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与反思
——以人民日报评论矩阵为例

2024-03-20李怡晓

记者摇篮 2024年1期
关键词:舆论栏目受众

李怡晓

新闻评论指的是在新闻传播进程中传播主体针对新闻事件本身或者其中某一个社会现象所展开议论、发表意见的文体,是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各种媒体技术带来了全新的传播形式,传统媒体时代形式单一的新闻内容和严肃的话语表达难以直达用户的内心、触动用户的心灵,新闻评论的传播面临深刻挑战。这就要求新闻评论主体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渠道,探寻新闻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2015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平台成立,人民日报开始由传统主流媒体融合转型为统一信息采集、多形态生产、多渠道发布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一报一网多端”的融媒体传播格局。目前,人民日报已经形成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的新闻评论传播矩阵。在“中央厨房”统领下,人民日报在不同平台以不同的传播内容和策略创新发展新闻评论实践。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1.缺乏深度,评论质量参差不齐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发布愈加便捷,也导致信息发布的门槛不断降低,发声成本几乎为零,意见也因而变得廉价、过剩。与传统新闻评论不同,网络新闻评论为提升传播率会更加注重情绪、立场和观点的直接表达,情绪化是其显著特征,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新闻评论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现今大部分新闻评论还是由专业新闻媒体生产,但在一些热点事件发生后,许多自媒体也纷纷发表意见,以文字、视频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某些未经专业训练的自媒体为增强时效性和抢占舆论先机,在发布评论时往往存在新闻事实不清、语言过激、煽动性强等问题,甚至有些“大V”发布的评论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事件走向,引导舆论发展。这不仅容易导致评论质量降低,同时也冲击着新闻评论的规范化写作理念。

2.环境复杂,评论议题范围扩大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要更为复杂。传统媒体环境下,参与新闻评论的主体相对较少,广大受众群体参与新闻评论的形式、途径相对较为固定,对内容质量的把关也更为严格。而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准入门槛低,新闻评论的参与方越来越多,评论主体不断增加,评论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议题整体上变得更为丰富。与此同时,舆论场上众声喧哗,舆论格局更加错综复杂,多种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相互影响,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使得新闻评论在引导主流舆论、统一思想等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3.碎片阅读,文字传播效果降低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方式足以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基本需求,但是大量碎片化信息的涌入对新闻评论来说也是一种冲击。新闻评论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的文体,严密的逻辑思辨性是其重要特征。但是大量的碎片化阅读会增强人的思维惰性,加重浅阅读和娱乐性阅读习惯的养成。尤其在媒体融合时代,单纯的文字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而长篇大段的文本更加重了阅读难度,人们更愿意接触不用主动思考的碎片化信息,拥有完整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严谨的新闻评论成为受众接受的高门槛,曲高和寡的现状使传统新闻评论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评论矩阵的创新发展

1.创新栏目,深耕优质评论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媒体顺应时代趋势,积极耕耘新媒体平台,开拓融媒体评论新阵地。不同的平台因其功能、特性的不同,受众群体也有所差异,因此,人民日报在“上网”时根据平台特色,面向不同受众设置不同定位、不同风格的评论栏目,运用产品设计思维去设计评论类产品,构造出一个多元立体的评论产品结构。如人民日报微博账号开设了《你好,明天》《人民微评》《人民锐评》短评栏目,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人民锐见》《睡前聊一会儿》《画里有话》栏目,人民网开设了《人民艺起评》《人民视评》《三评》栏目等。不同的栏目体现出不同功能和责任的区分,既有像《人民锐评》《人民锐见》等负责较为重大的时政评论的栏目,也有《你好,明天》《睡前聊一会》《画里有话》等主要负责社会生活评论的栏目,还有《人民财评》《人民艺起评》《人民体谈》等负责特定领域的评论栏目。题材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小到家长里短的社会问题,既谈风云又说风景,短则三言两语,长则洋洋万言。差异化的栏目设计也更加符合新媒体环境下的分众化趋势。

2.融合思维,表达形式多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闻评论主要依靠文字来实现自身的表达。在互联网的全新业态下,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逐渐被技术重塑,单纯的文字评论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是需要思维的融合、表达方式多元化。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评论也逐渐将漫画、音频、视频、H5、动画等元素运用其中,产出大量可听可看的新闻评论内容,促进了新闻评论的可视化传播。可视化的叙事方式不仅降低了受众的获知成本,而且提高了受众对信息要点的记忆效率和分享欲。人民日报在创作评论产品时充分彰显融合思维,创新网评内容表达,打造了一系列可视化评论产品。如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的《画里有话》栏目,聚焦舆论热点、社会现象,用漫画将主观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更生动形象地传递观点和态度。

可视化表达也给新闻评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随着短视频的流行,新闻评论的视频化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如党的二十大期间,人民日报评论部、人民网人民视频联合推出“盛会说”系列评论可视化产品,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会场内外代表好声音等,用鲜活的事例、接地气的语言、生动的镜头与广大网友一起看大会、聊盛会,有效促进受众理解,提升传播效果。

3.语态革新,个性色彩加强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大的差异之一就在于文化语境,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想要在新媒体市场上焕发生机,就需要打造植根于新媒体土壤的文化标签和话语方式。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媒,基本职能是政治传播和舆论引导,但这一职能属性与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延续传统党媒严肃刻板的话语模式,必然无法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达不到预期传播效果。人民日报评论为贴近受众,采用口语化叙事方式,大量使用俗语、网络流行语等,如“梦幻联动”“上头”“破防”等,灵活借势网络流行语,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语言逻辑,不仅缓解了评论文本的枯燥性,语言风格更加鲜活有趣,还引起受众对评论内容的大规模转发,提高了新闻评论的传播度。此外,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产品设计也具备更强的“网感”和个性化色彩。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发布的评论文章,在遵循评论结构基本框架和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以及层次划分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结构模式。该栏目通常以“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为固定开头,以“晚安”结尾,最后再附上一首“打油诗”结束全篇。正文采用小段式叙述,以加粗的形式来强调核心观点,语言通俗直白,话题贴近生活,常以轻松的话语模式传递主流价值观,拉近和受众的距离。

4.立体分发,注重平台差异

在融媒体传播背景下,新闻评论作品既要重视内容的质量,也要重视多种分发渠道。近些年来,主流媒体为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开拓新阵地,将触角延伸至各大新媒体平台,但在建设全媒体传播矩阵的理念上,诸多媒体仍存在误区。全媒体传播不是将同一内容机械化搬运至其他平台,而是要立足于不同平台的特性进行差异化、垂直化分发。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新闻评论生产和传播机制下,针对同一议题的新闻评论作品不仅会在“两微一端”等平台推送,还会依据平台特性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提升传播效果。比如针对粉丝打投倒奶事件,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画里有话》栏目发布《“倒奶式”应援,拼的是偶像才气还是粉丝财气?》的漫评;人民日报微博则在#你好,明天#栏目转发事件新闻视频并附上符合微博特性的短评;人民网则在《三评》栏目发布《不花钱不配当粉丝?》《多少利益暗中驱动?》《整治乱象刻不容缓!》三篇评论,并在《人民视评》栏目发布横屏视频评论。针对同一事件、同一话题,人民日报评论矩阵采用差异化策略,充分结合栏目特色发布新闻评论,产生良好的舆论效应。

目前,人民日报评论新媒体账号已经形成重点化、差异化的内容传播格局:在微博,结合当下热点,图文并茂地进行100字左右的短评;在微信则以文字为主,根据不同栏目采用“文字+音频”或“文字+图片”的模式;在网站则对各种评论进行细分,类目更加详细;客户端作为一个内容聚合平台,则汇聚各类观点,呈现出意见的自由市场。人民日报通过不同定位,打造立体化的分发渠道,真正形成传播矩阵,提升评论的传播效果。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反思

1.碎片化传播与深度思考

当下热点事件瞬息万变,新闻事实发生之后,随时随地发表意见的自媒体评论充斥互联网,加剧网络新闻评论传播的碎片化,舆论场上亟须主流媒体的声音。而新闻评论作为以新闻事实为基础进行观察、思考,有思想、有观点的“深度报道”文种,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生产流程和时间。主流媒体承担着舆论引导的重任,要用最快的速度发表看法、影响舆论。显然,融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碎片化与新闻评论深度思考的特性相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媒体将“快评”与“慢评”结合起来。“快评”就是在快节奏的阅读背景下,用篇幅短小的评论形式破解碎片化的观点,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先在微博等平台发布短评,回应大众关切;“慢评”则需要静下心越过这些碎片化的新闻,深入思考后发布长评,用理性的判断、辩证的推理来影响受众。两者结合以满足时效性与引导舆论的双重作用。

2.网言网语与严肃表达

在长期的发展中,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有一套历史积淀下来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在话语体系上,更注重理性、逻辑,强调评论的严谨和深度,追求评论的专业化表达,表现出抽象、严肃和持重的语言文字风格。而新媒体平台上呈现的评论性内容更多体现出娱乐化倾向,个性化、情绪化等私人化的写作现象突出,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爆款营销和情绪化表达充斥着新媒体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主流媒体为了贴近大众,开始转变语态,从硬说教到软话语,逐步在评论中融入“网言网语”。但是主流媒体如何保持好分寸,拿捏好度,贴近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赢得流量而不是“讨好”流量,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同一评论内容与多个分发平台

主流媒体为了扩大自身覆盖面,加强全媒体平台建设,通常依靠各种新型传播平台拓展评论阵地。在融媒体传播背景下,平台的多样性为新闻评论的在线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渠道,但是许多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发布的新闻评论依然是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文章的电子版,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复制与粘贴,这显然不是媒体融合所需要的有机融合。平台之间的“融通”不是广泛注册各种账号进行文章搬运,而是要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发,从而真正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媒体融合的大趋势是对新闻评论旧格局的一种革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创新性发展将是所有媒体的重要课题。人民日报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同时,积极打造融媒体传播范式,为新时代新闻评论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发展思路和方向,也为其他媒体新闻评论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要想占据优势地位,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重视评论的深度,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树立产品思维,注重语态革新,这样才能在新时代里焕发生机,在复杂激荡的舆论场上彰显出评论的价值,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猜你喜欢

舆论栏目受众
关于栏目的要求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