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2024-03-20孔惠
孔 惠
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课程基础知识,发挥各门课程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树立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思政育人的综合目标。课程思政一般是围绕一定时期的历史情境展开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的依托平台在不同时期存在很大的不同。
媒体融合正在大力推进。在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信息传播的受众、传播技术、舆论生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媒介融合发展,建构多媒体传播环境,不断扩大主流价值覆盖面,让党的声音最大范围、最深程度地传播出去,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媒体融合发展的成果逐步显现。现今,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媒体内容建设、强调媒介过程管理、探索媒介技术使用等方式,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从“媒介融合”到“媒介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日益融入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体系呈现出互联网思维的特征。
互联网思维不再是以往所说的技术思维,它是涉及理念、逻辑思路与模式调整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面对“全民皆网”的社会大势,思政教育特别是新闻专业的思政教育应该顺势而为,从课程思政的内容目标、内容设计、方式方法、考核评估等方面入手,探索建构媒介融合发展特点的网络工作体系。
一、新闻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传统新闻理论被颠覆,新闻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迭代,新闻行业对新闻人才在思想观念、传播理念、业务技能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新闻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无法忽视的困境。
1.传统课堂阻碍教学模式的迭代
要实现思政内容和新闻知识、技术的融合,需要让学生熟悉、理解何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和责任内化为自身对新闻工作的体悟。在此基础上,新闻专业学生要适应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新闻传统技巧,又要了解、掌握可视化新闻、数据新闻,并能够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新闻作品的展示。教师需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使新闻策划理念在学生一次次进行新闻作品创作与展示中催生、“熟化”。要适应这些转变,传统以教室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极大地禁锢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因此新闻课程的讲授必须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形成处处是课堂、时时为课堂的理念,搭建开放的教学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交流。
2.思政内容在实践环节的呈现难以评判
在新闻课程实践环节,传统考核方式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作品的思想深度、视觉表现力、内容与主题的创新与延展性。例如,在融合新闻学的课堂上,学生是否能够采取新媒体手段,以完整、流畅、新颖的方式创作新闻作品是其是否合格的基础,但学生在重大主题的选题策划、新闻作品的舆论引导与信息整合方面的能力却难以评判。因此,强化课堂内容,将新闻作品与媒体平台需求对接,以作业为驱动力,将作品是否符合现实传播环境需要、作品与产品的转化力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势在必行。
3.课程建设的探索远远不够
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也应该不断创新,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不同面向。例如开设华夏传播概论课程,强化学生家国情怀;开设国际传播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视野与思维等。
二、新闻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路径研究
新闻传播与舆论形成、舆论导向息息相关,培养的是未来的传媒从业者,引导学生认识媒介的力量、舆论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其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是重中之重。
新闻专业教师要积极改变授课思维,将过去单纯的知识教授转变为对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全面培养,以实现知识导向与价值引领的全面融合。因而,要在知识教授中融入价值引领,还要在价值传播中彰显文化底蕴,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汇互通,最终实现从新闻专业“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新性转化。
首先,在设定目标时应科学地处理知识文化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明确知识不需要价值为支撑,价值导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其次,需正确处理专业实践与学生多元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对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塑造,为学生成长打下扎实的价值基础。最后,要在正确认识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同时,保持课程的层次性与丰富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还要注意与不同课程的内容相结合。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新闻实践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评价社会议题与社会现象的能力,明晰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与政治敏感,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素养。
具体到课程内容,课堂目标的设定要注意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一是要持之以恒地向学生输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主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践行者、传播者。二是结合新闻实践,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融入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活动中,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全局性的眼光,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热点事件与问题展开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坚定学生作为新闻从业者的远大理想,坚定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明确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倡导学生积极地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和民族事业、理想相结合,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创新者、开拓者。例如,在融合新闻学的课堂上,运用信息化手段(如直播、弹幕、资源链接等),结合学生辩论、模拟访谈、新闻作品多媒体设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深刻体悟党的新的理念、思想与战略,在锻炼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对新闻专业学生基本政治素养的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融入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为新闻行业输送有较高政治素养、较强业务能力、高尚道德情操且抱有远大理想的新闻工作者。
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因时、因势利导,推动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例如在中国记者节,鼓励学生运用视频、音频、互动游戏等形式介绍中国记者节或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介绍新闻报道的原则、新闻安全、知名新闻工作者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我国当代新闻从业者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需通过课堂案例分析与引导,使学生明确新闻从业者作为“历史见证人、时代记录者”的定位,让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让学生树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念与责任感,切实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
三、新闻课程内容建设路径研究
1.充分利用融媒体,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
要使学生真正接受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自发地对课堂上教师传播的思政内容进行延伸、进一步领悟,需要教师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进行巧妙的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高校应利用线上平台积极建立新闻案例库,并不断更新,以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择最新、最有针对性的案例与专业及思政内容结合。在案例展示时应充分利用H5、弹幕、实时在线交流等学生熟悉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与学生的交互也无需局限在课堂内部,可通过学习通、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微信群等,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实时开展。此外,还可以积极运用教研室的基础教学单位的职能,教师可定期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课程“研磨”、交流,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探索课程思政中新闻案例运用的新途径。
2.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线下课堂具有反馈及时、内容调整灵活等特点,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线上授课则受课堂时长、空间的影响,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体验,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新闻课程教学主要依靠线下课堂,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展示与分析等教学手段呈现。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打造信息化、智能化课程已成为趋势。以线下为主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更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线上教学有利于学生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此外,利用线上资源,教师可以组建以课程为单位的线上“教研室”,跳出本学院、本单位的“桎梏”,与新闻业界、其他院校、其他专业教师合作,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形成新闻思政教学“智库”。以课前分享、课中讲授、课后作业等形式反馈给学生,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频率,更好地开展学习指导。
3.将思政内容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新闻专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其课程思政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必须从价值、认知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把握。因此,仅仅从丰富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手段、扩展教学平台方面入手是不够的,要将思政内容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给学生对新闻案例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例如在融合新闻学课堂上,除建立开放式案例库外,教师可以多引入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内容引发学生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具有开创性,是部校共建的新成果、“新文科”建设的新探索、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新拓展、媒体融合传播的新尝试、立德树人的新课堂。因此,其本身就是新闻类课程高质量的案例库。除了线下课堂外,在线上教学中,通过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触思政素材。在课程考核时,将学生观看新闻思政案例内容的时长、频次和课堂上的发言情况计入平时成绩,适当调整平时成绩比例。通过持续性、系统性的考核和课堂评价方式,既引导学生深入地接触思政元素,也能够及时获悉学生新闻课程中思政内容的“消化吸收”程度。
其二,可以在线上学习平台设置有关新闻思政内容的测试题,并将测试题的得分计入线上学习的成绩,测试题类型可以视思政素材灵活决定。
4.结合思政素材,指导学生开展新闻实践活动
除理论教学外,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例如,结合热点新闻事件,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选题,或让学生提出选题,并进行采访、撰写新闻稿件。指导教师在学生选题、采访全过程进行引导与把控,切忌给出特点事件,或学生提出选题后就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指导教师可在选题、采访过程中通过社交媒体、腾讯会议、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针对学生不同的采访方向,利用不同平台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新闻实践的进度与方向,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对其时时进行引导与调整,保证学生在新闻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对新闻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新闻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眼力、脚力、脑力、笔力的锻炼,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形式。增加新闻理论课程的实践机会,也会带动课程思政在新闻教学中德育内容的实践化,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实践活动是对理论知识的有力补充,亦是课程思政的必要内容,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思政教育互联网+”思维需要融入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依托智能技术优势,持续提升新闻思政教育的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和科学化水平,推动新闻学教育更全面地发展,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