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上情感树洞的形塑:数字联结生与死

2024-03-19应慧苗禾

新闻传播 2024年4期
关键词:树洞逝者博主

应慧 苗禾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数字化与社交媒体时代下,线上树洞的出现变得不足为奇,例如情感类博主评论区、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等,都是属于线上情感树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公墓的显现,重塑了哀悼者与逝者之间的数字交往空间,即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生者与逝者的共存之所。而新媒体不仅承载着人们的数字化生存(digital being),也建构了人们的数字化死亡(digital death)。[1]对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抓取,探析逝者账号下的悼念文本呈现怎样的内容特征,为何形成线上情感树洞这一现象以及原因。

死亡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禁忌话题,也是传播研究的盲点,被学术界有意无意地放逐。[2]目前,国内学术界在网络悼念、数字遗产等相关方向的研究逐渐兴起,但总体来看,现有的中文研究文献仍然不足。在已有的研究里,很多都是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后,形成的中文文献,虽然在一定程度开辟了中国学术界对网络悼念这一研究方向的新道路,但正如这些文末反思的内容一样: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死亡方面也是有的,所以期待未来有学者可以就中国的社交媒体哀悼研究进行切入探析。[3]如今,国内已有学者分析在社交媒体背景下,集体悼念的仪式以及情感都发生了嬗变。而学者周葆华与钟媛通过分析李文亮医生的微博评论,更是提出了“延展性情感空间”这一学理化概念,解释了社会媒体如何重塑公众哀悼与情感表达的形态,如何重构哀悼者与逝者以及哀悼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献为本文铺垫了很好的学术前沿思路。[4]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数据搜集

本文的研究发现建立于新浪微博逝者账号@红烧土豆叶的“遗书”博文的网民评论数据基础之上,首先基于网络爬虫获取网页内容,将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网页解析库进行结构化保存,抓取该账号从2020年10月31日到2022年12月24日全部数据,共获取数据量为110783条,其中对数据清洗后得到5000条数据。第二,本文就这些数据进行热度趋势、热词分布、表情量化、情感倾向的褒贬值进行分析。其中,热度趋势是按照回复时间的天进行分组统计评论数量。在天作为最小单位的线性时间轴上,直观地看到评论作者对该微博的关注度变化;热词分布是对所有的评论内容基于前缀词典实现高效的词图扫描,生成句子中汉字所有可能成词情况所构成的有向无环图(DAG),采用动态规则查找最大概率路径,找出基于词频的最大切分组合,对未登录词,采用基于汉字成词能力的HMM模型使用Viterbi算法,对所有出现的词进行词频统计,最终得到top200的热词。表情量化是基于标签识别库对结构化后的文本实现高效扫描识别出所有的表情符号,按表情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输出。情感倾向是情感分析模块流程,针对带有主观描述的中文文本,判断出该段文字的情感色彩(褒义、中性、贬义),从词语情感倾向性分析、句子情感倾向性分析、篇章情感倾向性研究、海量信息的整体倾向性预测四个层次对文本发表者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进行倾向性分析。

(二)变量测量

1.评论区用户类型

本研究将逝者微博账号@红烧土豆叶下的评论用户分为三类:(1)学生:包括准备考研、正在读研,或者准备考试的学生(n=1044,20.88%);(2)社会人士:包括正在求职和已在职场工作的人(n=365,7.3%);(3)其他用户:包括无法通过评论将其区分是否为以上两类的个人微博账户,以及无认证用户(n=3591,71.82%)。

2.评论议题属性

根据计算机辅助的文本挖掘方法,可以将评论区的评论议题分为三类:(1)日常问候与节日祝福;(2)哀悼与思念;(3)倾诉自身日常琐碎。为保护留言者隐私,使用用户名每个文字的首字母代替留言者的用户名全称,留言后标注留言时间。

以上议题内容会有重合情况,例如TZXH(2022-12-13 22:20:00)的留言:“晚上好呀希望能顺利度过期末周吧”,包括了对逝者的日常问候和对自身日常琐事的倾诉。再比如BMN(2021-08-09 01:34:40)的留言:“最近好吗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顺利的话九月就开心开启研究生生涯了会想你”,包括了对逝者的哀悼、思念以及倾诉自身的最近状况。

二、研究发现:线上树洞形塑之因

(一)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生死间的唯一数字联结地带

数字时代媒介塑造了一个区别于物理空间的网络空间,迭代了社会交往的渠道和情感纾解的载体,过去建立在现实世界的社会互动复刻进虚拟世界。从一开始集体哀悼的“扫墓过客者”到如今情感树洞的“线上守墓人”,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逝世者与网络哀悼者唯一的数字联结地带。随着传统悼念的网络化,哀悼者不再是局限于逝者的亲朋好友,而是泛化为各式各样的陌生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这一数字中介得以网络缅怀。再加之数据透明化,悼念内容逐渐去隐私化,去严肃化。悼念形式也不再是原先传统繁琐过程,而是简单地发表几条评论,诉说自己的思念与近况。[5]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线上情感树洞的形塑原因之一就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与社会媒介化的数字生活的表现。

(二)网络哀悼者与逝世者存在共通的意义空间

网络哀悼者与逝世者都存在一定共通的意义空间,才能形塑线上情感树洞这一特殊现象。@红烧土豆叶的微博人设为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专硕三年级学生,因读研、毕业课题压力大而选择自杀。

而本文通过探析逝世者数字遗书下的评论区,可以发现评论用户为学生类别的占比(20.88%)要比社会人士类别的占比(7.3%)高很多。并且筛去逝者去世那一年的评论数量以及特殊日期(例如元旦、逝世纪念日等),其评论数量最高的日期为2021年的12月1日(评论量为29条,占比0.58%),根据全部样本分析可得,整个12月的评论量的平均数不低于120条,其关键词为考研、焦虑、再坚持一会等。由此可见,@红烧土豆叶的网络哀悼者以学生为主要群体,尤其是考研生为主体。

图1 2021年12月评论数量折线图

因此不难推论,线上情感树洞这一特殊现象的形塑前提在于,用户认为自己的倾诉对象与自身存在一定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哪怕倾诉对象已经去世,但仍深知对方比任何人都要明白自己的心情与处境。根据研究发现,在逝者账号@红烧土豆叶的评论区中,可见网络哀悼者们不仅会向逝世博主宣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诉诸于口的情绪,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还会通过分享自己的最近状态,希望自己在逝世博主的评论区里得到救赎,这里成为了考研、读研群体的倾诉与救赎之地。

这样特殊的数字空间不仅在逝者@红烧土豆叶的评论区下存在,还有更多的逝世博主下都建构了实时更新的线上树洞现象,形成了奇妙特异的祭奠文化景观。例如抑郁症自杀的博主下的网络哀悼者多以抑郁症群体、深感生活压力大的群体为主,都有生活苦闷这一共通情感,认为只有对方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情,因此对其进行倾诉,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救赎,拥有重新热爱这个世界的勇气。[6]而患癌群体与肿瘤病患者自然会以因病去世的逝世博主作为自己的悼念对象,把对方当作很亲的好友,告知对方自身的病情以及对其的思念。因此,若生者与逝者有同样的经历,能更好地共情逝者,才会有线上悼念这一情感树洞出现。

(三)社会压力阴霾下的悲痛与惋惜

虽然@红烧土豆叶是因读研压力大,选择自杀而死,但通过对其评论区内容的褒贬分布进行分析可知,态度为正面的评论数量(40135)要比态度为负面的评论数量(23070)高很多,由此可见,该逝世博主的评论区并没有如其他自杀博主的评论区那般以负面情绪为主导。相反,通过对评论区热词的爬取与梳理,整理出前十热度的词语,如图3所示,都是积极善意的正面态度词,网络哀悼者们亲切叫着逝者博主的名字“昔书”,每天对他说“晚安”,希望他变成“小猫咪”以后,能够“开心”“快乐”。这些温柔暖意的词语与逝者离世前写下的遗书对比,更凸显网络哀悼者们对逝者已故的悲伤,以及对其死亡的惋惜与共鸣,希望可以通过树洞这唯一的生者与死者之间的数字纽带来安抚亡者的心灵,祈求他不再痛苦,愿其如自身所愿一般成为一只小猫咪,在另一个世界被温柔相待。因此,在近年来社会压力的阴霾下,网络哀悼者们对逝者越是温柔,越是表明自身也需要此等温柔,需要每天有人可以关心自己过得是否开心,需要每天有人可以对自己问候早安晚安以及节日祝福,甚至是倾诉,最后才会形塑成如今的情感树洞这一特殊现象。

图2 @红烧土豆叶微博评论内容的褒贬分布饼状图

图3 @红烧土豆叶微博评论区热词热度词云图

三、结论与反思

(一)从集体哀悼到情感树洞,网络缅怀时代下的寻梦环游记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而已,记忆才是灵魂存在的最好证明。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经典台词也说道,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若把在@红烧土豆叶微博账号下,评论次数为3次以内(包括3次)的网络哀悼者归类为“扫墓过客者”,数据显示,扫墓过客者们占网络哀悼者总数的77.85%。而将评论次数超过3次的网络哀悼者归类为“线上守墓人”,则仅占网络哀悼者总数的35.63%。因此,不难发现网络哀悼者从一开始集体哀悼演变为如今成为宣泄自己情绪的情感树洞,正是网络缅怀时代下寻梦环游记的现实注解。

(二)延展性情感空间下的数字伦理问题

国外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Facebook的逝世者账号有专门的纪念主页,并于2015年上线了“遗产联系人”功能,允许用户指定一名联系人来管理自己逝世后的社交媒体账号,即数字遗产。[7]而我国B站在2020.12.24发布公告,将离世用户账号列为纪念账号,可见B站也有着纪念账号和继承数字遗产的功能。然而在处理逝者账号和数字遗产的问题上,微博平台则显现出一些数字伦理问题,如未标注逝世者的账号,并且会在逝世者生日那天,微博系统会自动发送生日推送。这不仅消费逝者账号和粉丝、家人感情,还会再次掀起新一轮的“网络悼念”,可能会对逝者和其家人进行二次伤害,例如@本兮、@玫瑰机关枪、@乔任梁等逝世博主的评论区有网友猜测其死亡原因。

因此,研究发现,大量的逝者账号都存在该数字伦理问题,而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的微博平台,也应当完善管理逝者账号和处理数字遗产等相关问题,规避延展性情感空间下数字伦理问题的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研究认为,在网络缅怀时代的到来之下,缅怀形式从集体哀悼转变为线上情感倾诉,缅怀者从“过客”到“守墓人”的转变,都说明了面对生死,逝者的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已然成为与生者之间唯一的数字联结地带,也正是这样的地带,最后成为了生者对逝者的情感寄托纽带。在这个特殊的数字交往空间里,生者与逝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意义空间,了解彼此,生者将逝者视作为自己最亲密的好友,与其诉说自己的思念与最近的生活状态,并形塑如今的线上情感树洞,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永不遗忘逝者,让逝者的社交账号从数字遗产转变为数字永生。

猜你喜欢

树洞逝者博主
找到自己的树洞
跟着零食博主买拼多多小吃
如果孩子想当美妆博主
逝者师友二题
时尚博主谢慕梓:分享身边的美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树洞里的秘密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树洞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