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她力量”绽放璀璨光芒

2024-03-18项丹平

科学大观园 2024年6期
关键词:科技

项丹平

“今天的女性可以更加勇敢,一方面奋力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另一方面主动引导数字科技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推动科技为全人类的幸福和发展服务。”

她们是企业创始人、高管,也是研发工程师、科学家,更是引领技术创新、行业变革的中坚力量;她们不仅具有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和深厚的科技背景,还善于运用女性独特的细腻和坚韧,给科技界带来了别样的风景和创新视角,诠释着女性的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对科技创新性、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推动力和影响力。后疫情时代,中国科技女性所绽放出的“她力量”,正在各行各业中闪烁出璀璨光芒。

在以下女科学家们的真诚分享中,人们看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的积极行动。中国女性正以其坚韧、专注、智慧,在科技攻关前沿书写精彩的“半边天”故事。

“事倍功半”的长期积累

如果将科技创新比作一条“弯曲的线条”,百般迂回只为抵达真理,那么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来说,这些迂回曲折就与高原上的河流密不可分。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十几条亚洲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又被称为“亚洲水塔”。水塔里的水有多少?是清是浊?如何变化?这些问题关系到人们对相关水土资源的利用。 “2010年第一次去西藏时,我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在上楼梯时昏了过去。”张凡说,自那之后,她每次都会戴一个血氧仪,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这样,十几年间,她跑遍了西藏大大小小的河流,对青藏高原的河流泥沙有了一次次新认识。野外的经历突破了身心极限,也拓展了科研的边界。

在张凡的带领下,研究小组在青藏高原6个高海拔的冰冻川流域的8个河流断面开展径流和泥沙综合观测,逐步实现观测河水水位、浊度、盐度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收获了青藏高原江河源区水沙变化的一手材料。

在获取野外数据的基础上,她和团队还开展了不同尺度的野外试验,结合气象、水文、遥感等多组数据,试图利用模型进一步定量揭示气候变化对江河源区水沙的影响机理。

“大家经常用事半功倍形容做一件事很成功,但我的感受一直都是事倍功半。”张凡表示,对于基础性科研工作来说,很多努力在当时看不到回报,但她相信坚持的意义。

当前,女性已成为科技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大批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而女性在科技领域的职业发展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女性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隐形阻力仍然存在。

北京大学亚太经合组织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郑晓瑛一直关注“女性科技能动力提升与赋权”的问题,她表示,目前女性科技人才的发展面临多种障碍的“叠加态”,例如传统观念中对科技和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等。她认为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促进女性科技工作者科技能动力的发挥创造,帮助她们保持身心健康、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凡坦言,工作中的更多困难不像高原反应那样“肉眼可见”,但周围人的支持让她获得前进的力量。“我希望能够鼓励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看不到短期回报时,也一定要坚持下去,也许五年十年,我们的努力终会在未来的某天得到回报。”

在科技之路上坚定赴约

在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优秀女科学家队伍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讲席教授杨柳青是一位坚定的“赴约者”。“我一直想找一个将理论付诸应用的更大平台!”基于这样的想法,杨柳青结束了近25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生涯,选择广州南沙作为从事通信、感知和智能方面交叉研究的新起点。

“不设传统院系,代之以枢纽和学域,提倡交叉融合”,杨柳青与学校的科研和教学理念“一拍即合”,对在这片热土上开展研究很有信心。而更令她自豪的是,在她担任主任的智能交通学域中,女教授占比达到50%;由她领衔的广州市全域互连与网联智能重点实验室,女科学家人数也位居学校所有在建实验室前列。

“科学之路虽然坎坷,但一代代女性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一次次突破障碍,迎接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女性队伍日益壮大,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也日趋多样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表示。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政策举措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占比已提高到40%以上。从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到疫情防控、科学普及,处处可见科技女性创新、创造、创业的身影。

杨柳青团队计划在未来3到5年间,从南沙做起,将湾区交通打造成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拥有辨识度的试点平台。

“我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智慧交通、物联网这两个方面。”她说,更安全高效的交通,不能仅依靠自动驾驶的技术突破,或是城市的道路建设,它实际是一个包括控制、制造、感知、网联智能等参与其中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肯定会遇到非常多挑战,但作为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来说,看到挑战特别高兴,因为挑战往往代表着机遇。”杨柳青笑言。科研之外,她个人心中还有一个理想:参与产学研协同的新型大学建设,让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真正走向世界前列。

科学研究需要“顶天立地”

怎么帮助山村的孩子说出标准和流利的普通话?如何提升基层的诊疗能力?能否让盲人听得见文字、聋人看得见声音?科技腾飞的想象力最终需要为真实世界的需求服务。

计算机图形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结合,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黄惠和她带领的“巾帼团队”深耕的方向。“智能机器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很多情况下机器人处在一种特定程序编程实验范围内,很难做到自然交互和实时反馈,这卡住了它进一步智能化的脖子。”黄惠用常见的扫地机器人举例。

2016年以來,黄惠牵头创建了深圳大学可视计算研究中心,将深圳大学计算机图形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帮助机器获得更高级感知的具身智能,让它面对三维真实的复杂动态环境时,可以像人一样“所见即所得”,作出决策和行动。

在数字孪生领域,黄惠的团队还提出优视精准摄影测量创新技术,用便携无人机,实现毫米级高清分辨率的城市三维快照,对城市实现全自动、实时三维基础构建,其应用场景已经扩展到城市资产盘点、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等领域。

“科学研究本身需要‘顶天立地,既能在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我们的成果,也要立足于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赵红说,成果的转化落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为产业赋能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但是她惊喜地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科学家、企业家展现出了探索的意愿和切实努力。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彤还记得刚入所时老师的叮嘱:“即使是做基础研究,也要尽力去做一些实用工作,把国家的发展放在首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惠希望,今后通过数字孪生全息生态实现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女性往往在企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度。”杜兰说,数字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复苏最关键的动力来源,她期待与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一道发挥优势、积极行动,在数字经济时代为科技发展注入女性力量和温度。

“她力量”快速崛起

近年来,科技领域中的“她力量”在快速崛起,女性作为科技时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中国的女科技人员正在用她们的智慧和行动逐渐撑起科技创新的“半边天”。

2021年11月7日晚,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2021年12月9日,作为中国第一个“太空教师”,王亚平第二次为广大青少年儿童进行了精彩的太空授课,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的第一次授课。

星河灿烂,梦想无垠,太空探索也同样属于女性。从2012年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上天,到2021年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成为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人,短短9年中国已有2位女航天员3次到访太空,中国航天人和中国女性探索宇宙奥秘的梦想也将随之飞得更高更远。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女性和青少年心向太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女性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探索浩瀚宇宙。

而在同一时间段,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胡海岚教授获得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也是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胡海岚曾破解了社会竞争性行为中“胜利者效应”的神经调控机制、揭示了抑郁症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的核心脑机制,获得国际神经科学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过去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发展创新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鼓励和表彰贡献突出的女科学家;中国的女性科技工作者也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勇敢应对挑战,努力攻克难关,用毋庸置疑的“她力量”撑起了中国科技的“半边天”。

◎ 来源|中国妇女报

猜你喜欢

科技
点亮科技之光
科技向善
科技赋能未来
韦地科技
笔中“黑科技”
春之希望:期待未来科技之花开放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