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传万家
2024-03-18张雪丽
张雪丽
乡野民歌作为比文字记录更早存在于民间的口头传递的生活摹写范本,浸润着先民与现实世界互动的精神脉络,在我国文学系统中源远流长。民歌包孕着先民在漫长岁月中体验到的生活图景、生命情感和审美意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血脉。作为非遗民歌传承人的李家莲被乡野民歌深深地吸引,用毕生心血习得其精髓,并加以传承。
李家莲,1954年生于“民歌之乡”巢湖市司集乡(原居巢区)邹兴村。司集乡历来盛行民歌,歌咏活动频繁,当地民众善于以歌言说、叙述生活。李家莲回忆:“那时,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时随处都能听到乡民的歌声,有车水时唱的‘数水号子‘车水歌,插秧时唱的‘秧歌,采茶时唱的‘茶歌,还有小商小贩为招揽顾客吆喝的‘叫卖调等。”这些民歌承载着族群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意蕴。
李家莲自幼就表现出歌唱天赋,时常跟家人和乡民学唱巢湖民歌。5岁时,她加入了司集乡少儿演出队。第一次登台表演,小小的她被幼儿园老师抱到大方桌上,面向众人“喊秧歌”。这一喊,竟喊出了少儿演出队的“台柱子”,也“喊”出了她与“秧歌”的一生情缘。
20世纪60年代末,李家莲参加了乡村业余宣传队,后被吸收到公社宣传队。1970年,通过县工农兵业余宣传队会演,她又被吸收到巢县业余宣传队。1971年2月,巢县成立代表队参加巢湖地区在庐江举办的业余文艺会演,她参加民歌联唱《吓老鹰》《刘姐姐》《姑嫂对花》及合唱《山桥在前进》等曲目。1973年,高中毕业的李家莲被选进刚成立的巢县民歌队,拜巢县文化馆的民歌专家魏树由为师,开始系统学习民歌,重点学习“秧歌”,并很快崭露头角。同年9月,李家莲赴安徽省汇报演出,凭借高亢的嗓音、质朴的音调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压轴出演,轰动了省城。李家莲说,通过巡演期間和优秀民间歌手的广泛、深入交流,她的演唱技能突飞猛进。此后,追求精进的歌唱技巧诠释家乡民歌,成了李家莲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动力。1975年,李家莲被推荐进入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学习,学成回乡后,她成了一名音乐教师。而后,边工作边学习演唱巢湖民歌构成了她生活的重要内容。1982年,她演唱的《一支秧歌一趟秧》《绿浪滚滚迎面来》等曲目,被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录制成唱片、磁带发行至东南亚各国。
李家莲一直活跃在各种比赛、展演的舞台上,在一次次的演出中,她的演唱和表演技能不断得到提升,并日臻完善,她还多次在全国、全省民歌大赛中获奖。1989年,参加首届巢湖歌会,演唱的《十月巢湖风光美》获一等奖;2008年至2016年间,连续三次参加四年一届的安徽省老年文艺调演,屡获金奖;2015年9月演唱的《一支秧歌一趟秧》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评选中获奖;2016年,李家莲带领“大嫂子民歌队”参加全国民间歌舞大赛,获得银奖,她个人还获得了最佳传承人奖和编导奖;2020年11月,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共池州市委宣传部、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执行主办的2020“池州杯”长三角民歌邀请赛中,她和徒弟再次演唱《绿浪滚滚迎面来》,荣获最佳表演奖;2023年9月,李家莲带领其大师工作室成员,以一首《风里传来桂花香》亮相中国原生民歌节,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
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和舞台实践,李家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将吸收到的许多民歌手的演唱优点糅合在一起,融入司集地区的方言。她说:“唱歌当然要唱出自己的特色来,比如我唱《巢湖好》就仿佛自己站在八百里巢湖边,看乡民们撒网的情形。如果唱歌不去揣摩歌词的意思,就唱不出来情感。民歌是民间的歌,民众的歌,有情有意有景,要唱情唱景,才能感人。”
多年来,李家莲在提升和完善个人演唱技艺的同时,也从未停止对巢湖民歌的传承。2006年,巢湖民歌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发掘、传承巢湖民歌成了巢湖文化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李家莲以传承、传播、发扬巢湖民歌为己任,深入学校、街道、群众文化团体,教唱巢湖民歌。2011年、2018年她先后被认定为巢湖民歌省级传承人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此后,她更是责无旁贷地活跃在巢湖民歌的演唱、传承和教学的舞台上,一直行走在用民歌传播文化的道路上。
民歌几乎是与民间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相伴而生的,随着民间习俗和乡村劳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歌传承也失去了鲜活的文化场域,不仅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还面临着其赖以生存的方言、语音等地域性文化灭失的难题。随着老一辈民歌传承人相继离世,不少民歌所独有的发音方式、音韵节奏甚至故事、情感均无人知晓。年轻一代受新的生活方式和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对这些叙说农耕时代生命情感的歌曲已经没有兴趣,而且由于从小接受普通话教育,不仅无法理解方言词汇中的意蕴,就连方言、方音都不曾习得,更不要说传承了。
毫无例外,巢湖民歌也面临这样的现状,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家莲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规划。坚守传统,勇于创新是李家莲传承巢湖民歌的原则。接受过高等学府声乐科班教育的她,深深懂得坚持原生态唱法和保持方言韵味的重要意义。
巢湖这片区域有山、有水、有圩、有丘陵,山水交融的地貌特征,使得巢湖民歌题材丰富,体裁多样,并带有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和稻文化特色。因此,水乡秧歌的传唱由来已久,因旋律悠扬、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深受群众的喜爱。秧歌种类非常丰富,主要分为喊秧歌、丫头调、薅稻歌、耘田歌、风摆柳、刘姐姐、犟颈红等。说起喊秧歌,李家莲是喊着秧歌长大的,所以对秧歌情有独钟。为什么称“喊”秧歌而不是“唱”秧歌呢?按照当地的民俗,乡民插秧时会举行隆重的仪式,而喊秧歌是这个仪式的重要内容,有祈祷风调雨顺、期盼稻谷饱满、获得大丰收的美好寓意。或许,只有“喊”这一质朴真实的情感表达,才能实现乡民们感动天地的期许吧!唱了一辈子民歌,喊了一辈子秧歌的李家莲,无论对秧歌的传唱,还是其他体裁民歌的教唱,都非常严谨。保持民歌的原生性,关注演唱风格、方言咬字、原生场景的再现等问题,是她在传承巢湖民歌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准则。
当然,坚守传统并不等于固步自封。在传承民歌的过程中,为了利于大众接受、学习和传播,她将时代元素融入到了巢湖民歌中,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表演的形式和演唱的内容方面。例如,在中国原生民歌节的表演中,为了再现原生的劳动场景,她带着徒弟们一起设计、复原歌曲描述的插秧场景,经过激烈讨论,多次尝试,反复推敲、调整,最终以一领众合的形式,“一领”“二吆”“三拐弯”“四合”,将传统民歌和创编民歌巧妙地融合,使观众进入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现场,真实地感受到了农民插秧时愉快歌唱的劳作场景。
在坚守民歌传承原则的基础上,李家莲成立了大师工作室,通过广泛收徒、到学校进行传唱、建立传承基地、编著巢湖民歌教材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等方式,广泛传播、交流巢湖民歌。李家莲作为巢湖民歌的优秀传承人,近几年不断在青年人中物色适合巢湖民歌演唱的學习者。碰到嗓音条件好的年轻人,她总会试图鼓励其学习、传承巢湖民歌。经过她本人的不懈努力,加上一些慕名而来的民歌爱好者,她已经培养了许多学生,正式参加授徒仪式的就有十余位。其中,在安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巢湖民歌传承人雷玉君就是她的得意门生。在教授学生时,她会根据每位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声音特点分别授课,并选择不同类型的曲目进行教唱。因材施教,是李家莲坚持多年的教学原则。
2020年,合肥市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了“李家莲民间文艺工作室”,李家莲经常带着徒弟们在工作室授课、排练。除了在工作室教学,走进校园也是李家莲传承、传播巢湖民歌的重要途径。她经常在高校和中学开展有关巢湖民歌的知识讲座,参与创建巢湖民歌传承基地等工作。在她的努力促成下,许多学校,如巢湖学院、黄麓师范学校、巢湖市二中、巢湖市三中、烔炀中学、司集中学、苏湾中心小学等都成为“巢湖民歌传承基地”。2018年,她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聘为研究员,2019年,被巢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21年,被安徽艺术学院、黄麓师范学校聘为客座教授。通过这些巢湖民歌传承基地的努力,她培养了一批青少年民歌手。为了能将巢湖民歌更好地传唱下去,为年轻人学习巢湖民歌提供一个相对规范的教材,李家莲自2020年开始着手编写巢湖传统民歌教科书,也因此获得了2022年“安徽省十佳非遗传承人”的称号。
李家莲生于民歌之乡,长于乡野之地,不断地学习,是她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已近古稀的她经常一边采风一边与民间歌手进行演唱技艺的切磋交流。不仅如此,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学术交流会的现场,也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还在着手准备将民歌整理和学术提炼引入到学术话语体系之中,给予民歌传承理论上的支撑。除此之外,李家莲还配合安徽省非遗中心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信息记录工程的个人拍摄,她成长的经历、传承巢湖民歌的经过以及演唱的20余首巢湖民歌等信息,均被进行数字化整理,得以永久保存。李家莲表示,巢湖民歌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她将尽最大的努力去传承、弘扬它,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