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研究

2024-03-18王子炎

艺术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建筑

摘要:目的:在古代建筑中,柱础石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白集汉墓羊型柱础承载着汉代的建筑痕迹和文化,体现了汉代人民对羊和柱础的理解。文章深入研究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揭示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征。方法:为了深入了解柱础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以及羊在汉代的象征意义,文章结合汉代历史文化背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汉代石雕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其中以羊型柱础石为代表的动物形态雕塑最为突出。羊型柱础石的制作工艺精湛且复杂,充分体现了汉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柱础石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形式,体现了汉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研究羊型柱础石对于深入了解汉代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汉代墓室中,羊代表着对逝者的美好祝福与祈愿,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既体现了徐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信仰观念。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所具有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造型和雕刻工艺,还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白集汉墓;羊型柱础;建筑;汉代墓葬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4-000-03

0 前言

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柱础最初只具备建筑承重和防潮的功能性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此时的柱础不仅具有功能性作用,更成了一件具有基础功能的艺术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技艺的欣赏。特别是在汉代,羊型柱础石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文章以白集汉墓出土的羊型柱础石为研究对象,探讨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和风格。

1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的历史背景及特征

1.1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的历史背景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是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地区青山泉镇白集村一处汉代墓葬中的独特文物。这座墓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在汉代社会,柱础石的地位不容忽视。《营造法式》中记载柱础的名称有六个,“一日础,二日礩,三日磶,四日磌,五日碱,六日磉,今谓之石碇”[1]。《淮南子》首先指出柱础的防潮功能,“山云蒸,柱础润”。柱础是柱子下面的基石,用于支撑柱子并防止柱脚滑动和防潮。初期柱子材质多为木头,木质柱脚长期接触地下湿气,柱脚抬高可以阻断地面湿气浸润,防止柱子被侵蚀,延长柱子使用年限[2]。

柱础的发展过程是由地下到地上。原始社会穴居建筑时期半横穴阶段出现了立柱。南方因沼泽水系丰富,所以当地人选择“构木为巢”,在树上搭建巢居,之后逐渐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将整幢建筑架于柱子构成的干栏之上,随着建筑的发展,房屋需要更结实的柱子支撑,为了稳固柱子结构,人们需要通过“栽柱”的方式将柱的底端埋于地下。早期以原土回填栽柱挖坑,没有保护柱脚,木柱容易受潮腐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逐渐开始往回填土中加入其他物质,进一步加固和防潮,如半坡较晚时期的柱基,回填土中就掺有石灰、土渣、碎骨片或粗陶片等材料,以此增强柱脚的稳定性。为了防止柱脚下沉,还出现了深埋在地下的暗础,如庙底沟遗址的立柱已发现扁形的砾石柱础,这种柱下石又被称为“磉”。西周时期的立柱埋进地下的部分有所减少,柱深埋地下,木材从潮湿的土壤中吸收湿气,造成木柱发霉、腐败,破坏建筑稳固性。因此商代开始有发展为明柱础的趋势,使础石上升到地面,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的一部分。商晚期铜质柱础和饰有云雷图案的柱础出现,说明了柱础开始由地下暗藏的做法转变为地面明露,并且在材质和形式上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变[3]。到汉代,柱础已有固定的形制并加以雕饰,有类似覆盆式(如东汉时期山东沂南画像石墓)、覆斗式(如西汉时期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不过样式极为简朴,但在汉代墓葬中有柱下石础为墩座或兽形出土的覆斗形石柱础,如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

1.2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的特征

羊型柱础石柱身为委角长方体,顶部柱头设计方形栌斗,底部设计羊型柱础,羊身躯健壮,四肢为盘卧造型,尾巴卷曲,头部昂起,双角弯曲,双眼炯炯有神。羊型柱础石采用高浮雕加圆雕的手法,雕刻细腻,从色彩上来看,羊型柱础石以沉稳庄重的灰色为主色调,给人以宁静肃穆之感。这种色彩风格与汉代艺术的朴素庄重特点相得益彰。柱础石的材质为青石,色泽深沉,给人以厚重感。将羊的形象与柱础石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既展示了汉人的创新精神,又彰显了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理解。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和平和丰收,这种设计风格也體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墓室整体来看,白集汉墓的墓室中共有四根柱子,其中前室南北两侧各有一根,中室东西两侧各有一根,只有中室西侧的中立柱为羊型柱础,将除了羊型柱础石以外的柱础都做成覆斗式或没有柱础,仅柱身上有细微的变化。整体来看,这样的设计增强了墓室制度感,体现墓主人地位,高低尊卑分明,整个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富有变化。

2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的艺术风格

白集汉墓是东汉时期祠堂的画像石墓,汉代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其中柱础石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为卧兽背驮柱。兽形础有立兽头顶柱、卧兽背驮柱两种造型。中国特有的卧兽背驮柱造型最早源于东汉时期的卧羊础。此外,柱础采用卧羊的造型,与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汉代人认为羊是孝的象征,《春秋繁露》曰:“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4]古人言“百善孝为先”,在许多青铜器、画像石、石雕中,羊常以跪、卧的姿态出现,白集汉墓中的羊型柱础也是如此。使用石羊造型不仅是为了驱邪避祸,还为了教导子孙后代孝顺父母和祖先。

就羊角造型特点来看,柱础的造型为公羊。在汉画像石中,大部分羊造型为盘角羊(公羊),如山西绥德刘家湾汉墓、张家砭汉墓画像等,均出现大量盘角造型,这与汉代男尊女卑思想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公羊在古代文化中象征阳刚、力量和男性,因此公羊造型在汉代墓葬中比较常见。当父权制逐渐取代母权制之后,体现在生殖崇拜中的,就是重生图像仪式中的始祖神由大母神形象被男性神形象取代[5],其中盘角羊(公羊)扮演的正是始祖神形象。在汉画像石中,盘角羊(公羊)造型往往与其他动物造型,如龙虎、羽人、凤等一起出现。这些图像不仅使墓葬更加美观,还在无形中传递着汉代社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

羊型不仅用在柱础石上,徐州地区的墓室石柱、门楣、墓窗上也大量应用。徐州汉画像石中有许多以石羊作为柱础[6]148。武利华和尤振尧两位学者皆认为羊型柱础在徐州极为常见,这是其他地区汉画像石墓没有的特点。这可能与徐州当地伏羊节的文化传统有关,当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巢居大树的蒙昧生活方式中徘徊时,徐州彭祖就烹制出了天下第一羹,引领人类从生吃进步到烧烤时代[7]510,开创了人类的饮食文化文明。在汉代,羊肉为当时的“官肉”,羊不可随意宰杀。徐州汉画像石以石羊作为柱础的形象,进一步体现了徐州人对彭祖文化的继承与尊崇。徐州汉画像石频繁出现的羊型柱础也体现着地区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3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设计体现的意义及价值

3.1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体现的意义

首先,羊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平安顺遂、事业有成。在汉代,人们相信羊可以带来好运,因此将羊的形象融入建筑,以此祈求吉祥和安宁。《王孝渊碑》记载“羊吉万岁,子孙自贵”,此处“羊”通“祥”,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6]148汉代人认为的“羊大为美”是视觉和味觉两方面的感受,“羊大为美”的理论影响至今。白集汉墓的羊型柱础同样包含着美好祝愿,有保佑后代子孙吉祥顺遂之意。这种使用在洛阳烧沟61号汉墓中的虎吃女魃图像中也得到了体现。这幅图由旱魃和神虎及羊头组成,旱魃是让天气干旱的旱鬼,虎吃女魃寓意着期盼风调雨顺,但此图中间有一个明显的羊头,象征着吉祥,借此震慑鬼怪。

其次,羊在古代中国被视为祭祀的重要牲畜,不可随意被使用在墓葬中,羊在汉代具有神圣的地位,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古代先民认为羊具有神性,能够传递关于吉凶的信息。古代对于祭祀用品有着严格的制度,周代祭祀,天子、诸侯用牛羊豕三牲,称“太牢”;诸侯之卿大夫用羊豕二牲,称“少牢”[7]510。《礼记·杂记下》载,“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8]。少牢是古代祭祀燕烹用羊、猪各一个,是古代诸侯、卿大夫用于祭祀宗庙及父母和妻子的牲畜,在古代为诸侯的礼遇。此外,墓室中出现羊,是想借羊来保护墓葬的安宁,例如山东章丘黄土崖汉墓墓门门楣处雕刻的羊头画像。羊是獬豸的原型,獬豸能预言吉凶、辨善恶忠奸,是古代中国司法公正的象征。“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皋陶和獬豸治狱的故事在《异物志》《晋书·舆服志》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最后,汉代黄老思想和道家思想盛行,这对汉代人的生死观、宇宙观、丧葬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汉画像的表现主题一直为升仙服务。长生不死、灵魂不灭是汉代人精神上的归宿,汉代人的死后升仙需要通过媒介来完成。《辽史》中记载了公主下嫁的整套规模仪式,“赐公主青幰车二,螭头、盖部皆饰以银,驾驼;送终车一,车楼纯锦,银螭,悬铎,后垂大毡,驾牛,载羊一,谓之祭羊,拟送终之具,至覆尸仪物咸在。赐其婿朝服、四时袭衣、鞍马,凡所须无不备。选皇族一人,送至其家”[9]。可见在公主出嫁之时,送终之具、覆尸仪物已经准备妥善。其中就需要一只祭羊作为送终之具,是给公主送终所用,能够在公主死后为其指引送至天国。《列仙传》里记载有骑羊升仙的故事:“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10]墓室中常出现骑羊或者羊拉着车的画面,如山东临沂白庄的羽人骑羊图、山东嘉祥南嘉祥村的小祠堂西壁的羊拉车,這些画像都是希望墓主人死后成仙获得新生。

3.2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体现的价值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造型和精美的雕刻工艺,还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作为墓室柱础,除了建筑作用外,象征意义也非常丰富。羊型柱础石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羊的崇拜和喜爱。在古代,羊被视为吉祥、丰收的象征,常被用于祭祀、祈福等活动中。因此,羊型柱础石的出现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吉祥、丰收的祈愿和追求。此外,羊型柱础石的雕刻工艺精湛,雕刻师们将羊的造型和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形态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表明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足,对墓葬的重视,以及对艺术和文化的推崇。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造型和雕刻工艺,还在于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结语

白集汉墓羊型柱础石是徐州当地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信仰观念。其制作工艺精湛且复杂,充分展示了汉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在汉代墓室中,羊型柱础石被视为对逝者美好祝福和祈祷的象征。此外,“羊牛下来,君子之乐”,羊型柱础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也反映了汉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 李诫.营造法式手绘彩图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53.

[2] 陈丹,程建军.中国古建筑柱础名称辨析(上)[J].古建园林技术,2015(4):16-21.

[3] 黄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柱础艺术与文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4] 董仲舒.董子春秋繁露译注[M].阎丽,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76-277.

[5] 郑先兴.民间信仰与汉代生肖图像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170.

[6]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8.

[7] 许嘉璐.仪礼[M].尚学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510.

[8] 戴圣.礼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93.

[9] 脱脱,铁木儿塔识,贺惟一,等.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7:1001.

[10] 干宝.搜神记[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6.

作者简介:王子炎(200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