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赋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024-03-19田健
田健
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贤才难招、现才难留、英才难育”的严峻挑战,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提升乡村教育現代化水平的当务之急。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现状与问题
教师配置不到位,难以满足课程“开齐开足”的刚性需求。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配置按照“生师比”在县(区)域内配比,但小规模学校由于轨制少、班额小,师资配置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运行。调研显示,广西、河南等区域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量少,往往采取包班制,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或几个班,甚至一名教师负责一所学校,学科结构性缺编较严重,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严重不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开齐开足课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保障不足,难以满足课程“开好”的质量需求。教师队伍难以形成梯队式培养,校内教研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少,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难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校本教研。调研显示,广西等地乡村小规模学校很少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乡村小规模学校所处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及学生的学情具有特殊性,但现有的教师培训内容对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多数培训内容偏向于理论,很少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无法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课堂需求,使得教师专业成长受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难以得到更新和改进。
教师福利待遇保障不到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资整体水平偏低,农村地区教师津贴补助政策在实施中存在执行标准低、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调研显示,边境地区的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待遇保障不到位现象,工资待遇、周转住房等方面都缺乏政策性倾斜。边境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师们缺乏物质生活保障,优秀师资难以留住。许多省份一些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受地域、交通、环境等因素影响,年轻教师不愿前往,老教师不愿意继续任教,优秀的乡村教师流动到城镇教书的比例逐年增长,甚至一些教师直接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辞职经商,在职教师流失率不断上升。
乡村教师自我价值感和乡土认同感低,教师发展缺乏内生动力。社会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形象的认知长期存在偏见,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专业上往往被视为亟须帮助的对象,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常常受到质疑,在教育领域缺乏话语权,难以获得公众的信赖与尊敬,导致教师自身的价值感和对乡土的认同感下降,缺乏发展动力。当前师范院校培养公费师范生参照普通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教学,缺乏对乡村教学特殊性的合理调整,毕业生进入乡村教学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工作的热情和内生动力受到影响。
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师发展,推出“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等一系列政策。但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一是这些政策工具多为强制性、命令性的,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的考虑。二是这些政策主要针对乡镇一级学校,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支持关注较少,难以彻底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积贫积弱”的局面。要消除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发展的瓶颈,需要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出台专门的政策支持和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优化其发展路径。
政府赋能:建立省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专任教师支援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进一步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的职责,建立省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支援机制,多种途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缓解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不到位的难题。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招聘活动,吸引各行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或者参与“志愿者”“社会帮扶”等项目进入乡村学校从教。二是继续推行并改进师范院校在地化定向培养的方式,增加学生与当地乡村社区的联系,提高教师对乡村教育的了解和认同,培养更多愿意到乡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的教师。
学校赋能:建立城乡一体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为乡村教师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为打破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孤立和心理孤立状态,有必要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办学、组团帮扶、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将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周边乡镇学校、城市优质学校紧密结合,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在城乡教育共同体中,建立城乡一体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与集团、学区内的教师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薄弱学科校本教研,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活动,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强校带弱校,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
同侪赋能: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联盟,引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内生发展。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及缺乏教研团队支持等问题,需要在省、市和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联盟,与省内或东部发达地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联盟通过举办研讨活动和培训,为教师们提供专业发展和交流机会,形成乡村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从而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增强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高校赋能: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养,为乡村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人才。师范院校可以为小规模学校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支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满足乡村小规模学校对教师质量的需求。一是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培养制度,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二是加强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研和课题的支持与指导。比如高校可以通过提供研究经费、研究指导和学术资源支持,指导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中蕴含的自然、人文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三是高校和师范院校可以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供优先培养机会。例如,根据乡村教育的特点和需求,设立专门的培养计划或项目,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提供学历提升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技术赋能: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信息技术是推动小规模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线教育平台、移动学习设备、虚拟现实、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提高教学效果。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慕课、网络直播课堂等方式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和专业支持,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远程合作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评价赋能:改进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评价机制应该根据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调整和改进,才能更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贡献。对乡村小规模教师的评价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机制应当注重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评价结果应当及时告知教师,明确优势和改进的方向,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措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评价机制应该鼓励教师在乡村教育中积极探索和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除了教学表现,评价机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对乡村教育工作的态度和热情。此外,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师激励机制,除了提升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改进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还可以开展乡村小规模教师的教学比赛,为教师提供展示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机会,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创造力等。通过改进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为优秀乡村教师提供晋升和奖励机会,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