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以南宁市那考河综合流域为例
2024-03-18温统霞王惠琴
温统霞,王惠琴
(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全面深化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环境优势向社会经济优势转化的必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方向,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要将自然恢复能力和人工技术修复有机统一起来,根据不同地方资源和特点进行分区分类施策[1]。
生态修复涉及多维度专业技术要求,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差异性,且存在治理时间长、运作复杂、资金投入高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等问题。过去一段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需求认知较为模糊,存在通过牺牲生态环境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情况,导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甚至是对立,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一些城市对于水资源的粗放管理、过度开发,导致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调节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流域各地区经济健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政府在经济压力大、投入高和回报小的趋势下,出现治理动力缺乏、效率下降,甚至项目搁浅的情况。毋庸置疑,当前各地正迫切寻找既能改善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以解决政府资金压力大、风险高和可持续发展难的问题。本文以南宁市那考河综合流域(以下简称“那考河”)为例,认为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逻辑在于积极与企业合作以弥补政府“孤军奋战”和缺乏管理能力的短板,通过修复流域受污染、受损及退化的生态系统,创新以政府购买为主和授权企业特许经营的模式,流域生态修复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福祉,实现生态产品绿色可持续发展,有益于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更大程度的转化。本文通过分析那考河生态修复的实践逻辑,寻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
(二)文献综述
生态修复概念与外国的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n)概念相似,是指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针对人为扰动破坏、污染及退化生态系统[2],采用自然恢复并结合科学的人工治理手段[3],使其恢复原有的基本功能,以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积极活动[4],最终目的都是使被破坏的生态系统重返安全稳定、健康共生、生态平衡的发展状态。国内一些学者对修复的主体对象进行了探索,如城市生态修复[5]、矿山生态修复[6]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7]等。
生态产品指通过人类支持与自然力量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自然要素[8],且能够直接物质性消费和服务性消费的产品[9],包括自然无公害的绿色生态的产品[10],如纯净的空气、宜人的气候、无污染的土壤、清澈的水源及繁茂的森林[11]。生态产品分类旨在满足生态产品核算及生态补偿的价值实现需求,在实际运用中较为典型的是支持、调节、供给和文化服务四大类[12]以及国内学者将生态产品划分为经营性、公共性和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三大类[13]。随着“两山”理念的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文献急剧增多。生态产品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内涵的价值[14],包括正外部性[15]、价值多维性和人类受益性[16],通过政府、市场和技术创新将良好生态优势转变成为经济发展优势[17]。在实践层面,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基于本地特色资源与文化,顺应地方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的实践,主要是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如江苏省的“生态工业园区”与青海省的“茶卡盐湖”等。由此可见,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依托地方自然资源探索对应路径和模式,但是对生态修复过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进展较为缓慢,运作方式主要是政府主导,缺少市场参与,路径较为单一。显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与机制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那考河生态产品形成历程
那考河是国内首个政企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采用生态修复模式建设,并投入运营的城市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的项目。修复过程采用海绵城市治理理念、截污治理和河道整治的方式,成效显著,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该项目采用特许经营与政府购买的方式将生态资源转化价值,使其资源价值不断显化和外溢。此案例具有示范性作用,可为其他区域优化流域污染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提供有益参考。那考河生态以生态修复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水域污染阶段(1996—2014年),未开发这片流域之前,这里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平衡。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域规划不合理、治理资金与技术短缺以及建设与管理效率低,导致周围施工项目丢弃成山的垃圾占满河道,多达四十个的污水口也直接将污水排进河道,劣质有害水质高达五类,土壤、水质与空气持续恶化,河道多种植被和水生生物数量逐年下降,严重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环境,尤其对居民的用水质量影响甚大。
第二,生态修复阶段(2015—2016年),重塑绿水环绕与风景如画的崭新空间。一是推行政企合作新模式。那考河建设与运营是南宁市政府与北京某排水集团共同合作的创新模式,资本方提供资金和承担运营并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政府部门充当“管理者”角色,权责分明,对全流域进行污水系统治理和生态修复,开展全国首个PPP 水域治理试点和首批海绵城市建设。二是修复治理流域水污染,恢复原生态。对污染水体采取一对一的排污口精确治理,建立污水处理厂对河底淤泥进行清理,目标是对源头污水实现全部回收、处理和回用;污水净化后,种植有利于过滤水质的水生植物和草本植被,重构稳定和功能完善的生态系统。三是依托“海绵化”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技术调节将雨水径流进行积存、净化和渗透,目的是通过实现调蓄流域雨水资源来治理水面污染。四是建设那考河湿地公园,为市民提供休憩场所。在生态修复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主要是种植湿地植物对河岸护坡进行绿化,采用景观石并结合净水类植物进行景观改造;设置“净水梯田”以达到节能减排和减少洪涝灾害的目的,同时能够凸显壮族“那”文化的美观且实用的空间布局规划。
第三,生态产品形成阶段(2017—2022年),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夯实基础。按生态产品属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结合那考河生态修复后所生成的生态资源,可将那考河生态产品划分为调节型、文化型和支持型服务产品(见表1)。一是创新企业特许经营与政府购买的“按效付费”的运营模式来激励企业提高治水成效,推动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形成。政府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交给企业建设和治理完成后,在2017年交给企业正式运营;为持续激发企业在运营中的效率与治理效益,设置水质指标来检验企业治理那考河水质的质量效果,并支付给企业相关的治理服务费用,即“按效付费”;经过不断改进治理技术并建设污水处理厂,那考河黑臭水体治理效果显著,主要水质指标相比建设初期平均提升约14%,水质指标提高至Ⅳ类标准,逐步提高湿地水质质量和稳定性;建立监督平台的数字智慧管理和气象自动检测站以进行在线统筹管理,对各河口水质进行监控和对天气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二是生态驳岸形成,持续增强生物多样性,凸显支持服务产品价值。一方面,恢复河道中沉水的多种水生动植物组成的水体与水陆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新增的水生动物和飞禽鸟类促进了动植物群落演化,而种植具有功能性的植物,不仅能够净化水质和空气,还能增加河道中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设置“净水梯田”,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河水的净化能力、保障水质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以缓解“温室效应”。三是积极探索文化结合生态旅游模式,推进文化服务产品价值形成。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打造环境优美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在水岸两旁栽种了大量的桂花树和朱槿,风景秀美,还增设水风车、雕塑和爬藤形成的特色凉亭为南宁市增添绿色底色,明显改善了河道的生态景观效果。同时,建造宜居休闲与娱乐空间,设置健身广场、各类主题广场、人文景观设施,以及海绵城市科普馆等具有教育价值的科普馆,激发周边房地产和商铺的市场价值,打造生态旅游。
表1 那考河综合流域生态产品分类
三、那考河综合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机理
(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利益平衡
一是水质治理效果提升达到政府预期。政府首要选择竞选招标成功的公司,因其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优于其他公司,这在筛选初期为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效奠定良好基础。那考河项目正式开展后政府与北京某排水集团签订水质考核协议,主要是政府以治理服务费形式,结算考核结果的费用,包括设置合理的指标、结合激励机制来明确利润分配。北京某排水集团的最大收益是靠政府购买,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有机融合了河水、草地和树木的修复治理产出的环境效益,还能激励社会资本方通过技术、管理创新提高流域水环境的治理效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黑臭水体消除任务。根据那考河断面进行治理前后检测数据,经过治理后,由原来的劣Ⅴ类水质改善至现在的Ⅳ类水(见表2),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工程的预期整治目标。这种支付方式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本的相对优势,获得政府支付服务费,以获得建筑利润和投资回报的协同效应,同时,政府也将财政资金利用最大化,有效解决公共支出不足等问题,实现双赢的合作目的[18]。
表2 那考河水质治理前后对比[19] 单位:%
二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一方面,试点区建设全部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多个排水管理单元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通过内源清理、源头控制和生态恢复等手段,实现了良庆河、竹排江及其支流等有害水质的治理和消除。此外,试点流域内的邕江水质经过检测已达到国家级水功能区标准,主要内河的水质也符合标准。另一方面,公园拥有基本的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供休闲和娱乐活动。人们可以在公园中散步、跑步、骑行、野餐、玩耍等,放松身心,增加生活乐趣。公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栖息地和保护区,保护着植物和动物物种,绿地和植被也有助于净化空气、保持水质、降低城市温度和改善生态系统。
三是社会与政府合作,扩大了企业影响力。一方面,除了项目本身的良好发展前景,北京某排水集团的生态修复技术也获得南宁市和大众的肯定,从而提升了公司信誉,获批了纯信誉担保贷款。按照金融机构信用评级,那考河作为一个公共服务项目能够以公共信用作为担保,获得了利率下浮10%的优厚条件来计算利息,为企业提高了信贷项目筹资,消除壁垒和降低融资发行成本,加快项目融资与落地进程[20]。另一方面,那考河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示范效应,也扩大了企业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治理那考河时积累的丰富经验,让该排水集团在广西甚至全国流域治理领域获得更多的施展空间。2016年底,该排水集团与南宁市政府再度合作,中标广西北海市冯家江近海域水环境治理,联合中标北京怀柔区污水治理工程PPP 项目、广西南宁沙江河治理项目。该排水集团以整治城市内河污染为招牌,凭借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那考河项目的成功经验,吸引了众多流域治理项目。因其优异表现,该企业入选当年年度中国水处理企业50强。
(二)生态旅游助力区域经济
一是完善基础交通与规划方案,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南宁市兴宁区城乡旅游交通体系运行良好,南宁市地铁穿越城区,昆仑大道、长堽路等超过50千米的旅游主干道通行条件优良,坚持高标准规划,投资推动发展。兴宁区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并实施了《南宁市兴宁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南宁市兴宁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充分考虑相关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构建以昆仑大道为主轴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一轴五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利用首府中心城区的经济区位优势,出台招商激励政策,建设项目投融资智慧平台,积极对外招商推介。
二是打造休憩旅游胜地,发展区域经济。关于那考河湿地公园的植物选材,经过科学严谨的筛选,选用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乔木、花灌木和爬藤类植物进行河岸绿化。将浮水植物与景观石结合,不仅提升了整体景观美感,而且具有净化河水的作用。“那”文化主要源于我国的壮族,采用具有广西特色的梯田形式,以达到净水效果。从上至下逐级截留污物,打造出富有特色的田园水车景观。漫步在红色防腐木质的水上走道上,可欣赏岸边的水生植物,观看河中的小鱼,还可欣赏百亩蕉园等生态景观;休息区的降暑凉亭是由爬藤植物搭成的植物棚,别具一格,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休憩场所。此外,还有风车、雕塑、栈道等人造景观,以及朱瑾水岸、花溢水榭、欢歌广场、池畔鱼影、田园牧歌等娱乐景点。如此美景,游客纷至沓来,此地声名鹊起,成为“网红打卡”胜地。生态旅游不仅带动周边商业消费,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消费能力,而且为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商业设施及服务升级。
三是建立科普馆以促进“海绵文化”教育。建立海绵城市知识科普馆,主要是展示那考河治水模式和传播海绵城市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场所。通过各种展示和互动体验,向公众普及海绵城市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水文循环、水资源利用、城市排水管理等的认识,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那考河湿地公园总体布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宣传,提升了那考河在区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吸引投资、人才和旅游资源,也使政府、企业和居民更加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利于实施各项节水、减排措施。
(三)生态价值“外溢”,激发产业活力
那考河经过生态修复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此举使得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带动周边房地产、商铺与学校的建设。该项目主要以治理水体为核心,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同时推动周边土地的储备与开发,共同推进水生态城市建设,在实现土地增值和商业开发收益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治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良性循环路径,构建了一套“以水养水”的长效投入机制。这一模式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周边土地价值,为我国水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一方面,那考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房产建设。修复那考河生态环境提升了河道自我净化能力,优化了水质,从而改善了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这一改变还对周边高端楼盘的房价产生了积极影响,吸引了房地产投资,进而促使房地产蓬勃发展。以紧邻那考河的Z 楼盘为例(见图1),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Z 楼盘月度销售均价从6115元/平方米上升至12,916元/平方米,涨幅达111.2%,超越南宁市同期83.9%的房价增长。另一方面,城市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带动了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在评估绿色投资价值时,考虑周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状况和溢价效应,有助于构建投资回收机制,进而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这也有助于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积极性,共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在那考河湿地公园周边几公里范围内,设有健身馆、瑜伽馆、美食街、旅馆等,吸引了房地产投资者在此投资建设别墅区,并设立了那考河小学。政府通过将那考河的生态修复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实现了绿地、湿地、山水和城市的融合发展,体现了“治水、建城、为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绿色治水、旅游休闲、科普文化、体育运动、地产投资等产业和形式,全面推进了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绿色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促进了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元可持续发展。
图1 2015—2019 年那考河周边Z 楼盘房价趋势
(四)全域推进建设海绵城市
一是海绵技术创新,治理中保护。首先,那考河秉持“全流域海绵化”的治理理念,持续推进河道周边地块的海绵化建设。通过在两岸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提前消纳超量雨水,从而有效减少面源污染。这一举措体现了那考河在治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其次,采用“净水梯田”的方式优化生态布局,结合地形,参考农业智慧生产中的梯田形式进行治理。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重力流水实现污水的梯级净化,同时达到雨水存蓄和景观美化的效果。这不仅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调节了微气候,提升视觉吸引力和旅游观赏性。最后,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用水成本。因此,全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策略,对建设宜居、安全、环保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带动产业发展,培育海绵产业。通过各类专业培训、考察学习以及实践项目,培育一批优秀海绵城市建设专业团队和增加相关人才储备。南宁市财政局公开数据显示,南宁市已培养出104家涵盖规划设计、模型监测、施工建设等企业,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这些专利技术已在25个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推动产业研发不仅降低了建设成本,还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海绵城市全国典范,最大限度激发生态产品价值。那考河项目治理的成功,具有高水平、示范性和引领性的全国典范作用。那考河PPP 项目是全国首个采用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的采购社会资本项目,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模范,并被列为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全国PPP 示范项目和PPP项目典型案例等(见表3)。一方面,依托海绵化技术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建设,采取渗水、滞流、蓄水、净水、用水和排水的海绵化技术,调节流域雨水径流的渗透和净化,自然积存、调节蓄水资源,获得全国首批建设示范性海绵城市项目。另一方面,南宁市全面推广“那考河模式”。在邕江的综合整治中也采用这种模式,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空气质量稳定达标,还建成了滨水公园和滨水设施,实现了建城与治水的双赢。此外,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展馆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已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旨在为南宁市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具有复制性和推广价值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表3 那考河综合流域成就
(五)着眼生态系统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合理规划和保护公园内的自然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为各物种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形成具有美学、文化和水质达标的生态岛这一自然生态产品。生态岛是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载体,其主要依托那考河综合流域的生态修复,在尊重客观的自然发展规律和广西气候条件前提下,在富营养化的水中新增植物种类,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飞禽鸟类。水生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通过吸收、摄食、吸附及分解等功能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恢复水体健康。例如,水生植物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水生动物通过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促进水体自净。这些生物相互协作,共同维护水体的生态平衡,使水体变得更加健康。那考河湿地公园的植被选取符合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美人蕉、长春花、朱槿花等,这样公园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水下有“森林”,鱼类、微生物与藻类丰富多样;水面有黑水鸡、野鸡和野鸭等动物,甚至有白鹭栖息于此,涵养自然生态,打造自然生物链,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有机整体。那考河综合流域的治理提升了河道整体水质,丰富了沿岸动植物种类,促进了动植物群落演化,打造了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绿廊,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一个适宜的栖息地,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那考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进路
那考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核心,政府与企业作为提供者与市场作为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易的过程,提供者采用人为干预手段进行生态修复是生态产品生产的物质基础,市场消费是生态产品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运行和延续的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要考虑满足生态产品消费需求。本文通过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模型,以及分析那考河生态产品从形成到价值实现的过程(见图2),以期更好地评估、监测和管理生态资源及优化资源配置[21],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经验参考。
图2 那考河综合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相互的,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媒介与纽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在于敬畏、尊重和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政府和企业投资修复已被破坏的环境,通过生态修复创造出的生态产品驱动社会消费,进而实现全民共享绿色生态的成果。简而言之,通过政企合作路径,从形成生态产品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到反哺政府与企业的良性闭环中,始终要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这一过程提升了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追求生态效益,推动市场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这从根本上体现出绿色发展的价值。
(二)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稳定资金供给
建立政府部门与社会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工作合伙人关系。政企合作是那考河综合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重要路径。南宁市政府与北京某排水集团融资共同对那考河进行生态修复,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私营企业主动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供给与服务中不仅仅是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逐步加强,最主要的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企业从中获得合理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口碑。政府平滑了财政支出,有效保障了服务供给。为了预防政府既当“裁判”又当“守门员”,邀请第三方咨询机构将所有者和专业监管者分离,客观评定绩效结果,这样有利于促进市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实现对那考河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三)科学规划生态修复,生态系统功能显现
科学规划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生成。政企合作的资金投入参与对那考河生态修复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科学治理使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价值增值与转化得到体现,实现景观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修复的核心利益在于享有生态系统服务的益处,生态修复工作应始终聚焦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一实际目标。对那考河进行生态修复的全过程规划,运用海绵化技术以及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来治理水污染、建设生态驳岸,以及优化景观布局,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这一措施为生态产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修复治理后显现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如洪水调蓄、空气净化、水质净化等。
(四)生态产品形成,提供生态服务
生态系统功能显现,形成生态产品。生态系统修复过程形成了生态系统功能,保证了生态系统对非物质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供给。通过梳理,本文将那考河生态功能分为调节型服务产品、文化型服务产品和支持型服务产品,有助于构建生态产品的动态监测体系和进行基础信息调查,推动生态产品融入企业核算体系,并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环保考核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事务相结合,从而形成相互关联的生态产品管理体系[22]。生态产品的形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发展要素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产品和舒适性服务,还能够满足人们主体物质文化生活及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对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帮助动物迁徙起到关键作用。
(五)完善运营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采用政府购买与特许经营的运行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释放。那考河生态产品的非物质服务具备满足人类需求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政府以购买的形式获得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同时激励企业提高水污染治理质量,既为政府降低投资风险,又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政府将一部分管理权和责任转移到特许经营者身上,从而减少政府的运营和监管成本,与直接经营相比,政府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专注于其他重要的公共事务。另外,采用这种运营模式后,生态产品价值得到了进一步释放。例如,通过“水绵”防控,提高抗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也为南宁市其他流域减少试错成本,成为可复制的经验;同时进行产业延伸培训,促进生态产业化,通过生态旅游提升GDP、带动房地产发展以及加快周边商铺的投资建设等,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
(六)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赢局面
“政企合作—生态修复—生态产品形成—运营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一个良性闭环,这些效益和价值通过经济增长可转化为货币,一方面反哺政府,包括各项税收、财政部奖金、区域的经济、无形的价值(如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另一方面也反哺了投资企业,企业可获得政府支付的服务费、品牌影响力扩大从而吸引其他项目、信誉贷款等益处。此外,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心与最终的核心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生物多样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五、实践启示、未来愿景及提升策略
(一)实践启示
一是深化构建制度保障体系。首先,完善政策规划,指引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南宁市政府持续增加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以落实国家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并出台相关文件规划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生态环境的主要任务、总体保护目标和重大工程。同时,南宁市政府对地表水进行严格规划,制定《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监督服务工作方案(试行)》,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每一条河流进行精准规划治理方案,确保饮用水的水源和水质全面达标,并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其次,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为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海绵城市建设,南宁市财政部门对PPP 项目采取“以奖代补”以及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投资采取“以奖补资金”的鼓励性政策,并对社会投资的扩建、新建和改建海绵化项目给予奖励。最后,完善监督工作,提高治理效能。制定《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监督服务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排水管网错混接改造工程施工、设计、质量安全控制要点,强化水环境治理项目质量安全监管,以确保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的质量和技术标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南宁市的水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决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首先,那考河项目在海绵技术应用上有所突破,深入推进了水环境治理工程和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落实了节能环保的“绿色治水”理念,有效提高了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改善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其次,那考河项目严格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优化城市水生态系统,降低城市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最后,坚定落实“两山”理念,严格执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策略。落实国务院治水目标和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整改要求,坚决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持续优化城市水环境,将水环境品质提升打造为民众生活品质的提升点和展示美观风貌的突破点。
三是公私合作的生态修复模式创新,实现“同舟共济”。首先,南宁市率先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解决了以往政府建设资金困难、风险高和权责不清的问题。政府融资比例低,建设和运营由社会资本承担90%,有效解决生态补偿成本偏高和项目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双方风险分担更多的是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每一项风险最小化,将纠错成本最低的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把全过程交由社会资本合作方实施,政府负责监管,分工协作,提高项目建设质量,降低项目造价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水准和效率。其次,有助于融资企业扩大知名度,增加业务项目,便于信用贷款和拥有稳定的政府购买资金的收入。那考河项目的成功,为社会企业增加了大型项目,如广西南宁市沙江河治理项目、北海市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北京市怀柔区城带村等;纯信用贷款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具有较长的还款期限和较低的利率,可以灵活使用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政府购买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有利于企业规划和发展。最后,双方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双方不再是传统管制关系的模式,而是强调社会资本和政府部门是合作平等关系,坚守契约精神,共同制定规则,平等协商来促进项目的运行,强化双方联系,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既保证项目公司合理收益,又满足人民群众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需求。
(二)未来愿景及提升策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依据自然资源的差异,呈现出多种路径与模式,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多学科融合特点。那考河生态修复在创新模式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探索。如价值实现收益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赖政府购买;生态产品的自然属性较为突出,缺乏统一核算方法;法律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只有对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出新要求,才能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收益渠道。那考河的主要生态产品是调节型服务产品,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主要依靠政府购买,要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必须拓展价值实现收益渠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应贯穿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生态产品资产化以及生态资产资本化的全过程环节,需对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进行分类,创新价值转化模式,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收益渠道单一的难题。首先,完善生态产品融资变现途径。在科学核算基础上,创新新型金融产品,如“水权贷、生态贷、两山贷、绿水青山贷”等[23],引导多方参与融资投向生态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社会对生态产品的认可度,拓展生态项目的融资渠道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在那考河湿地公园内进行广告位租赁,增加收益。那考河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间接手段就是最大化利用公园资源,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告牌可以吸引大量的目光,提高广告的曝光率。最后,开设关于生态产品元素延伸的商店,多渠道创造价值实现。例如在进行药用植物科普的同时可以配套销售相关书籍、功能性的植物等,如能够净化水质、空气和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建设景观台类型的画室,喜好画画的群体或出游的家庭,可以记录那考河美丽风光,也可购买优秀作品等。由此看来,可以通过以上多种渠道创造收益。
二是探索公共性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关键是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具有多维特性,并非所有生态产品都能进行经济交换。生态产品具有以货币交换的经济价值,也具有无形的非经济价值。生态资源价值是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的反映,如何精确量化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生态资源价值,各要素协同作用出现“1+1>2”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值效应,要统一精准度量和测算是难以解决的问题[24]。对难以货币化核算的生态产品,要探索运用比差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调查法、直接市场法等进行评估[25]。
三是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兜底作用,这也是生态治理规范化的必然选择。强化政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律问责制度,意味着对问责主体、程序、对象等关键环节进行实际调整[26],能够预防和阻止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不当行为的发生以及有效地打击腐败行为,维护政府的廉洁和公信力,保护公众的利益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