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思维:与未来同行的工具
2024-03-17谢小庆
【作者简介】 谢小庆,中国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统计测量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测验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100083)。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遭遇许多被以往经验认为是“不可能”而因此无法预测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思辨能力,使他们为将要面对的丰富而复杂的世界做好准备,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编写这套“小学审辩阅读教学系列丛书”,就是为了给家长和教师提供支持。
生病后是否去看中医?高考必考科目中是否应包含外语?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是否应开征房产税?在股票盈利2毛钱时,是落袋为安还是持股待涨……实际上,基于不同的逻辑起点,对许多重要问题可以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面对这些难题,仅靠传统的“观察—归纳—演绎”的问题解决思路是不够的,仅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也是不够的。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做出选择,进行决策,还需要具备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面对这类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难题,需要的不是依靠事实和逻辑“发现”解决办法,而是需要借助审辩式思维所进行的论证“选择”解决办法。
以往,许多具有“正确答案”的问题需要有知识的人通过“观察—归纳—演绎”的方式,借助相关知识和逻辑推理找到解决方法。例如,测量一棵树的准确高度,计算火车从A地出发抵达B地的时间,根据上月的产品销售情况制订下月的生产计划,等等。然而,这类依赖知识积累和逻辑推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由计算机和人工智能(AI)来完成。就像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等技能领域战胜人类一样,AI很快将在这类仅仅需要知识积累和逻辑推理就可以胜任的工作领域超越人类,取代人类。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AI不仅速度更快,不会疲劳和懈怠,而且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移动互联网和AI带来的这种变化,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体拥有的知识再丰富,也远不及“百度”和“谷歌”。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创新始于对成说的质疑,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也是值得期许的、核心的教育成果。教育,重要的已经不再是培养有知识、有逻辑的人,而是培养具备审辩式思维的人;学习,重要的不再是学知识、学逻辑,而是学思维、学论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他的话,值得今天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们思考。当前,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发展审辩式思维就是一句空话。李文玲教授等人编写“小学审辩阅读教学系列丛书”的主旨,就是希望回答“如何建桥”和“如何造船”及“如何培养和评估审辩式思维”的问题。
“小学审辩阅读教学系列丛书”对“如何培养”和“如何评价”审辩式思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可以为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
这套丛书系统介绍了审辩阅读教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包括审辩阅读的理论框架、审辩阅读与写作策略、审辩阅读与写作的测评、审辩阅读的合作学习等。丛书还讨论了一系列有关审辩阅读的问题,如阅读与思维教育的关系,审辩思维和创新的关系,审辩阅读教学在小学和中学的区别,审辩阅读与整本书教学,审辩阅读与项目式学习,合作推理讨论在中小学课堂的实施步骤,合作推理讨论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为什么要“包容异见”,为什么要包容和理解不同的个人偏好和价值取向,怎样激发阅读动力,怎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怎样创设既有真实情境又有深刻思考的课堂氛围,怎样进行对话式教学,怎样展开启发性问题引导,怎样实现可视化内容呈现,等等。
这套丛书包含了关于审辩阅读的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借助系统分析法、教育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学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形式和具体实践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审辩式阅读教学的操作策略、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和评价路径,分析了审辩式阅读教学实践的具体影响因素。
这套丛书包含了两本教学指导,分别是《小学审辩阅读教学指导实务(中年级)》和《小学审辩阅读教学指导实务(高年级)》。这两本书围绕阅读教学的信息提取、分析推理、整合诠释、反思评价和创意应用五个环节,呈现了37篇审辩阅读教学案例,为读者提供了教学建议。
与所有的教师一样,本丛书的作者们希望学生在未来能有稳定、体面的工作。与传统教师不同的是,本丛书的作者们已经预想到,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今天或许尚未出现,今天的一些热门职业那时可能已经消失。作者认识到,不必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可能很快会变得陈旧的特定知识或很容易获得也很容易忘記的特定知识。他们在思考,怎样保证孩子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不会败于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机器人;他们认为,以往在职场中稳操胜券的是“有知识的人”,未来在职场中独领风骚的将是“会思考的人”“有智慧的人”。
近年来,因为关注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评估(growth assessment),笔者走访了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在内的不少学校,也接触了不少中小学教师。从繁华的一线城市到偏远的县城小镇、深山草原,许许多多中小学教师正在努力为我国儿童创造更健康的发展环境,正在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质疑精神。他们在顽强地坚守初心,他们在勇敢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他们在深夜和凌晨共同守护那盏“寂寞的孤灯”。李文玲、赵微、罗坤和李军等几位教师,不仅是教育问题的认真思考者和研究者,更是实践者和力行者。他们合力完成的这套丛书,将为那些正在努力挽救“小范进”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帮助。我相信,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教师的坚守和突破之中。他们的努力,终将汇聚成巨大的力量,突破束缚教育健康发展的局限,开创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张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