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水网地区开发区水土保持评估报告编制探讨
2024-03-19费国松胡尊乐仲兆林潘敏峰
费国松,潘 杰,汪 姗,胡尊乐,仲兆林,潘敏峰
(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江苏 常州 213000;2.常州市水利局,江苏 常州 213000)
为落实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一定一区域内水土保持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的要求,水利部于2019年提出在开发区推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并简化开发区内部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流程等相关要求[1]。各省、各市根据意见要求结合区域特点相继出台了区域评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了审批流程和办法。江苏省水利厅也于2019 年出台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通知要求,明确要求推行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并规定了审批流程和适用范围。
然而,目前水利部尚未出台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相关技术导则,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以参考现行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为主。相关领域的学者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姜德文[2]提出区域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章节可参照国标,对每章节的内容、深度可根据开发区的特定情况做简化和删减;杨晓娟等[3]提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应将不新增扰动范围,土石方全部利用、不外弃,表土资源得到全部保护与利用,雨洪资源得到全面利用与控制等作为全局控制性目标;王海洋等[4]从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等3个方面阐述了平原河网地区规划园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编制思路和技术思考。基于此,笔者在分析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探讨区域评估报告的编制重点内容和难点,为其他区域编制同类型报告提供参考。
1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重点内容分析
1.1 技术大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评估报告是以地方人民政府开发区批复文件、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开展编制,应重点体现防治目标、土石方量平衡、水土保持措施及管理的整体性、全局性和指导性。与一般单个生产建设项目不同的是,评估报告重点要从水土保持角度合理分析评价区域整体规划,提出区域土石方调配和渣土处置意见,调查区域表土资源分布并提出保护利用方案,综合提出区域水土流失总体控制目标及防治措施体系,明确区域内项目保持管理要求。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报告编制大纲,导致不同区域评估报告内容、深度等不一。基于此,评估报告技术大纲应总体参照国标GB 50443适当进行简化和合并,编制格式按照办水保〔2018〕135号文执行。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可简化为6个章节:①综合说明,重点内容包括区域规划情况、编制依据、设计水平年、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目标、水土保持评价结论、水土流失分析与防治结论、水土保持投资概算、水土保持监测和结论(含评估报告特性表);②区域规划概况,重点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区域总体布置、施工组织、占地统计、土石方综合平衡等;③区域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重点内容包括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与评价、区域不是评价、占地分析与评价、土石方平衡分析与评价、竖向布置分析与评价、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④区域水土流失分析与防治,重点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危害分析、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措施总体布局、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施工要求、水土保持投资估算等;⑤水土保持管理,重点内容包括组织管理、后续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补偿费、跟踪评价、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项目监管等;⑥附件附图,重点内容包括区域批准设立的文件、区域控制性详规、区域建设项目统计表、评估范围内可剥离表土分布图、各分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典型设计图等。
1.2 土方堆放场设置应符合弃土场设置标准
评估范围内建设项目具有分布广[4]、数量多、类型多样的特点,区内表土剥离和一般土石方量较大,遵循土石方量区内平衡利用的原则,区内需要设置区域公共表土堆放场或土石方集中堆放场。但于平原水网区而言,区内河网众多,居民点、工业企业等敏感点大量分布其中,给土方堆放场的布设带来困难。基于此,在评估报告编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土方堆放场设置的合理性:①遵循分类堆放的原则。本着便于管理以及方便运输的原则,表土堆放场和土方中转场设置尽量在同一范围内,但需分别堆放并布设相应的措施;②要遵循节约用地的原则。结合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土石方挖填的特点首先应进行自平衡利用,以减少区内土石方堆放量,从而达到减少土方堆放场占地面积的目的,如工业、道路、绿化等项目因具备内部设置临时土方堆放场而实现自平衡,一般开挖土方无须外运。其余如住宅、商业和医疗用地等因规划地下车库范围大,无法设置临时土方堆放场,可外运至土方堆放场;③应按照弃土场设置标准进行选址分析。一般而言,表土堆放场和土方堆放场将贯穿整个评估有效期,堆放量大且时间长,应对照弃土场设置标准开展选址评估分析,并给出土方堆放场是否存在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有制约性因素的,应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3 报告成果应重点体现共享和应用
评估报告的重要作用之一也在于成果向入驻企业的共享,便于企业和管理单位实际应用。评估报告批复后,开发区内入驻企业在项目开工之前应当向具有审批权限的部门提交承诺书。开发区管理机构通过网站、政府服务大厅等主动公开评估成果以及适用范围,供入驻企业使用。评估报告中确定的弃土(渣)场是开发区内所有入驻项目共享的,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无法由区内某个入驻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开发区管理单位承担并按照评估报告确定的措施做好弃土(渣)水土流失防治。
2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重点及实例分析
2.1 实例基本概况
本次选取已通过技术评审的天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期)水土保持区域评估为实例,开展评估报告重难点分析。天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常州市东北部的天宁区郑陆镇,开发区总面积为8 893 hm2,一期区域评估范围面积3 078.04 hm2。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植被类型属亚热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土壤侵蚀以微度水力侵蚀为主,属南方红壤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 t/(km2·a)。
2.2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区划
考虑天宁高新区为一个区域整体,其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要体现区域性和个性。根据开发区所处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是否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区域,确定开发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执行南方红壤区二级标准,其中林草覆盖率可以根据入驻企业规划部门规划绿地率进行调整,但总体应不低于22%的标准值。结合区域环保、城市建设等规划,提出裸地地表覆盖率100%、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住宅用地区、商业用地区占地建设100 m3/hm2雨水回用系统)等。
结合开发区控制性详规中功能类型,将天宁高新区评估范围内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为住宅用地区、商业用地区等11个一级分区,其中住宅用地区、商业用地区、工业用地区、医疗教育用地区、道路与交通设施区、水域及水利设施区等一级分区,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再细分为建筑物区(或主厂房区)、道路广场区、绿化区等3 个二级分区。各分区面积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按照已建、在建、规划、保留等4种类型得到各分区面积(表1)。
表1 开发区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面积 单位:hm2
2.3 土石方量平衡分析
天宁高新区内土石方量平衡包括土石方量计算及区内平衡两个方面。土石方量计算分为表土量和一般土石方量计算:①表土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图,对耕地、农用地等土地类型开展表土剥离,按照30 cm 剥离量进行表土量计算,剥离后的表土应全部回用,不够的用区内余方改良;②一般土石方方量采用典型项目类比,至少选择区内两个以上的通过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典型项目,分析得出土石方挖填模数(单位面积挖方量和填方量),并按照规划中不同类型地块占地面积比例进行计算(表2);③土石方平衡遵循表土应剥尽剥,综合利用的原则,一般土石方区内实施统一调配、利用(表3)。由于区内存在大量的住宅、商业用地等,挖方量远大于所需填方量,所以对无法利用的余方运至周边项目消纳。一期评估范围内土石方挖方量1 099.37万m3,填方量798.87万m3,余方量237.34万m3(表2-3)。
表2 开发区土石方平衡计算(一般土石方)
表3 开发区土石方平衡计算(表土)
2.4 水土流失分析与分区防治分析
水土流失主要依据《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测算导则》,利用数学模型对各防治分区土壤侵蚀模数按照最不利的因素进行测算,其中降水量数据来源于当地水文测站,水土保持相关因子来源于开发区DEM和《江苏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报告》,预测时间为各建设项目规划开发时序,面积为各防治分区面积。土壤流失量计算成果见表4。
表4 开发区水土流失量预测计算
水土保持措施参考区内已建项目的措施布设,从水土保持角度和便于区内入驻企业使用的角度出发,重点强化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标准、不同防治分区水土保持措施整体体系和布局;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计算方法与土石方量计算类似,采用典型项目类比计算各措施模数(单位面积的措施量)。开发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见表5。
表5 开发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成果
2.5 水土保持管理分析
水土保持管理分析从组织管理、后续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补偿费缴纳、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区内生产建设项目监管以及负面清单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应重点描述开发区管委会的组织管理职责,尤其是要组织做好区内水土保持监测、协调好土方的调配和管理;负面清单列出不适用于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条件,以便区内企业使用。
3 结 语
实施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制度是落实政府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的编制是其中关键环节,笔者结合已批复的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厘清区域评估报告与一般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区别,探讨了报告编制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报告编制章节和内容,为其他区域评估报告的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是,目前开发园区种类多且所处的区域不一,区域评估报告编制也在起步探索阶段,在后续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中可从报告编制重点、审批管理、现场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切实发挥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作用,实现企业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