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显眼包”极简史
2024-03-17张希奥
张希奥
俗话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显眼包”自然是秦武王。《史记》记载,秦武王力气大,又爱比武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在他的手下做了大官。有一次,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一不小心弄断了自己的小腿骨,没多久就死了。此后,“举鼎绝膑”便用来形容力气小,不胜重任。这放在显眼包界,也是相当炸裂的。
东晋时期,有一趣事。蔡谟渡江时,见到蟛蜞,灵光乍现,聪明的小脑瓜里立刻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书:“八足二螯,书上说这是蟹!”于是便把他堅信是蟹的生物抓来煮了吃了。没承想,吃了以后,上吐下泻,蔡谟才知道这根本不是螃蟹!
后来谢仁祖听说了此事,点评说:你《尔雅》读得不熟,差点被《劝学》害死!蔡谟只学了《劝学》的“蟹有八足,加以二螯”,没读到《尔雅》里写蟛蜞“似蟹而小”。显眼包读书了,但没读精。v唐代宗大历九年,新科进士张莒得中进士后去大雁塔游玩。“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被张莒这个显眼包演绎得淋漓尽致。张莒一时兴起,在大雁塔上题名:新科进士到此一游。从此以后,唐朝的进士们就爱上了这种恣意潇洒的耍酷方式。
张莒最著名的效仿者是白居易。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和其他十六位同科进士们跑到大雁塔,庆贺自己得中进士。白居易写的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暗戳戳秀了一把自己“最少年”。
此后,“雁塔题名”既是寒窗苦读多年学子难得做一次“显眼包”的机会,也成了考试高中的代名词。后来牛李党争时,当朝宰相李德裕下令禁止了雁塔题名的不文明行为。不去题名是因为他不想吗?不,是因为他不是进士。
明朝时有一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着壳放进嘴里一起吃。有人善意地提醒他:“吃菱角要去壳的呀!”此人嘴硬,装作和菱角很熟的样子,说:“我才不是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吃,连着壳吃是因为我想清热解毒。”这么一说,提醒他的人也不自信了:“你们北方也有菱角啊?”此人回答:“可多了,前面的山后面的山里,到处都有的。”菱角是水生,并非土地里生长,在座的人只好尴尬一笑。
小装怡情,大装伤身。做显眼包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