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工作报告清晰有力,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向前

2024-03-19肖郎平

南风窗 2024年6期
关键词:报告经济

肖郎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体现了强烈的中国特色。

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表明了政府在中国式现代化方面的工作方向和发展信心。另一方面,政策延续性很强,也就是非常稳健,包括因应形势需要而采取的新措施也很稳健。

从报告透露的信息来看,去年底以来有些人希望中国采取一些大水漫灌措施的期待落空了。其實,这很正常。先走小步,再走大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之一。稳健不仅是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作风,也符合当前中国经济深层次转型的需求。当然,稳健不等于没有变化,而是稳健中有所变化,以小幅度变化推动既定目标稳健前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围绕高质量发展和为民造福来看,政府报告至少在“稳”“优”“惠”三个方面的表述是值得关注的。

一以贯之的稳健

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人有一种心理,希望中国能快马加鞭把疫情期间的经济增长损失给追回来。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应当回到8%左右的高增长;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事情快了好办,问题会在快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解决。

这种想法当然是一厢情愿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萝卜快了不洗泥,风险不断积累,不同风险叠加,问题怎么会自动消失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了一定的阐释,“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在谈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又强调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调“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

通俗地说,经济增长目标是平衡利弊的需要,慢了会影响就业和增收,快了和防范化解风险相悖。我们再以粮食产量为例,粮食产量去年就达到了1.39万亿斤,为什么没有提出超过1.4万亿斤的目标呢?因为粮食生产存在天气、虫害等不确定性因素。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制定类似工作目标时实事求是的作风,既要跳起来摘桃子,也要给工作目标留下回旋空间。

对经济目标的稳健因素,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的解读中,也可见一斑。黄守宏表示,根据各方面的测算,从现在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大体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另一方面,从财政金融状况来看,中国政府负债率不到60%,宏观政策还有比较大空间。“如果说将来中国经济遇到超预期的冲击,或者国际环境发生超预期变化,我们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储备工具。”

中国经济发展在把握安全底线的同时也预留了应对不确定因素的空间。在“适度”“合理”等高频词的背后,还隐藏着有一定潜力或有所保留的意思。

换句话说,中国经济发展在把握安全底线的同时也预留了应对不确定因素的空间。在“适度”“合理”等高频词的背后,还隐藏着有一定潜力或有所保留的意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另外,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3%的赤字率,是国际上安全警戒线的标准。事实上,历年来,中国都很谨慎地将这一数字控制在3%以内。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基数在变大,实际上可支配的钱是在增加的。正如黄守宏所指出的那样,赤字率同样是3%,但GDP分母大了,赤字规模今年达到4.06万亿元。再加上今年财政收入会保持恢复增长势头等,算下来财政支出的盘子还是不小的。比去年增加1.1万亿元。

对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强调“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一方面回应了民间增加货币流动性的呼吁,另一方面排除了有些因转型不力陷入困境的行业企业企图借机解套的幻想。反对低效无效投资,是最近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件大事,报告也再次强调这一点。这再次说明,低质量乃至危及长远发展的GDP,再快再大,也不能要。

去年以来,一直有经济学者呼吁提高赤字率和增发国债。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报告提出将财政赤字率阶段性提高至4%以上水平;在会议召开之际,还有的分析师预测,《政府工作报告》会将赤字率提升至3.5%左右。

事实证明,中央对大水漫灌的做法还是非常警惕,不希望为了求快而积累“灰犀牛”或“黑天鹅”等意外的安全风险。慢一点,稳一点,好一点,强一点,这是有意追求的目标。

如何看待这种稳健的增长目标和稳健的作风呢?我们要理解一点,当下中国经济处于以时间换空间的转型期,不是要图快,而是要好,要确保高质量发展。只有明白并坚持这一前提,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宁愿忍受经济慢一点也要坚持经济换挡不动摇的深层次因素。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如何做优做强中国经济,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报告透露,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等,新经济动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同时,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当中涉及新质生产力的表述,也值得我们注意。

报告提出了总的努力方向,即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一方面,我们要在传统制造业优势等存量方面做升级改造。如,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转型,以及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等。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新兴的增量方面发力,也是最大最迫切的努力方向。这就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数字经济是新兴增量的一大方向。报告要求,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到,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即反复出现的“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量的希望,也是当下要努力的方向。“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科技创新能力是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中国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底气。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介绍情况时提到,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等。同时,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另外,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反对低效无效投资,是最近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件大事,报告也再次强调这一点。这再次说明,低质量乃至危及长远发展的GDP,再快再大,也不能要。

重大产业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服务于当前经济所需的,虽然它们谈不上是颠覆性的,但可以增强相关领域企业和产品快速形成核心竞争力乃至绝对优势。而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和生命科学等不同,它们事关未来发展,不仅是创新性的也可能是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毫无疑问,这些事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技术成果都是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希望所在。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谈到新质生产力时也表示,央企要摒弃“挣快钱”等落后理念,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到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科技、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李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表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阴和俊、张玉卓等部委负责人的表态,是进一步印证了中国推进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底气。

当然,立和破是辩证关系,除了先立后破外,立中有破,破中也有立。用报告的话来说,那就是,“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

因此,对经济存量方面的传统产业,除了升级之外也有调整的思路,这也值得我们尤其是值得引起相关行业领域从业者关注。破的方面,如,“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立的方面,如乡村振兴“增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破立结合的方面,如能源,既要“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又要“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类似表述,都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会引导市场投资方向,也会对相关从业者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对消费经济,报告的表述也值得注意。一方面,报告提出,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激发消费潜能;另一方面,报告也明确指出消费经济的新方向,“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以及“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等。对外界极为关注的房地产,则只有“稳定健康发展”寥寥数语,继续坚定“房住不炒”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试图为房地产无底线松绑,放任过去脱实向虚等危害经济健康的做法,那是不可能的。这说明,消费经济也要围绕新做文章,而不是盲目刺激消费。

通读报告不难发现,一切为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助力的特征非常突出,这是中国经济升级转型换赛道的必然要求。

惠民的幸福愿景

民生工作占了报告很大的篇幅,这是人民至上理念的必然表现。

李强总理在谈到财政问题时说,现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央企要摒弃“挣快钱”等落后理念,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到2025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科技、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一个钱包四个洞,钱就这么多,要花的地方却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财政投入明确的是两大领域—“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也就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两件大事。对长期财政不能自给尤其是地方债负担重的地区,报告也给了民众一个“定心丸”,那就是多措并举兜牢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底线,“三保”当中民生又居于首位。

严控一般性支出,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政府尤其是过去习惯大手大脚的个别地方政府,所以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过紧日子体现在两个方面,下线要求是“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上线要求是“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以财政手段倒逼各级政府官员树立正确政绩观,这是老百姓乐见其成的,值得期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级政府面临过紧日子的考验,中央仍然对基本民生保障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礼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增加基本医疗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在社会保障方面,今年要在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届时,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达到每人每年670元,全国现有1.7亿老年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标准将增长19.4%。

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表述,在报告中还有很多。如,谈到城镇化时,要求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可以说,“三农”工作是最大的惠民工程。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一。同时,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利好。这将继续惠及全国居住在农村的5亿人口,考虑到很多进城人口实际上根还在乡村,实际上惠及对象不下于10亿人。

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短板,也是共同富裕的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下决心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短时间内减少上亿贫困人口,目前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又启动了乡村振兴。这是社会财富分配公正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空前的壮举。

“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相关段落的表述,是对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解决思路之一。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途径。

报告也再次强调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包括粮食、大豆、油料和牧漁业等。这种变化,反映的是中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的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政府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却要想办法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再次表明人民至上的施政理念。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从增幅来说,这比过去五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仅有0.2%,而过去十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

一个钱包四个洞,钱就这么多,要花的地方却很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财政投入明确的是两大领域—“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

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增收更多了,消费价格却相对更低了,实际获得也就更多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欧美向来被视为全球经济优等生,因俄乌冲突能源价格上升带来输入性通胀,一方面有的国家名义GDP增长有的国家陷入技术性衰退,另一方面大多数老百姓面临收入下降可是物价飙升的痛楚。

反过来,中国是不是成为高收入国家,却成了热门话题。世界银行对高收入国家的定义是人均GDP为13000美元,按照2023年美元对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中国现在人均GDP大约为12700多美元,已经相当接近。林毅夫在两会期间表示,“相信只要保持每年5%以上增长,快则一两年,慢则两三年,这个门槛一定能跨过去,成为高收入国家。”

笔者认为,中国和中国国民不必介意高收入国家门槛,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实际生活水平是否不断得到改善。原因在于,世界银行使用的是美元标准,而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这几年非常不稳定,加上这种动荡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对美元而不是一篮子货币,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准没有多大影响。相比较而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是偏低的。因此,实实在在地说,增收更重要。

未了的尾声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一帆风顺,内外部的考验,始终都存在。报告指出了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包括世界外部环境动荡、内部有效需求不足、公共服务短板、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等。

对比往年的报告,这些问题有共性。挑战在于,如何防止问题反弹甚至出现不可控的现象。

比如说,依笔者长期对基层干部调研的经验以及新闻观察来看,不少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经常出现庸俗化、窄化等认识误区,这就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口号化、形式化、结合本地实际工作不足等问题。

当然,我们坚信,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一条心,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就一定能坚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的信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子也一定会如期而至。

猜你喜欢

报告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图看懂十九大报告
分享经济是个啥
报告
拥抱新经济
报告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