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
2024-03-19张盛群权艳美
张盛群 权艳美
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目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差异,如家庭教育指导流于表面、家校社三方信息沟通不流畅、配合机制不完善等。以玉龙湖小学为例,学生家长大部分为周边黄河滩区居民,职业以经商、纺织印染企业工人、打零工为主。一直以来,学生家庭教育中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习惯教育及勞动教育,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思考并厘清了家庭教育职责,规范、科学、专业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让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成为学校教育的助力、合力。
构建共育模式。对于班主任成长,学校在业务能力、授课水平、师德师风上,悉心培养,严格要求,让教师从合格变得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同时,在教师队伍中,优选骨干,鼓励其主动进修,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具体问题,学校通过专题家长会、家校共读、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向家长提供科学、实用的策略技巧,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家长引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制定了《家庭教育手册》,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明确、翔实的思路和办法。
建立对话机制。“对话学生”,开设校长直通车、午餐心连心等渠道,按年级随机抽取学生,在大课间、午餐等时段,与校长、管理干部共同活动、同吃午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学生思想、心理、生活等情况,实现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应答。
“对话校长”,学校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健康筛查、教学质量评价、养成教育与秩序管理等工作情况,了解有特殊需求、有主动与校长对话交流意愿的家长,搭建充分表达家长诉求和了解学生校园生活及在校表现的桥梁。印制家校连心卡,所有管理干部的联系方式全部公开,畅通沟通渠道。
“对话社区”,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选取留守儿童、特殊疾病学生或个人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家长,与共建单位、社区共同研究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为这些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保障学生的童年幸福和健康成长,全方位提升育人质量。
凝聚各方力量。成立班级、学校、集团三级协同理事会,充分发挥好理事会的带动和协助作用,开发、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平台和资源,协调处理家校沟通、学生成长等问题;实行大中心管理模式,党建引领,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在组织架构上采用“一校六中心”管理架构,学生中心集德育、少先队、体育卫生艺术、安全、文化建设、家长大课堂、班级理事会等职能于一体,有效对接各方诉求,确保沟通无障碍;建立协同育人导师团,以“五老”志愿者、法治副校长、家庭教育指导师、市区优秀班主任等为主体,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在身边”“榜样的力量”“家教家风永相传”等主题宣讲活动,惠及更多家庭。
实施三大行动。深化共读活动,学校通过班队会、亲子阅读时光、寻找最美“家庭读书角”、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组织了“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等一系列创建和评选活动;联动普法行动,与滨州市滨城区检察院、北镇街道司法所、玉龙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组织普法宣传进校园、进课堂系列活动,推进校园防欺凌工作、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的创设和育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由学校学生中心、协同理事会共同组织的爱心家长志愿者队伍,成为护学岗的重要力量。家长志愿者行动,不仅增强了学校护学力量,也增进了家长对学校文明接送、拒绝拥堵等工作要求的理解,促进了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