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在评估胸腰椎骨折术后愈合及功能康复中的价值研究
2024-03-19白海宾冯素臣
白海宾,冯素臣
(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医学影像科 北京 100143)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该病,通过撑开复位、固定椎弓根,利用前、后韧带及椎间盘纤维环作用可促使受损的椎体恢复至原本解剖结构。但实践指出该方法存在无法完全复位的隐患,同时椎体内骨小梁支架受损情况难以得到完全改善[1]。通过在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能有效提高脊椎的稳定程度,减轻局部疼痛感,这对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伤椎注入骨水泥后,骨水泥的弥散情况、是否渗漏等均会影响到手术效果,为了对此展开评价,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指导,寻找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2]。影像科医生通过会采用X 线、CT 或MRI 等手段检查骨折情况,其中X 线测量精度较差,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洗片条件等也会影响到检查结果;MRI 检查则需要较高花费,适用性较差;CT 自20 世纪70 年代问世以来,从常规CT 逐渐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其能快速提供清晰的影像图片,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扫描,并在后续进行图像的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因此被广泛用于骨折诊断与术后评估中[3]。本次研究将5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MSCT 在评估骨折恢复方面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2023 年8 月在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接受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5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改良Prolo 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优良组(31 例)与一般组(19 例)。优良组中男、女分别为19 例、12 例;年龄50 ~80 岁,平均(65.74±5.49)岁;受伤原因:摔伤、车祸伤、重物砸伤、其他分别计11 例、8 例、6 例、6 例;受伤部位:腰椎、胸椎分别为18 例、13 例。一般组中男、女分别为13 例、6 例;年龄50 ~80 岁,平均(68.65±5.53)岁;受伤原因:摔伤、车祸伤、重物砸伤、其他分别计7 例、5 例、4 例、3 例;受伤部位:腰椎、胸椎分别为11 例、8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伦理审批号:JD2023-02)。
纳入标准:(1)将X 线、CT 检查确诊为胸椎、腰椎骨折的患者;(2)存在椎体高度丢失情况,需接受椎体内骨水泥成形术治疗;(3)认知、感觉、沟通能力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4)可满足长时间随访要求者。排除标准:(1)因脊柱结核、骨肿瘤等疾病引发的胸腰椎骨折;(2)合并免疫系统或内分泌疾病,骨折愈合周期会受到影响;(3)多发性椎体骨折等情况较差者;(4)伴随神经、脊髓损伤,需长期卧床休养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软枕,在C 形臂透视下确认伤椎,定位伤椎双侧椎弓根,并标记。常规消毒铺巾。以1%利多卡因10 mL 于标记皮肤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深达关节突。在C 臂透视指引下,定位伤椎双侧椎弓根,应用一套骨水泥套装,沿双侧椎弓根方向,以穿刺锥穿刺,C 型臂正侧位透视引导下,针尖位置侧位到达椎体前中1/3 处,正位到达中线旁。将骨水泥混入可吸收人工骨粉,放入快速真空混合碗内调制完成,注入骨水泥推注器内,取出穿刺锥针芯后,将处于拉丝期的骨水泥经穿刺锥用骨水泥推注器推入骨折椎体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影扩散接近椎体后停止注射,C 臂机透视下了解伤椎高度是否恢复。注入过程在透视下进行,确认无骨水泥渗出。待骨水泥发热硬化后,取出器械。清点器械无误后,伤口加压包扎。术毕,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四肢活动正常,安返病房。
MSCT 检查: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应用16 排螺旋CT(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CT510)以伤椎椎体为中心展开扫描,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参数设置: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间距、窗宽、窗位依次为120 kV、185 mAs、0.6 mm、0.6 mm、1 450 HU、450 HU,将得到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记录相关数据。
1.3 观察指标
(1)脊柱椎体影像学参数,包括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及Cobb 角。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伤椎上下前(后)缘高度均值-伤椎前(后)缘高度]/伤椎上下前(后)缘高度均值×100.00%;Cobb 角为上位椎体上缘与下位椎体下缘垂线的夹角。(2)统计两组骨水泥分布情况。(3)功能康复情况,使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共10 项,采用0 ~5 分的6 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明脊柱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
改良Prolo 功能评分:从疼痛、日常生活状态、工作状态、服用药物4 方面进行评价,分值范围为4 ~20 分,13 分及以上表示恢复效果优良,13 分以下归入到恢复效果一般范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脊柱椎体影像学参数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及Cobb 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个月、3 个月,两组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及Cobb 角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优良组各指标水平低于一般组(P<0.05);术后6 个月时,两组各指标水平与术后3 个月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伤椎前缘压缩率低于一般组,Cobb 角小于一般组(P<0.05);伤椎后缘压缩率与一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脊柱椎体影像学参数水平比较( ± s)
表1 两组脊柱椎体影像学参数水平比较( ± s)
组别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Cobb 角/(°)优良组(n=31) 术前 35.42±4.66 10.41±1.67 20.21±4.34术后1 个月 26.41±3.57① 7.43±0.85① 16.29±2.35①术后3 个月 22.41±3.22①② 6.62±0.41①② 10.59±1.63①②术后6 个月 23.57±3.05③ 6.71±0.45③ 10.71±1.68③一般组(n=19) 术前 35.01±4.98 10.65±1.58 20.82±4.68术后1 个月 29.52±4.06① 8.46±1.21① 18.03±2.84①术后3 个月 26.59±3.64①② 7.23±0.59①② 14.02±1.81①②术后6 个月 25.94±3.59③ 6.98±0.53③ 13.24±1.66③t/P术前 0.208/0.837 0.503/0.617 0.468/0.642 t/P术后1 个月 2.838/0.007 3.534/<0.001 2.347/0.023 t/P术后3 个月 4.240/<0.001 4.313/<0.001 6.926/<0.001 t/P术后6 个月 2.493/0.016 1.924/0.060 5.191/<0.001
注:①与术前比较,P <0.05;②与术后1 个月比较,P <0.05;③与术后3 个月比较,P >0.05。
2.2 两组注射区域骨水泥分布情况
优良组注射区域骨水泥分布均为弥散型,一般组骨水泥主要为非弥散型,两组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注射区域骨水泥分布情况 单位:例
2.3 两组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时,优良组ODI 值均低于一般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 s,分)
表3 两组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 s,分)
组别例数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优良组3128.75±5.3316.84±3.91 8.94±1.65一般组1934.26±6.1720.26±4.7811.21±2.27 t 2.9462.4143.526 P 0.0060.0210.001
3 讨论
作为人体骨骼的中轴部分,在各种日常活动中,脊柱都是重要的受力部位,因此一旦其出现结构或功能受损,患者的日常生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导致了更多事故的发生,在此背景下,摔伤、车祸等相关的骨折类疾病发生率不断攀升,各种事故很容易造成脊柱损伤[4]。胸腰椎骨折是最重要的脊柱损伤类型,其通常伴随骨折端不稳定、常合并多脏器和系统损伤的特点。在疾病治疗中,稳定骨折以防止二次骨折、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预后一直是临床目标[5]。
骨折愈合是机体生物自我修复的过程,其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指出,力学因素在骨折愈合进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性的力学刺激能促使成骨效应细胞增殖分化,并引起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增加[6]。传统的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虽然在固定与矫形方面可取得理想效果,但其存在剥离范围大、出血量多等不足,这不仅会引起顽固性腰痛与腰部僵硬等问题,同时椎弓根螺钉还会对胸腰椎椎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缩作用,一旦损伤程度较高,应力集中在前中柱,可能导致螺钉疲劳断裂[7-8]。而通过在椎体内植注入骨水泥可显著提高脊柱稳定度,这不仅能促使骨折断端有良好预后,同时在愈合后依旧能持续保护患者椎体。
考虑到骨折愈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寻找一种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非常重要。如果能全面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则能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负重时机,从而避免不负重而引起的骨量丢失情况。一旦发现骨愈合异常,也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减少不良后果的出现[9-10]。CT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依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 线的吸收和透过率不同,经过一系列处理,可得到受检部位的图像,从而了解到该处病变情况[11]。随着CT 技术的发展进步,临床出现了MSCT,相比于传统CT,其在Z轴上设有多排探测器结构,同时还有多个数据采集通道,这让MSCT 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大范围的扫描,得到的图像质量更高。因此,MSCT 也具备了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2-13]。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理想的治疗效果是骨水泥无渗漏情况,这要求骨水泥可以在患者椎体内弥散性均匀分布,这能让椎体生物力学平衡得到重建,骨折椎体的刚度也会提升,这能有效避免伤椎内部应力分布不均而引起再次骨折[14]。本次研究显示优良组有着更高的弥散型分布特点(P<0.05),其能成为临床疗效判定的参考依据。同时结合观察到的术后1 个月、3 个月时,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 角逐渐减小情况,也能表明伤椎高度正在恢复,同时组间表现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提示MSCT 在判断骨折术后愈合中有着较高价值。
本次研究显示,优良组ODI值低于一般组(P<0.05)。ODI 是评估腰椎疾病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量表,其实较为常见且可靠的工具,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将其与MSCT 检查结果联系在一起,也能评估患者功能康复情况,为临床干预方案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MSCT 能显示骨折部位骨水泥弥散情况,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愈合效果,也能用于预后评估,从而为临床干预提供指导。但本次研究纳入病理研究较少,因此后续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并控制变量,从而得到更加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