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瞻2024:坚定履行新时代新征程重大使命 当好战略性、引领性、支撑性力量

2024-03-19粟灵

国资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技

粟灵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中央企业在关键之年以进促稳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责任所系,更是使命所在。

在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表示,要坚定履行党中央赋予国资央企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坚决当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力量、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

提质增效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作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国资央企肩负着重要使命责任,微观上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增加值,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质量;宏观上更加注重提升增加值,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为此,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总体保持“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不变,具体要求是“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所谓“一利稳定增长”,就是中央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归母净利润协同增长;所谓“五率持续优化”,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改善,研发投入强度和科技产出效率持续提高,整体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

近年来,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资委不断加强经营指标引领,探索建立了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其中一个相对较大的变化,就是2023年将2022年的“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保留。

新的指标体系下,2023年国资央企在提质增效上狠下功夫,不断提升经营创现能力。

兵器装备集团推广“节约每一秒钟、每一分钱、产品质量零缺陷”精益理念,引导全员创先争优、创新创效,三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05.3%。该公司尤其重视科技创新,年均研发投入增速保持13%以上。

中国航发在央企率先开展瘦身健体、投资清理,坚决剥离与航空发动机无关的业务。同时,优化治理结构,压减企业户数、管理层级,全面移交社会职能,深入实施成本工程,推进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新的一年,国资央企即将踏上新征程。张玉卓提出,2024年中央企业要着力提高质量效益,扎实推动高质量的稳增长,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持续加强精益化运营管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中国石化对新一年提质增效提出新要求。“要主动担当、全力攻坚,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多作贡献。”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表示,要切实统筹好稳存量、拓增量的关系。上游、炼销板块要坚定扛起创效主力军职责,最大限度发挥一体化优势,全方位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化工板块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争创更好效益。

中国移动近年来牢牢把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机遇,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对于新年目标任务,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表示,要将高质量要求贯穿到公司发展的全领域各环节,不断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更好发挥“扁担效应”,拉动有效益的投资、促进有潜能的消费。“要持续发力‘两个新型,锻造高品质信息服务供给,形成强劲增长动能。”

在这些企业乘胜追击的同时,困难企业也鼓足干劲。

前几年在能源保供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火电行业存在较大经营压力。2023年行業回暖,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4家发电企业火电业务合计减亏成效明显。其中,中国大唐深化提质增效,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

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提出,2024年要更好统筹能源电力保供和提质增效,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更好统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幸福大唐建设。“奋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集团公司‘二次创业走深走实。”

强创新促改革打造现代新国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知识、人才积累,不断突破难题、攀登高峰,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的重大任务,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聚集了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必须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发挥国家队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张玉卓提出,着力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大力度提升创新整体效能,系统性优化创新生态,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一些中央企业内部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金,旨在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2023年12月1日,在中国海油2023年科技和网信委员会会议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上,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为2023年度集团公司突出科技贡献奖的获奖者颁奖。该公司出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目前已对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研发团队等奖励金额超1000万元。

“要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上寻求更大突破,强化科研工作价值导向,强化科研资源统筹优化。”汪东进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统筹和整合关键创新要素,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真正把科技创新转化为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中化董事长、党组书记李凡荣提出“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和唯一选择”。不久前召开的2023年科技大会上,他为2023年度中国中化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现场颁奖,共授予技术发明奖10项、科技进步奖25项、专利奖28项。

对于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李凡荣表示,要始终注重营造公司识才、引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启动实施中国中化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落实好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工作。同时,还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除了激活内生动力,科技创新还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的回信中指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贯彻举国体制”是中国航发总结出的自主创新经验之一。该公司陆续与50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地方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多所高校共建航空发动机学院和联合攻关团队UTC,形成由国家级、集团级创新平台以及UTC等共同组成的“金字塔”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中国航发将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跑出自主研制加速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航空发动机新篇章,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航空强国提供强大引擎,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中国航发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建国说。

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强调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有助于中央企业实现新的改革目标任务,不断提升功能价值。新形势下,国资央企要更加注重提升功能价值,高水平实现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更好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作用。

改革中诞生的中国电气装备,作为我国输配电装备制造行业技术实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队”,全面服务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全过程,为统筹“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该公司研制的特高压装备曾两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可将西部地区的清洁电力长距离大容量输送到东中部地区。特高压装备现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金色名片,是代表中国输配电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并被应用到巴西美丽山工程等“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中国电气装备将继续深入推进改革重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增强高质量发展态势。2024年,将加大提高核心竞争力投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电气装备集团。”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说。

科技创新还有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新征程上,国资央企要更加注重提升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企业品牌附加值和品牌引领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中车是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该公司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2023年9月7日,中国高铁出海“第一单”雅万高铁开通运行,举世瞩目。“澜沧号”“绿巨人”则在中老铁路驰骋已逾2年。

“下一步,中国中车将以价值创造与示范创建‘两方案一清单建强管控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轨道交通设备、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砥砺奋进。”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说。

优布局调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化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传统优势产业后劲不足,新动能新优势还不充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仍有差距,改革还有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两难”甚至“多难”问题明显增多。

在此背景下,张玉卓提出,着力推进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產业新赛道,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强化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引领,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

深入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不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国资央企要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作为唯一一家从事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公益类科技型央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提供基础材料、工艺装备、系统部件等根基支撑。面向工业母机、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开展科研攻关,打破国外封锁垄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董事长王德成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公益类央企作用,建设高水平原创技术策源地,瞄定工业母机、工业软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做强科研、做专产业、做优服务,奋力实现“十四五”“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双倍增”,更好发挥“三个作用”。

兵器装备集团旗下长安汽车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力度。兵器装备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许宪平介绍,长安汽车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专利公开量行业第一。近三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增长176.8%、高于行业增速。“我们大力支持长安汽车打赢‘三电等核心技术攻坚战,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智能化技术全球领先;到2030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突破400万辆,进入全球前十、成为世界一流品牌。”

国资央企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能源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考察该公司下属传统能源企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表示,坚持能源产业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方向,不断优化煤制油煤制气、现代煤化工和氢能等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决当好能源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

“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走出多年来包袱沉重的最困难时期,历史性地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鞍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提出,公司要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矿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聚焦数字鞍钢建设重点攻坚,加快‘AI+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实施数据价值化挖掘,加快筑牢网信安全防护体系。”

而从“三个集中”的角度来看,新的一年国资央企还要不断强化重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强化政企协调联动、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国家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辛保安说。国家电网经营区域覆盖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供电范围占国土面積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辛保安表示,要全力做好今冬明春电力保供工作,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近年来,中铝集团围绕“全球有色金属产业排头兵、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和先进高端材料保障主力军、行业创新和绿色发展引领者”的战略定位,建成了一批世界级矿产资源项目,大幅提升了我国铝、铜等战略性资源保障能力。中铝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王石磊提出,要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深边部找矿力度和外部优质资源获取力度,发挥贸易流通产业的保供稳价功能,提升资源保障安全水平。

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表示:“始终把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放在大局下谋划、推动和落实,坚持不懈抓好粮食储备工作,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他提出,一方面,要持续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抓好中央政府储备建设新任务的落实,加快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粮食储备保障和应急保供能力;另一方面,要高效落实国家粮食调控任务,全力以赴组织好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认真落实政策性粮食销售任务,持续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粮食稳产增产,努力维护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