨市城市社区治理的特点研究[J].管理观察,2017,27:54.

[11]毛改玲.拉萨市民族团结式的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河坝林社区为例[D].拉萨:西藏大学,2019.

[12]张静.拉萨市城关区社区治理研究——以加措社区为例[D].拉萨:西藏大学,2018.

[13]张林波.拉萨市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关系研究——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视角[D].拉萨:西藏大学,2014.

[14]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