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3:顶压前行克难奋进新征程国资央企开好局
2024-03-19粟灵刘青山
粟灵 刘青山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3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国资央企接续奋斗再出发的重要一年。
《国资报告》记者在2023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获悉,2023年1—11月,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万亿元,同比增长9.1%;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6万亿元,同比增长31.8%;研发经费投入9000多亿元,同比增加近700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会上表示,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资央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顶压前行、克難奋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以价值创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面对内外需同时走弱、PPI持续走低的不利形势,国务院国资委在2023年探索建立“一利五率”目标管理体系,并同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价值创造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稳增长,充分发挥其在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受地缘政治影响,2023年全球油气价格持续波动,前三季度WTI和布伦特原油现货平均价格分别为77.4美元/桶、82.05美元/桶,相比2022年全年均下跌18.5%左右,多家国际石油巨头出现净利润大幅下滑。重压之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3家企业通过不断强化增储上产力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效率、强化技术开发能力等方式,保持了良好的业绩韧性。
“中国海油要牢牢把握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这一要求,坚持向精益管理、市场开拓要利益,奋力打造经营稳健、质量效益领先的一流示范企业。”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该公司3年累计实现降本增效超300亿元,桶油主要成本控制在30美元/桶以内。
招商局集团、中国移动、国家能源集团等3家企业也经营业绩表现突出。招商局集团及其旗下招商银行均进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该公司盈利能力在中央企业中长期名列前茅;中国移动牢牢把握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机遇,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能力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国家能源集团自重组以来建立起煤电一体化联营模式,无论是前几年火电行业大面积亏损,还是2023年煤炭行业利润下降,该公司都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
2023年,中国五矿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9300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预计同比大幅增长,带息负债成本、规模双双压降。中国五矿党组书记、董事长翁祖亮表示,过去一年中国五矿坚持“好于大盘、优于行业、快于自身”,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巩固高质量发展态势。
上年度经营较为困难的行业企业抢抓市场恢复机遇,摆脱经营困境。其中航空运输企业与火电企业减亏表现突出。
民航局在2023年10月27日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季度行业总体运输规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行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36.8亿吨公里,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9.6%;完成旅客运输量1.8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2.6%。
“三大航”作为主力军引领了行业恢复。其中第三季度3家航空运输企业均实现单季扭亏。对于业绩变动,3家企业表示,除了客座率和价格水平双升等外因,加大运力投入、优化航线和资源配置、强化成本管控等内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火电企业的盈利改善则受益于煤价下行和用电量上涨。2023年,在煤炭保供政策持续发力、进口煤零关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煤价震荡下行;1—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836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6.3%。多重因素助推下,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4家发电企业火电业务合计减亏成效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发电央企陷入亏损需放在能源保供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成本高企情况下多发电意味着多亏损,但发电央企服务“国之大者”坚决有力,截至11月底,发电央企以占全国52%的装机规模贡献了63%的发电量,体现出经济价值之外的功能价值。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将2022年的“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保留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用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
2023年1—11月,中央企业年化净资产收益率6.8%,营业现金比率8.8%。其他三项指标也交出成绩单。其中,研发投入强度2.53%、同比提高0.17个百分点;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77.3万元/人,同比增长3.8%;截至2023年11月底,中央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为64.9%。
这组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价值创造导向更加鲜明,经济效益保持稳定,有效投资大幅增长,运行效率持续改善,安全发展基础更稳。各中央企业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做强做优,以价值创造助推高质量发展。
完善现代化产业布局,更好服务“国之大者”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产业竞争力关乎国家竞争力,只有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不断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2023年,中央企业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切实发挥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2023年11月,兵器装备集团所属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拟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近年来,长安汽车充分运用“六国十地”全球研发格局,与华为、科大讯飞、斯达半导体等产业链上国内外60多家科技企业、软件企业等形成战略合作,与2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同攻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2023年1—9月,长安汽车国产化芯片单车应用比例超30%。
长安汽车是2023年国资央企以空前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一个缩影。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各中央企业均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作为唯一一家从事装备制造业关键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公益类科技型央企,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全面发力工业母机与工业软件,牵头组建国家工业母机创新研究院,推动打造梯度布局、高效协同的工业母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我们自主开发30余型首台套高端工业母机,真空成形、极限成形、复合成形、超精密加工等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国机械总院集团董事长王德成说。
中国电信发力量子科技。2023年5月,中国电信全资设立中电信量子集团。目前,该公司在合肥建设的量子城域网包含8个核心网站点和159个接入网站点,光纤全长1147公里,可为市、区两级党政机关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和数据传输加密服务,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安全防护水平。未来,合肥量子城域网还将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提供量子安全接入服务,为千行百业提供量子安全保护。
国投把目光投向种业。2023年9月26日,国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南省三亚市正式完成注册。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2018年起,国投创益及其托管的央企乡村投资基金在梳理农业产业链之后,开始以基金形式对行业进行投资,积极探索“科研、产业和资本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几年来,该公司先后实现了生物育种核心企业、人才、技术的投资“全覆盖”,7家投资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依托于国投创益的布局,国投将种业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方向,助力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孵化,助推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确保粮食安全。
发展新产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旧产业。央企70%的资产分布在传统产业,过去一年,中央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造、管理创新、数字化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
绿色低碳转型是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一个重要方向。2023年,我国首个百万吨级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中国海油恩平15-1油田碳封存示范工程在珠江口海域正式投用。这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监测的全套钻完井技术和装备体系,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
此前,中国石化曾于2022年投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标志着我国CCUS产业开始进入成熟的商业化运营阶段。该公司还与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在华东地区共同启动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
以中国海油、中国石化为代表,“双碳”目标下传统企业纷纷开启绿色低碳转型。国家电网、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國家电投、中广核等企业积极参与“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中国三峡集团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首航成功;中国节能国内首个互联网碳资产管理与核证平台上线;中国建科、中国绿发建设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
与绿色低碳转型同步的还有数字化转型。在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中,“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入选揭榜单位,华润三九“安全风险实时监测与应急处置”“理化检验”及旗下昆药集团“供应商数字化管理”入选优秀场景。近年来,华润三九从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新能源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中药智能化制造,完成转型改造的工厂人均产值提升35%以上。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体系韧性,是为了更好发挥中央企业的功能价值。
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国资委连夜启动应急响应,督促指导中央企业迅速排查抢修受损的电力、通信、交通、供暖等基础设施,指导企业积极参与抗震救灾。
中国安能集团(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从北京、江苏、四川、重庆等方向迅速调派205名专业救援力量,携带包括生命探测仪、全站仪、应急机械化桥、挖掘机、装载机等救援装备来到灾区,在受灾最严重的砂涌现场3号、4号、5号点开展作业。
作为经验丰富的挖机手,中国安能救援队员郭胜利随队伍从常州千里驰援。“我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消防员,在搜救现场用挖机翻土找人,对挖机灵活操作有很高的要求,晚上上夜班,身上一冷就害怕操作不精细,当地群众用三轮车送来了柴火,让我们烤火取暖,我们特别感动。”郭胜利说。
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央企业在我国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2023年,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捷报频传,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2023年11月4日,由中国船舶旗下外高桥造船建造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仪式在上海举行。这是继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船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是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里程碑事件。白色涂装、流线型船体、身系“敦煌飞天彩带”,“爱达·魔都号”不仅有高颜值,也有高科技。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邮轮项目团队先后攻克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术,已形成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同样备受瞩目的还有C919国产大飞机。2023年5月28日上午10时32分,中国东航使用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执行MU9191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12时30分许,C919大型客机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之后穿过了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国产大型客机C919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成功。
科技创新在各行各业掀起新风潮。
中国宝武在钢铁领域取得突破。该公司与钢研总院联合研发的新型马氏体耐热钢G115钢通过“三新”论证。G115钢是世界上唯一可工程用于630℃~650℃温度范围的成熟新材料,不仅可为我国建设全球首座630℃超超临界1000MW二次再热机组提供材料保障,而且具备应用于化工工程、煤化工、四代核电、新能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条件。
中国航发在能源领域填补一项空白。2023年6月4日,该公司研发的“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代号AGT-110)通过产品验证鉴定,标志着我国重型燃气轮机走完自主研制全过程。“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功率110兆瓦,可使用燃油、天然气及中低热值气等多种燃料发电,可应用热电联产、天然气调峰电站、联合循环发电等多个领域,还可配合风电、光伏、水电等多种能源耦合供电。
航天领域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2023年,航天科技神舟十六号、十七号接力腾飞。细化到零部件,国机集团旗下轴研所为飞船和运载火箭配套研制了大载荷高转速三点接触球轴承、内圈双半三点接触球轴承、涡轮泵用低温高速轴承等多款高性能产品,完成神舟系列飞船发射配套任务。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效能明显提升,得益于国企改革释放出的强劲动能。
世界一流“双示范”创建行动将“创新领先”摆在突出位置。华润集團于2023年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华润集团布局关键领域,民生央企彰显‘大国重器新成色。‘十四五以来,我们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说,华润微电子研发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突破了我国微电子产业链发展的“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华润化学材料研发的PETG材料,打破进口垄断,消除潜在“卡脖子”风险;华润建材科技旗下田阳水泥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选为“先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4IR)灯塔”,成为全球建材行业首座“灯塔工厂”。
一同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还有中国华能。该公司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在核电和新能源领域多点开花。2023年12月6日,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圆满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当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核电站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核集团共同建设,集聚了设计研发、工程建设、设备制造、生产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500余家单位,先后攻克多项世界级关键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超90%。
2023年11月10日,中国华能与东方电气联合研制的18兆瓦海上风机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直驱风电机组。机组的关键部件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推动了整个风电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技术进步。直接参与这一大国重器研发的多家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名单及“双百企业”“科改企业”。
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可为科技创新提供“催化剂”。中国电气装备由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所属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等重组整合而成。这家因改革而生的企业在2023年扎实推进央企攻坚工程,加快新型电力系统核心装备研制,积极打造输配电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聚力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加快推进产品技术平台标准化,获批输变电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国内首套190kA发电机断路器、550kV 80kA大容量断路器、直接出线750kV变压器等一批高端装备,93项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引领能力进一步凸现。
科技创新还需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下功夫,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
中国海油出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金,对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研发团队奖励金额超1000万元。同时,突出考核评价的创新导向,推动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全面推广以项目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揭榜挂帅”机制,目前已在上百个项目实施。
中国建材对集团“揭榜挂帅”项目投入“种子”资金,30%用于绩效奖励,不计入工资总额,项目负责人绩效奖励不低于30万/年,课题负责人不低于10万/年,让科研人员实现价值、得到尊重、体面生活、专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