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建造实践路径 开启产业发展新局面
2024-03-17本刊编辑部
为更好推进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过去一年,北京市先后印发出台多项实施方案推动智能建造应用与发展。
2023 年3 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制定的《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 年末,研究制定北京市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建造高层次人才集聚,智能建造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逐步实现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此外,还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培育智能建造产业、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创新管理机制等八大重点任务。
同年6 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12 部门联合制定的《北京市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8 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培育产业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建造、加快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育、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
北京市正在智能建造领域探索形成一套有效、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形成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一批智能建造标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用了一系列智能建造创新技术,为智能建造落地应用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以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智能建造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通州宋庄镇小堡村西侧,总建筑面积34 万平方米,地下室整体二层,地上最高10 层。项目建成后,将为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覆盖疾病全过程的医疗服务。
项目应用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集成平台,对以BIM 为载体的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安全、技术等数据,和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产生的“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生产要素的监控数据进行集成化管理。综合利用物联网、BIM、大数据、AI等核心技术,实时采集并汇聚施工现场各类数据,有效支撑项目进行精准分析、智能决策和科学管理,形成了一套数据驱动的新型智慧工地管理模式,实现了建筑实体、生产要素、管理过程的全面数字化,达到了生产提效、管理有序、成本节约、风险可控的目的。
通过安装智慧物料系统,将车辆进出场重量进行自动计算,数据回传到物料管理系统,对现场进场称重材料进行实际重量与运单重量对比分析,同时汇总各项数据后得出各供应商供货偏差分析,可提供有效的结算依据,不仅提升物资物料的验收效率,还为项目节约了成本。
通过劳务管理系统实现对现场人员进行实名制管理,基于闸机+人脸识别设备实现人员快速进场、多门区封闭管控、考勤自动记录等功能,所有劳务数据集成到平台内,形成劳务数据库,使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用工情况,规范劳务用工管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贯穿劳务管理全流程,大幅提升了现场劳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隐患排查、风险辨识、动火作业等进行线上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在手机端即可对相关隐患发起整改,并可随时查看整改情况、第一时间进行隐患复查,精准、高效掌握分包安全管理情况。
通过塔机安全监测系统,可数字化显示现场塔机的幅度、高度、重量、倾角等运行数据,一旦塔吊操作过程中发生不安全行为,可实时预警,运行记录和报警信息实时上传到平台,便于远程监管和信息留存。系统通过对塔吊运行记录进行自动分析,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塔司工作强度判别、设备维修保养期限判别,确保塔机始终保持安全运行状态,根源性避免塔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基于后台云平台统计,对质量隐患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包含未整改质量隐患数量、未销项隐患按责任人分析、未销项隐患按分包单位分析、质量隐患趋势分析,提供分包商、整改人员、隐患类型等多维度数据分析,辅助决策。
本项目作为北京市重点工程,从工程策划初期就开始应用智慧化管理手段,对劳务人员、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等进行智慧化管理,得到了施工各参与单位的高度认可及积极参与,打造了良好的智能建造应用效果。项目通过充分利用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集成平台,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各业务线的具体工作以数字化手段形成业务替代或辅助,从而积累了庞大的生产作业数据。经过平台系统化的集成和智能化的分析,呈现出可视化数据图表,极大提升了项目建造效率、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了整体建造成本,支撑项目管理人员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为本项目开展智能建造提供了先进可靠的技术保障。不仅提升了项目品质形象,同时也树立了标杆示范作用,发挥了良好深远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