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共和国“千里眼”的人
2024-03-18熊科
熊科
毛二可躬耕教学科研70载,培养出数十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用一生探寻雷达领域的未知,和雷达“磁场”同频共振,被誉为我国国防事业锻造“千里眼”的人。
结缘雷达,建国之所需
20世纪50年代初,正在华北大学工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专业学习的毛二可和同学们制订了第一步研究目标:做一个较大的示波管,用于扫描图像显示。
电视技术不是学校培养计划的课程,毛二可和同学们自学俄文教材,在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从零学起。理论知识学起来容易,但运用于实践,他们发现困难重重。国内没有电视机显像管,他们就用雷达显示管做成扫描电路;没有摄像管,他们便使用光电管……最后成功做出一个初级电视发射和显示系统。
尝到了研发甜头,毛二可和同学们难掩激动心情,打算改进技术,把目光瞄准在如何使图像动起来。他们到处搜集实验器材,最后找到一个旧电影放映机,使用手摇方式控制信号输入,信号经过放映机放大,传输图像动了起来。不久,他们成功研制出电视发射及接收装置的雏形。
1955年年底,毛二可征得老师同意,把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为“电视发射及显示系统”。他要在取得前阶段研究成果上,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收发系统。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他争分夺秒行动起来,经常睡在实验室。
1956年夏,毛二可的毕业设计答辩吸引了校内外许多人关注,答辩进行得非常顺利。他研制的系统运转正常,做到了信号无线传输。中国第一套电视发射、接收装置成功诞生,电视发射机频率49.75兆赫,取得我国邮电部颁发的第一个电视频道执照。
白手起家,铸国之重器
毕业后,毛二可留校任教。学校决定筹建雷达研究室,想把申请到的三套复杂大型进口雷达组装起来,这个重担落在毛二可及其同学身上。毛二可承担起组装雷达的主要任务。没有资料可供研究,他们依照操作指南,摸索雷达的装配机制、运行状况并改进不足,经常工作到深夜。凭借这股韧劲,毛二可从不懂到精通,最终成为对雷达各项组装、操作了如指掌的专家。
彼时,我国开始研制一种大型相控阵雷达,急需用于测量的仪器设备。他主动开展测试仪器“高频相位计”研制。凭借仅有的一本国外参考资料,他反复设计、分装、调试、改进,经过两年多时间,终于研制成功,填補了国内这项技术空白。
承担“小860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研制任务时,毛二可连续奋战。有一次,他因太过疲劳,不小心触碰到上千伏高压电,手被撞裂出3厘米的口子,手臂撕裂,鲜血直流。他没有对旁人说,简单包扎后,便投入工作中。最终,辛勤付出换来丰硕成果,他攻下难题,成功发现箔条中的动目标,大大加强了我国防空预警系统的探测能力,是我国动目标显示技术里程碑式事件。
1992年,海军试验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脱靶量测量系统,要求做一个在空间上几乎全方位的测量雷达,能测量导弹和靶标交会的方向与距离。脱靶量检测是世界国防军事领域公认的重大难点问题,面对这个世界级难题,毛二可没有被吓倒。他深知这个课题是国防科技迫切需要解决的,必须完成。
许多实验要在南口靶场、海军试验基地做。海军试验基地的条件很艰苦,做实验非常累。靶船上夏天热,冬天极冷。毛二可为了得到准确数据,坚持在海上航行,爬到悬梯上查看每个细节,不论晴雨或昼夜。他坦言:“党的事业是我的奋斗方向,为了党的事业,我愿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耗时八年,项目终于顺利完成。新式雷达装备应用于部队之后,使导弹能够更加精确地命中目标,为赢得战争提供了可靠保证。
反哺科研,担国之大者
雷达所规模越来越大,研究项目越来越多,通常是一个项目还没有结束,另一个项目又开始了立项。型号研制则需要工作人员长期专注某个专业领域,大型雷达调试工作可能要在外场工作很长时间,如果由学生来做,耽误他们上课;如果让青年教师来做,则耽搁他们论文的撰写和发表,影响考核。
为了解决雷达所运行问题,毛二可想到创立公司,用挣来的钱招聘急需的工程与运营人才,反哺科研项目运转。做学问的人开公司,这在研究所内部引起巨大震动。最后,毛二可力排众议,决定牵头成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理工雷科。2009年3月,在学校党委支持下,毛二可的想法逐渐酝酿成形,研究所负责基础研究、原理性试验,公司实现工程化,做出正式产品。
一次实地考察中,毛二可发现,在矿山塌方、地震等抢险救灾现场,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对不同地点形变情况实时预警,使用的设备非常重,很难完成临时、快速监测需求。深入一线获得灵感后,技术团队不断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2020年,新一代边坡形变监测雷达面市,重达80千克、长3米的大块头变成仅为20千克、长1.5米的小身材。设备在山坡等特殊地段可以快速完成架设任务,能够对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矿山边坡形变实现0.1毫米精度测量。
2020年9月9日,北京理工大学把该校人才培养最高荣誉“懋恂终身成就奖”授予毛二可,奖金100万元。毛二可当即表示要把全部奖金捐给学校,希望这笔奖金能为支持他成长、工作的地方,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多年来,毛二可把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作为战略性工作,提出“三让”原则:让年轻人担任项目主要负责人,让年轻人得到获奖殊荣,让年轻人担任专业学会委员。2023年9月,毛二可荣获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他一生引领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研究,获得无数荣誉。
而今,毛二可的研究成果已广泛用于国家装备和经济建设,部分装备出口国外。2024年,毛二可已90岁高龄,仍然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1月10日,由工信部提名,他成为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他说:“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希望以我的经历去告诉他们,民族振兴在他们肩上,要敢于挑起这个担子。”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