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要义与实践意蕴研究
2024-03-19康美娟胡健铭
□ 康美娟 胡健铭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人心向背”就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对中国革命胜利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抗日救亡的过程中,刘少奇深刻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主张实现各阶级、各政党之间的联合。本文拟从刘少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涵与实践价值着手,探索其对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领导权问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问题
无产阶级政党是否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党面对的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曾有过十分惨痛的教训。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并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但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后期,陈独秀放弃了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放弃了军队的指挥权,导致一大批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被屠杀,其中就包括我们熟知的李大钊、夏明翰、陈延年和陈乔年等人。因此,经历这一惨痛教训之后,党内主要领导人开始高度重视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刘少奇在完善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中强调:“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2]此时,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运动的重点还在工人罢工和学生运动等方面,倡导的是下层统一战线,尚未注意针对国民党等上层集团的统战工作。直到1936年后,国际局势发生改变,蒋介石对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使中共意识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但在国共合作的过程中,国民党以及其他各民主党派必然要争夺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是在革命中争取领导权,还是向国民党妥协,以一种求和的态度吸引国民党来参加统一战线,党内众说纷纭。在如此形势下,刘少奇深刻分析了当时国内国际的局势,认为国共两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他在《领导权问题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国民党这一大资产阶级政党参加统一战线必然是要来争夺领导权的,中国共产党必然要促成与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也必然要争取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心的问题,就是无产阶级争取领导权的问题”[3]47。这不仅在理论上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争取领导权的正确性与紧迫性,为党内同志进行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对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讨论领导权问题的极大丰富和补充。此后,刘少奇又发表了《争取全国民主统一与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独立自主的领导华北抗日游击战争》等文章,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理论。
2.用好一切力量争取革命领导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后,各民主党派尤其是国民党的加入使领导权的争夺尤为激烈。此时,刘少奇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牢牢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和措施。一方面,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领导地位。刘少奇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阶段中,不应充当资产阶级的帮手,而要建立自己的独立领导。”[3]49刘少奇充分吸取大革命的教训,强调独立领导地位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出了对保持独立性的认识,“要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下更进一步地发展我党的独立自主,而不是绝对的独立自主”[3]96,要在抗日的大原则下保持党的独立地位,这为党正确处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是加强和壮大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放弃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从而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因此,保证领导地位,将各阶级的力量团结到自己的周围才能使自己受到各方面的尊重,成为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刘少奇强调,“工农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基本力量”,“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而斗争”是调动革命群众积极性、保障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途径。[3]51-52
2023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时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政治基础。”[4]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背景相似的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国家分裂的危险,面临着国际上不怀好意的国家的攻击与诘难。因此,在新时代新背景条件下,我们仍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统战工作一定是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体制,形成全党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局面。历史充分证明,坚持统一战线中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在历史洪流中保证国家政策方针不动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独立自主原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原则
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独立自主是必不可少的原则,既包括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自主,又包括组织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之时,政治上、思想上还不太成熟,组织上也不太独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过分依靠国民党,导致革命的失败。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与代表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若不坚持政治上、思想上的独立自主,叛变革命的事情便有可能再次发生。因此,刘少奇提出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原则,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自己确实地、不动摇地独立起来,然后才能与别人进行平等的联合。若是无产阶级自己还不能独立或取消自己的独立,那就不能联合别人,只能供别人利用。”[3]49那么,应该如何坚持党的独立自主原则,刘少奇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无产阶级主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独立立场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党内诸多领导人清醒地认识到独立自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但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共产国际的不切实际的部署与安排,使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犯了教条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有力证明了我们党有独立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刘少奇向中共中央详细阐述了无产阶级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独立立场,无产阶级“不应充当资产阶级的帮手,而要建立自己的独立领导”[3]49。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是最能代表农民阶级和中国其他阶级利益的政党,这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
2.无产阶级主张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办法
在大革命中,正是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才导致中国共产党及革命群众遭到血腥屠杀。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一旦在紧要时刻发生叛变,其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同盟者的叛变往往不易察觉,其带来的危险无法估量。因此,刘少奇指出,无产阶级在任何时候都要对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持批评态度,对统一战线中同盟者的动摇和错误加以批评、揭发和指正,“在主要的重大问题上的分歧,就必须毫不放松地坚持自己的观点”[3]51。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的警觉性,从而巩固统一战线,制止同盟者的动摇,加强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对同盟者的让步:在某些问题上、某种范围内做出适当的、必要的让步,“在细小的不重要的个别的问题上,不应该和同盟者引起过多的不必要的纠纷”[3]51;但在主要的问题上必然不能让步,一旦妥协就会导致同盟者的动摇,限制自己的行动,葬送同盟者也葬送自己。我们要公开地去批评同盟者的动摇和错误,使其与无产阶级共同进步。
3.无产阶级主张在群众中公开宣传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其奋斗目标一直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其主张和实现路径不断随中国国情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党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公开、清楚地表达给群众,从而扩大党的革命基础。在抗战前夕,党为了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为“民主共和国”而奋斗的口号,这使得我们党遭受到诸多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他们认为我党放弃了苏维埃道路,并对我党大加攻击,认为我党投降了第三条道路。在此情况下,刘少奇积极公开地宣传我党的观点和主张,解释我们既没有背叛共产主义道路,也没有投降第三条道路。当时的群众认为民主共和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但刘少奇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共和国虽然在性质上属于资本主义,但其实现形式要高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在全民族抗战的特殊时期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争取更高形式民主主义最顺利的途径。如此公开地宣传我党的正确主张和观点,取得了大部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无独有偶,毛泽东在分析抗战局面的过程中也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独立自主原则,后又发展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这无疑是对刘少奇统战思想的充分肯定。1939年至1942年,国民党相继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皖南事变,使党的军队遭受了严重打击。但正是由于在抗战中坚持了独立自主这一重要原则,才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正确方针维系至抗战结束,有力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5]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而今,我们进入新时代,发展前景无比广阔,但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的阴谋始终不改。因此,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信心,接续奋斗,才能谱写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方法
刘少奇主张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全民族抗日反卖国贼的统一战线”[3]33。“下层统一战线”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31年2月,由王明提出,他将小资产阶级中不剥削底层群众劳动的人民称为“下层”,并认为小资产阶级下层才有革命作用。但王明这种将统战对象局限化的做法很快遭到党内的反对,犯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并受到批判。就在此时,刘少奇对“下层统一战线”的提法和口号加以改造,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成为上下层统一战线协同联动的革命力量。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必须以下层统一战线为基础
刘少奇指出,下层统一战线并不应该只包括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而是工农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也包括革命军队中的下级官兵等广大群众,“工农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基本力量”[3]51。在组织下层统一战线民众的过程中,刘少奇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一是组织抗日民主的基本原则,要在激发民众自动性的基础上组织群众。群众是有思想、有要求、能动的人群,因此要启发群众的自动性,以迎合群众要求的方式去组织群众,满足基层民众对政治上的需求和经济上的要求,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要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去组织群众,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不断壮大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人民阵线。二是在组织抗日民众运动时要注意政策和策略。刘少奇要求一切负责群众运动的同志都必须深刻理解党与群众的关系,要尊重民众团体的独立与自由,尽量采用民主的、公开的方式去组织群众,要使负责群众运动的同志与党在组织上断绝一切关系,以保证群众运动的公开透明与安全。三是指导学生运动,引导学生维护统一战线。“三·三一”抬棺游行运动是刘少奇指导学生运动的典型案例。当学生做出冒进举措时,刘少奇公开发表《论北平学生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明确表示学生们应该以一种完全公开的方式来开展纪念郭清烈士的行动,如请学校当局、教授进行演讲,召开追悼会以争取社会的同情,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引起敌人的镇压。刘少奇的这封信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联充分吸取教训,提出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口号,进一步健全了学生组织,使之在抗战中发挥出学生运动应有的力量。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必须以上层统一战线为支撑
上层群众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地方实力派以及国民党蒋介石这一派系,他们把握着主要的军队力量与社会舆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争取对象。刘少奇对上层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早在瓦窑堡会议之前,他就在《抗日反蒋与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对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进行了批评,认为建立上层统一战线对于抗战全局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存在可能性的。为此,他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首先是与国民党接触,在国民党表露出非正式洽谈的愿望之后,刘少奇表示我们应该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将此事报告给毛泽东。后来,国共双方的代表就改编军队、释放政治犯等问题初步达成了共识。其次是争取华北头号实力派、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参加抗日,争取阎锡山联合抗日。他们作为地方实力派的代表,在抗战爆发后,为保卫华北和晋中地区做出了一定贡献。
无论是上层统一战线还是下层统一战线,在当时建立起来的都是抗日爱国性质的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之后,中国共产党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5]作为党在统战工作中一贯秉承的重要原则,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这一法宝的团结力量,使之在国家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进行反“摩擦”斗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的正确策略
刘少奇在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办法,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击退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在党内清算了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的错误,肃清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不善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使之加入抗日阵营的问题。刘少奇提出采取分化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争取与团结中间势力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统一战线与反“摩擦”斗争的关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基础。
1.在反“摩擦”斗争中要采取分化敌人的策略
1939年8月至12月,在苏北地区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刘少奇等人精准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与鲁苏皖边区游击总队李明扬、李长江虽然表面上是从属关系,二李服从韩的命令顽固反共,但在实际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却不可调和。于是,刘少奇提出了“苏北以中立二李为原则”的政策,借鉴党内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的经验,结束党内对敌采取的一味妥协或者强硬的举措,在大局上实行“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对二李采取晓以大义、物质援助的方针,并在二李挑衅时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还击,在事后进行适当让步,最终使得韩德勤失去了重要的助手,实现了对国民党韩德勤部队的孤立,为我军夺得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反“摩擦”斗争中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发生之后的一个星期,新四军重新组建,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5月20日,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原局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担任书记,他在全面分析时局的基础上制订了正确对待敌顽的方针,在党内纠正了妥协退让的错误思想。刘少奇认为,我党与国民党这类大资产阶级的合作,在根本上就是带有阶级对抗性质的合作,而且“大资产阶级最初就不是诚心诚意与我们合作”。因此,在这种合作中“我们决不能只用让步的办法,必须进行适当的斗争”[3]273。刘少奇批评了以往对国民党采取的一味退让寻求合作的思想,确定了今后对待顽固派的方针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要对顽固派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这一方针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与英美等国家的交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在反“摩擦”斗争中要坚持争取中间势力
刘少奇十分了解中间人士的特点,只要将他们从敌我之间向我们的方向拉一拉,这一部分人就很容易倒向我们一边,成为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因此,刘少奇不遗余力地与当地乡绅展开联系,询问他们的看法,了解他们的思想。如1942年5月7日,刘少奇在盐阜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与会人士就群众运动、工农属性、减租减息、团结抗战等问题各抒己见,指出抗日民主政府的缺点。刘少奇向他们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和毅力,他们在会后纷纷表示,只有联共抗日,国家和民族才有光明的前途。此后,他们纷纷加入到民主政权当中来,在我党实行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总之,在处理统一战线与反“摩擦”斗争的关系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并应用到实践当中,扩大与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新时代,我们在维护爱国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也要时刻对敌对势力保持警惕,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争取广大的爱国者到爱国统一战线内部来。我们要始终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正确途径,这是新时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应有之义。
五、结语
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能够始终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构建统一战线将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去完成抗战的大事业、解放战争的大事业、建立新中国的大事业以及改革开放的大事业,并在其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统一战线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我们搞统一战线,从来不是为了好看、为了好听,而是因为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6]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党在爱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动摇;始终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政治路径,站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吸取刘少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凝聚更多的人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