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传承艺术之美播撒教育之光
2024-03-17沈椿桃
沈椿桃
2023 年10 月25 日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典礼暨闭幕音乐会隆重举行。闭幕演出中,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在一曲声情并茂、雄壮激昂的歌剧《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之后,又为观众献上了歌曲《天边》,醇厚饱满的音色和深情的演绎,如闻天籁,让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设立、全国唯一常设的国家级专业音乐大奖。自2001年创办以来,已发展成为中国音乐界最具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专业大奖。廖昌永是金钟奖的“老朋友”,多次担任比赛评委,本届比赛他也以监审的身份参与其中。
此前,廖昌永于10月22日现身成都市天府美术馆,现场清唱《康定情歌》《踏雪寻梅》等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与市民朋友们积极互动,现场反响热烈。10月11至12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康定情歌》亮相第29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作为本剧的艺术总监、总导演,廖昌永带着上音的学子们,向家乡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在纷繁而紧凑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廖昌永对舞台、对教育的赤诚之心,也能一窥廖昌永艺术人生的多面所在。
歌声传过岁月
廖昌永出生在四川郫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家中四个孩子的幺儿。虽然没有音乐家庭的背景,但高二那年,从他在学校广播里学会了第一首歌——由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金风吹来的时候》开始,他的歌声便再也没有停下来过。廖昌永确实喜欢歌唱,他也确实唱得好。高中的老师见他在唱歌上颇有灵气和天分,就建议他去学习音乐专业,还介绍廖昌永去成都找周维民老师学艺。周维民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沈湘的学生,当时在四川歌剧院工作。半路出家的廖昌永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自此便每周骑自行车到成都去学习。在接受了一年多的音乐专业教育后,廖昌永带着老师为他准备的两首歌就铆起胆子“闯”进了音乐学院的考场。幸运的是,他最钟情的上海音乐学院向他伸来了橄榄枝。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其前身是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共同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院”。1988年夏,廖昌永风尘仆仆地抵达了上海音乐学院。未来的大歌唱家,就这么踏入了音乐的金色殿堂。
在上海音乐学院时,廖昌永就显现了对语言的敏感和出色的语感。他在上音的第一位老师罗魏在教他学意大利语时,发现廖昌永对语音、语调掌握得很快,会用不同的声音去表现情绪的变化,这些能力和天赋不仅在当时增加了他的自信,也是他未来成为一名出色歌唱家所拥有的必不可少的素质。后来,在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老师的指导下,廖昌永的进步更是突飞猛进。
1996至1997年,廖昌永连续3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顶级声乐大赛,先后获得了第41届图卢兹国际声乐大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三个“第一名”,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让廖昌永走上了国际舞台,也成为他从学生到职业音乐家的转折点。在恩师的鼓励下,廖昌永坚持到国际舞台进行演出,并广交好友,邀请国际上的朋友们来中国演出,以丰富国内观众的艺术生活。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廖昌永与其他艺术家增进了解、互相交流,彼此的成长空间更加得以拓展。
随着艺术成就的积累,廖昌永愈发意识到自己应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的魅力,于是便开始了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探索和演绎。廖昌永曾成功举办两场“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独唱音乐会,向观众们展现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由廖昌永担任主编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由德国大熊音乐出版社出版并在国际发行。这册以国际标准出版的中国艺术歌曲乐谱的曲目包括《枫桥夜泊》《大江东去》《钗头凤》等曲目,以三种文字对照、国际标准注音并配合标准朗读音频方式出版,以准确还原汉语发音,可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歌唱家、音乐爱好者们学习,让他们也能“字正腔圆”地唱好中国艺术歌曲。此外,廖昌永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建设,其专著《中国艺术歌曲百年》《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均已经出版了两辑。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而在弘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廖昌永一直在探索、一直在突破。
廖昌永声音醇厚、妥帖温暖、细腻光滑而富于质感,极高的语言天赋、出色的语感,还有流畅的气息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让他的歌声经由岁月的长河,一直流传。
上音,情怀与坚守
廖昌永曾在一次访谈里打趣道,“进了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汾阳路校区地址),就没出去过”。而廖昌永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不解之缘,让上音成了他的情怀与坚守。
1988年9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廖昌永先随罗魏老师学习,后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1993年7月,获学士学位的廖昌永因成绩优秀,免试直升为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师从周小燕教授学习。彼时,廖昌永的演唱实力在不间断的国际演出中越发得到认可和关注,多个国际知名剧院都向他发来邀约,但硕士毕业后的他仍决定留在母校,继承周小燕教授的衣钵,成为一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留校后,因其出色的音乐教学成果,廖昌永从青年教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再到系主任、副院长。从踏入校门后,廖昌永便一直留在了上音,為上音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多年来,廖昌永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他始终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为时代而歌唱、为人民而歌唱。在与歌唱事业平行的音乐教育事业上,他也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所谓良师,互相成就。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关键抉择的时候,老师的教诲都给了廖昌永前行的勇气,激励他在音乐之路上一路前行。因此,廖昌永深知师长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和非凡意义,他对待自己的学生也格外珍惜和用心。
在廖昌永看来,人是发展的人,艺术家也是发展的艺术家,因此,不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而是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看到学生的独特闪光点。声乐教学中对“个性”的处理和发展,至关重要,除了身体的不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样,理解、悟性也各有所长,要因材施教。同时,廖昌永也向自己的学生们强调,“努力”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台演出时就把自己忘掉,专心演唱,只有在台下上万次练习,才会在台上忘掉自己。”
“敞开心门、打破师门、走出校门、跨出国门”是周小燕给予廖昌永的期望,如今的廖昌永不仅自己做到了,也将这份寄托融进了他的音乐教育事业中,不断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
文教结合,培育英才
2018 年12月,廖昌永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文教结合和人才培养上。
为了推动“文教结合”,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亮眼的成绩。自2019年9月启用的上音歌剧院就是“文教结合”的典型。作为全国首家以音乐学院为主体的艺术演出場馆,上音歌剧院不但确立了“上音主体、文教特色、学术高地、市场运营”的建设理念,还形成了与世界众多顶尖歌剧院同构的管理机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舞台实践与社会服务的综合平台。与过去学校建设剧院只服务于内部活动不同,上音歌剧院除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外,同时向公众开放,并探索市场化运营。舞台是艺术实践的基地,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师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文艺战线的尖兵,通过“文教结合”的常态化、精准化,能够在教育与文化之间实现优势互补。
作为院长,廖昌永曾把自己比作“工厂的厂长”,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产出艺术人才的教育单位,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输出人才,要培养职业的、专业的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音乐研究者、音乐教育者等拔尖创新艺术人才。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院校的上海音乐学院,在拔尖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充分经验和丰硕成果。上音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求着手,形成了独特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十三五”以来,上音共有 1492人次获得国际国内比赛大奖,其中首奖超过了四分之一。在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上,上音在小提琴、声乐(美声 /民族)、二胡四个项目中有三位学生问鼎金钟大奖,另有九位学生成功入围决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提高拔尖创新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如何在保证专业培养和个人训练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文化课程学习水平,增强个人综合素养和全面能力?廖昌永表示:需继续加强和完善大中小一贯制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对少数顶尖艺术类学生破格录取的条件,进一步研究国内顶尖艺术类高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对于极少数专业优秀、拔尖的音乐人才,给予一定的单独录取名额,为这些拔尖人才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同时,保证人才的全面发展。上海音乐学院非常注重和具有国际声望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大提琴家王健作为名家被引进,担任上音教授;2023年11月,歌唱家多明戈接受上音荣誉教授和上音歌剧院荣誉院长聘书,并在上音挂牌成立大师工作室。廖昌永表示,通过这些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引进和利用,上音为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定制了个性化方案,“我们一方面引进名家,一方面也在促使青年艺术家打磨自身与世界的对话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
在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上音不断加强国际艺术交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致力于为师生搭建国际一流艺术教育与交流平台,培养德艺双馨、国际视野、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艺术人才。
结语
廖昌永是乐坛公认、享誉世界的实力派歌唱家。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廖昌永通过对剧目、作品和角色的成功演绎,彰显出全面的风格驾驭能力和稳定的表演品质。同时,他的精力不仅集中在舞台上,更专注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
如今,廖昌永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正在不断为拔尖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和中国特色音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廖昌永的歌声不仅回荡在艺术殿堂,还在莘莘学子的心间萦绕,为他们的艺术探索鼓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