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

2024-03-16赵光辉

物流技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交通现代化

赵光辉

(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中国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新开放为世界提供发展新机遇,这再一次印证了新时代践行中国式现代化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战略价值。交通运输的开放性,越发深入地影响着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的效率与深度,而交通运输开放程度又与领域内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域看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认清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交通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中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布局谋篇的新定位新策略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明确交通运输及其产业链、供应链融入全球化开放发展各环节的目标与方向。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是推进经济体持续稳定发展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创新问题,创新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内核。应从创新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上理解创新对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准确把握创新是现代化交通运输战略支撑的这一重大命题的战略重点。在明确现代化与创新关系的同时,中国式交通运输现代化要深入关注城市交通运输这一重点领域。城市交通是提升国家及城市治理能力的战略需求和具体抓手,以交通服务为对象,权益关系为内核,大数据为支撑,亟需构建面向多元主体“价值-信任-合作”新型关系的城市交通现代化理论架构和方法。另外,众多学者对交通强国与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的重要论述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宏观视野拓展方面的助益,即认清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势、讲好中国交通运输故事、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各项交通运输方式在规模、客货运输量等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这得益于交通先行理念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一以贯之,承上启下的是交通强国战略,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它的保障。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逻辑佐证了中国走的现代化交通强国道路并非一蹴而就,现代化交通建设没有适应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模式或唯一途径。这就意味着,学界应从各个维度长时间的进行论证研判,为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我国已正式进入“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加速期,中心任务始终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以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也应牢牢围绕这一战略定性,在现代化方略中追求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科技引领驱动的现代化与开放引领驱动的现代化三方面,三个维度之间互动互补互强、同频共振,以此保证我国高素质交通运输人才的自主可控供给、交通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的步步推进及交通现代化输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中期计划,来巩固我国近年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成绩,打破传统交通运输中尚存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建成拥有国际先进水准的交通运输全球产业链中心,为更上层的国家核心政策提供交通运输领域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 中国式现代化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联

1.1 交通运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2020-2030这十年,将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关键期,同时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调整期。在复杂的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巨变。这些变化对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发展提出严苛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已被公认为是交通强国战略指导下的核心路径,一方面外部全球供应链体系面临重组,赋予了交通运输产业更多的国际化机会;另一方面内部面对严峻经济增长压力也必然通过交通运输产业的重构与创新来加快推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业态。综上,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之路,将是拓宽中国与国际链接广度,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服务国内大循环策略,加速城市群集聚、各地区经济圈建设的关键产业支持。

中国最近数年在交通运输全球化方面的规划呈现出密集态势。即在交通强国核心战略引导下,持续优化改良交通运输空间结构的四个支撑点,即京津冀协同交运区划、长江交运区划、东部海上丝绸之路和中西部“一带一路”通道。在全球化竞争中,交通运输能否在现代化水平上始终保持创新领先,决定其参与国际竞争水平的上限。全球各国因空间、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相应形成的交通发展模式也各有不同,同时交通枢纽的现代化良性互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很多共性的新方向,这就对未来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提出了更多维的考量,包括在交通运输的建设过程中更多考虑以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来完善全球服务与辐射能力,以一体化战略乃至国家战略思维来保证交通现代化得以创新发展,兼顾精细化管理来提升对内外交通通达性的广泛应用等。各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出现的新业态与新趋势,其本质都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深度影响全球化布局有效性的体现。交通运输行业正处在剧烈变化之中,对于这类快速迭代的行业而言,判断与掌握其产业发展趋势,是理解其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个抓手。从产业视角切入,要将眼光向前看,科技赋能与数智化变革决定传统的交通运输内涵与范围已不再适用最新的产业体系,比如传统交通运输中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是相对彼此独立的,而当下的产业生态则要求交通运输由独立发展转向一体化融合发展,由过去的一条线变为多条兼顾,更为强调体系与网络化。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交通运输在保障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与必然关联,也符合现有国情体制下现代化的特征。近年来,交通业对我国全年GDP贡献度逐年提高,如图1所示。中国式交通现代化是在充分借鉴西方先进现代化文明的基础上,走出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与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色现代化转型:在经济属性上,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调市场化开放与国家宏观调控两手抓,交通运输作为重要国民基础设施建设,它的现代化并非舍弃金融与财政考量,而是要在满足服务属性的前提下探索经济收益,这也再一次呼应了中国式交通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的特点;在政治属性上,奉行多边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与互惠互利的国家与地区开展交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合作,以开放合作战略向亚非拉地区输出交通运输的领先科技与人才队伍,分享交通运输产业合作的社会效益,同时参与到欧美等国的交通科技竞争中去,依托国际规则追求良性竞争的新空间与利益再平衡;在生态属性上,在新能源车研发与氢能电能融合技术创新、“双碳”节能减排政策下运输端降低传统能源比重、大型交通运输工程的环保监测与评审等方面履行大国责任与绿色现代化承诺,以智慧出行的数智化持续提高出行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损耗,同时向东南亚、中亚等友好地区输出低碳交通运输技术,以低碳化匹配现代化产业发展机遇。

图1 2017-2022年交通业对全年GDP贡献占比数据来源:交通信息通信信息中心。

图2 交通业人才流入数量年段区间测算数据来源:领英大数据洞察数据库。

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明确了交通强国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下一阶段倘若完成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交通现代化转型,将会为其他产业实现现代化提供有益样板,极大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发挥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先行的根基作用。近年来,交通运输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印证了交通运输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交通运输部先后印发的三部文件,即《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由上而下逐步细化了中国式交通现代化的路线,为有序建设交通强国描绘了科学蓝图,也对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深化交通开放合作、完善面向全球的交通运输网络等提出了新阶段的现代化要求。另外,交通运输已初步兑现了“民生之基、强国之要”的国家战略期待,一方面通过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圈等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全方位实践,交运效率大幅提升并在交通科技赋能下持续促进区域经济腾飞;另一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向沿线国家地区输出交通运输科技与人才,以交通运输业为载体间接让沿线农业、商业、旅游业等产业持续受益,交通合作被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名片。此外,2022年12月最新签署的《中国与沙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中明确涉及了中国将投资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敏感领域项目,是“一带一路”施行至今交通运输领域新的突破,中国交通基建以自身过硬的现代化实力为中沙两国重大协议的签署提供了扎实基础与难得机遇。中国式交通现代化秉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的新时代理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加速形成高质量发展、全球开放式发展的新格局。

1.2 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表达,也是民族高度自信、独立自主、不依附他人的奋斗结果。对于广大人民而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更象征着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各行各业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力量、彰显价值,但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全景式的构画了“筚路蓝缕、产业致富”的民族复兴蓝图,同时也发挥其国民基础设施保障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实在在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做出了成绩。通过在广大乡村地区星火燎原的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帮助上亿乡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兑现了农村人民“奔小康”与“共同富裕”的国家承诺;现代化海陆空一体化联动的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是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始终锚定在百万亿元之上的最有力保证,帮助国家经济综合实力完成了历史性跃升;通过建设完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通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累计向亚非拉地区输出数百万交通运输稀缺对口人才,弘扬了民族自信,获得了国际美誉;通过居于领先地位的电氢能源交通技术科研实践与“双碳”的交通环保理念,印证了中华民族负责任有担当、独立自主的精神之魂。

乡村交通运输现代化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城镇化引导下带领广袤农村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经典战役,也取得了规模空前的成功。其中最具参考价值的是“村村通”工程,一方面在交通先行方法论指导下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的“三通”基础设施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户户通、村村清、村村亮、村村响”等惠民工程,显著改善了乡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乡村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意在通过更科学的差异化管理理念,肯定乡村勤劳兴业的中华民族传统优良美德,进一步以交通运输业的基础建设保障赋予乡村振兴以生命力。交通与经济深度融合,则是将发展重点放在服务国内大循环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区域间、城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服务全国生产和经济发展。在交通运输的项目规划工作中更多的引入经济效益理论,强调均衡协调,突出“建、管、养、运”并重,以此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十四五”交通运输系列规划确定的出疆入藏公路通道工程、“北斗领航”工程及长三角港口航道扩建工程等奉行“适度超前”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方案,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式交通人才现代化主要对应的是2025年“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到2030年“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的两步走目标。数据显示,我国以高校为主的交通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构成了国内交通人才输出的培养矩阵。同时,通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设计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基金计划、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及其下属研究所的孵化项目等也在持续培养高层次的交通运输人才团队,建设建成了目前交通人才现代化培养的良性循环链条。低碳交通国际化是国家在现代化新阶段深化新旧能源转换、由国内到国际建设建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重要路线。一方面,在新技术研发的推进和政策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借助上汽、比亚迪等头部电车品牌的国际化输出,借助低碳电能技术实现的国际化战略成果持续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复兴并与国际接轨。同时结合“一带一路”,在交通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下充分利用国内积累的低碳技术禀赋优势与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沿线国家运输装备低碳转型,撬动欧亚非沿线文化、旅游、矿产等资源的环保端开发与碳减排,以交通集聚低碳要素,促进沿线各产业低碳化改革。

综上,乡村交通现代化、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交通人才现代化、低碳交通国际化等四方面的中国式交通运输高质量建设,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朴素精神,实现了从交通弱国到交通大国的飞跃,支撑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我们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实践的生动产业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2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现存问题

2.1 各地区现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在“一带一路”与交通强国建设思路下,我国境内外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加速开工建设,包括中欧班列、国际通路、国际海运、快递等跨国交运服务网络近年来得到了一定完善,但细化到各区位发展上则表现为高低不齐的差异化建设水平。从交通运输产业中的经济性展开看,现代化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交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规模要适度,时空布局与区位结构要合理,交通运输在科技推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要小步慢走和集约化。新发展窗口期下交通运输的内涵通过加入更高权重的经济化考量,实质上将更好地从区域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性上匹配交通运输结构在国内的科学调整,在实现交通运输产业“自身强”的前提下,有效推动“国家强”。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表现为无论是国际社会对低碳环保节约化能源形成的统一共识,或是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创新下为交通运输带来的融合智能新生态等方面,现有产业实践与学界对新阶段的交通运输内涵及其范围区间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与理解。

其一,表现为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线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线密度小。我国东部地区海陆空交通运输发达,可实现水陆联运和海陆空立体化运输;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虽有改善,但短期较难与东部承接过来的交通运输水平相匹配,造成了发展失衡的剪刀差。其二,我国部分地区受制于生态资源或较难开发的自然条件原因,现有交通开发与保障的技术水平较难对这些地区进行系统开发,导致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水平陷入停滞,并作为卡点进一步影响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大循环与大联通,例如早年的青藏铁路、墨脱公路以及当下仍较难完成技术迭代突破的京新高速等。其三,国内目前的交通运输管理已形成统一管理调度的共识,但在技术系统开发、人员协同配合管理与实时通讯交互等方面并未形成方案与技术的统一,因此全国范围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以省为单位进行运转,跨省的交通运输在管理水平、技术支持与人员沟通等层面仍有较多未解决问题。相比而言,东部沿海省市的跨区域交通协同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则多为传统交通运输结构,以人力为主,未完成技术迭代升级,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科学认知与技术层面均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2.2 缺乏有效鼓励与吸引交通专业人才的长效意识

人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始终发挥着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参照《“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交通运输人才引进、培养、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科学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与放眼交通行业相统一,空有制度却没有与之匹配的专业人才,是过往交通运输行业竞争力缺失、国际化推进缓慢等弊端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当前情况来看,国内各省市的交通运输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中央最新强调的人才是第一资源与人才现代化战略定位要求相比,与支撑中国实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交通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交通人才现代化的缺口亟需填补,同时在现有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未有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从人才端发力不失为走中国式交通运输现代化改革的新动能。

国内目前率先推进交通人才现代化策略的省市暴露出共性问题,包括尚未将交通人才的建设力度提到与交通运输科技的同等水平、具有国际高水平的交通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创造、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落地困难等,限制了人才现代化作为交通强国新增长点的效率与作用。综合研判“十四五”对交通人力资源现代化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对打造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相匹配、与复杂国际形势相适应的高素质交运专业化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迫切需要与之相适配的交通高层次人才队伍和高技能劳动大军,人才资源是保证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根本。

交通运输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正在由传统粗放式资源倾斜式发展向人才与科技主导的新时期创新模型加速转变,其中交通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区位聚集选择,是交通科技创新爆发的重要支持,对未来全球范围内交通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影响。目前世界范围内交通高端人才的流入结构有较大差距,美国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基础与经济条件,对交通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独占鳌头。欧洲、我国珠三角与长三角地区处于交通专业人才流入的第二区段,但无论是引入数量与质量上均与头部美国存在显著差距,短时间内较难完成人才竞争层面的赶超。东南亚作为近年来大搞基建的全球受益方,其对交通人才的吸引力呈现加速提升趋势;我国京津冀地区在交通人才吸引力上勉强维持现状,但人才流入反映了其竞争力已大幅下滑,不容乐观。

我国正在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而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不足无疑限制了由大转强的战略路径兑现,其核心在于目前仍未形成鼓励与吸引人才的长效意识。各省市并不缺乏短平快的交通人才培养与引进计划,但往往聚焦于当下,而不是站在产业视角进行常态化、可持续的人才规划。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与科研水平频繁断档,人才政策的热度下滑后面临棘手的流失难题,人才刚刚学习与匹配了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即由于待遇、学术氛围与科研环境等原因向欧美或东南亚转移,导致人才这一要素已经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短板;同时,国内交通运输产业关联的交通运输职业标准与评价规范并不健全完整,无法匹配交通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多项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技艺关联的人才标准较难为当下的人才评价与培养体系提供科学参照,反而限制了交通人才现代化的效率。这也是造成我国交通高层次人才国内培养国外用、国内教育国外创新的根本原因。

2.3 尚未形成政府主导、较高市场化的数智交通创新路径

目前国内重点支持交通信息化融合的策略已经初具规模,但在落地过程中体现为项目资金保障不足、技术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及市场化水平难以提升等问题。2023年最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已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数智交通缺乏必要的财政与管理监督支持,导致市场化水平较低,交通数智化难以合理配置多项资源,最终导致多个交通创新方案纸面化。

具体表现为各级政府与交通运输主管单位没有积极主动融入数智交通的创新路径中来,没有真实聚焦交通数智化在真实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更多的是将问题打回给创新性交通技术企业自己解决,而长期以企业为主导推进交通数智化,很难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同时并未有效引导交通数智化战略,过多考虑研发与基础设施迭代等成本,主观上限制了很多交通数智结合的创新项目停留在立项报批阶段,对数字孪生、5G交运结合等未形成政策支持。以自动驾驶为例,我国目前约有上千台自动驾驶改装车辆,依托地方政策,持测试用的临时号牌可开展区域性商业化运营探索。但自动驾驶改装车辆区域性商业化运营并不符合《道路运输条例》中要求车辆有营运证的规定,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改装车辆无法获得工信部的产品公告准入,无法申领正式号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在网约车政府管理方面,针对准入条件、运营管理和服务规则、如何提高乘客响应速度和现场灵活处置能力、明确相关方责任边界、保障全过程行车安全等方面,网约车管理制度中均未做出明确规定,留有较多政策管理空白。交通的数智创新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指引,支持合规开展商业化创新的运营探索,并加速出台更高市场化水平的引领方案,是当下发展数智交通创新,并以此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

3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统筹策略

3.1 以构建高质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调夯实交通运输

厘清交通现代化的内涵与本质。在交通运输的范围上要注重产业结构属性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传统交通运输的范围基本囊括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与管道等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它们关联的工程控制与规划管理。而在加入现代化理念后,交通运输的范围被梳理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各层面有序、和谐和良性发展的集合范畴,即新时期交通运输的范围定义兼具可量化、标准化、可评化等具体指标,同时又被明确为一个动态概念,即在中国式交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与不同的影响因子,它的范围通过产业体系的成熟呼应了社会制度的持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储备的不停丰富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交通运输的范围主要为第三产业范畴,而产业视角下的范围融合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对范围的定义通过关联行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入,在产业集群的带动下新增了交通运输综合服务属性、交通运输科技属性与交通运输的经济适用性等,并在理论与实践融合比较下螺旋式拓展交通运输的创新定义。

加速构建高质量符合国际水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目前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内核。近年来,我国在构建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绩。上海虹桥、北京大兴等一批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成投运,京津冀、长三角等交通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面对日新月异的交通运输技术变革与复杂的交通运输形势变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一核心。

在各省市协同推动交通强国战略过程中,并不缺少坚持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来深化中国式特色交通现代化的有益尝试,证明了拥有牢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恰恰是保障域内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为充分发挥交通先行作用,构建内捷外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沈阳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上的城市、绿色宜行典范城市”,有序指导城市交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引领城市发展。其一,通过提速中心城区道路网建设逐步完善了快速路网建设;其二,地铁网络与高铁、机场、公交站点良好衔接,初步形成“一横一纵双L”的网络化运营格局;其三,公交网路重新进入到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范畴内,成功为其他交通运输模块的迭代创造了时间与转型试错空间。目前,以联网、补网、强链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形成“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格局的根本保障,更多省市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才能更具效率的铺开,最终为建设建成交通运输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保证。

3.2 以人才现代化为抓手壮大交通运输

多级战略的现代化与交通科技的现代化,都需要人才的现代化来保证质量与效率,这是交通运输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总体人员规模既需与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增速相匹配,满足战略发展需要,也要充分考虑人均效益效率问题,不断提升人才效能。

以人才现代化为抓手,本质是牢牢抓住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战略机遇,紧密围绕“党管人才”原则与“巩固行业产业链”经营策略,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养战略人才力量,合理控制公、铁路建设等传统业务人才规模。综合而言,交通运输产业人才的现代化就是要加快培养一支能够引领数字化变革的人才梯队,既有擅长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高端技术人才,又有熟悉产业领域、具有关键业务场景分析与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提升数字化应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三方面的能力,为服务交通强国加速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另外,交通运输作为重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其涉及的主要经营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私营企业为辅,这也导致了相关人才的现代化首当其冲要面临的始终是国企人才队伍改革效率偏低、阻碍较大等难题,以及难题背后频繁暴露的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水平无法完全适应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需求、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无法深度满足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革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人才规划引领作用与国企战略发展的要求不相符等具体改革困局。近年来,中交集团发挥国有企业统筹调配人才资源的体制优势,针对国家“十四五”新时期战略提出了对应的人才资源战略规划,积极应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人力资源竞争,引领和推动了国有企业人才现代化改革;借由科技赋能下劳资报表、财务报表与生产运营报表的数据互联,“数据生态”逐步形成,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源决策的辅助作用;依托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专项盘点,加强人力资源负责人交流与培训。综上,交通运输人才现代化的根本始终是围绕国企改革的主基调,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制度,切实把公司的人才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组织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明确加强董事会建设、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薪酬分配市场化、灵活开展中长期激励等人才结构改革,探索创新交通人才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与科学管理策略。

3.3 以数字驱动引领交通运输发展

坚持数字驱动,是交通运输现代化抢占国际头部地位的关键。由图3可清晰看出,交通数字化对我国各细分交通产业链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增高、老旧小区改造难、产业结构变化快、依赖汽车出行的欲望强等因素,导致交通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对此的治理结构在过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增长治理,二是结构治理。传统的增长治理结构以增加交通运输的供给基数为核心,在城市发展建设的早期阶段曾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当下我国主要城市已走完了野蛮发展交通的阶段,比如北京、上海、杭州在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路难度都很大,且以扩建、完善体系为主,结构治理型不能再以增量为主,而是迫切需要转向技术引领效率、数字智能驱动的结构化转型新阶段。而交通运输数字化驱动发展的重点在于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十四五”是交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期,感知、传输、技术、应用是数字交通建设需要重点发力的领域。广覆盖、大联通是当前数字交通发展的鲜明特征,便捷、智能、协同、安全、高效则是当前的热点发展方向。通过数据赋能运输服务、政务服务、出行服务,则是开展数字交通业务时可挖掘的重点领域。

图3 2015-2022年交通数字化对各细分交通产业链影响度统计数据来源:交通运输信息安全中心。

数字驱动交通的核心在于智能交通管理,国内目前在数字交通层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壁垒与系统管理经验,基本印证了数字驱动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以苏州为代表的数字驱动交通现代化案例以地市级实践阶段性的推动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其利用5G/6G、互联网、物联网、空天信息技术、时空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基于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方案,在数字驱动交通运输发展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水准。在数字智能化交通管理中,苏州建立了“互联网+”信号优化机制;在“数字+网格化”方面,创新发展基层网格化治理、包责化创建的模式;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上线省级、市级交通运输数字指挥中心(TOCC)。目前国内围绕《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脑、五网、两体系”战略,“数字+交通运输”的技术运用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快速推动了国内交通数字化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研发的全路段感知系统、百度研发的“车路云图”智能协同闭环技术等正广泛用于中国与东南亚、中国与非洲的沿线交通运输技术输出,对相关技术的积累与沉淀加上抢先积累的市场规模优势,保证了中国有望掀起新一轮数字化交通运输改革浪潮,数字驱动策略也正成为中国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标志之一。

3.4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走出去”的能力

无论是践行中国式交通现代化还是兑现交通国企的改革承诺,让交通运输走出国门共建“一带一路”始终是行业内外的重点战略。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走出去”的能力,就是要依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推动关联业务国际化向产业国际化升维,带动中国交通建设标准、中国交通运输技术跻身国际竞争行列,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打造“中国港、中国路、中国桥、中国岛、中国交通运输装备”的国家名片,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交运力量。目前,我国正执行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有数量有规模,但对应的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未能与之匹配,暴露了工程项目后端服务持续性较差、项目处理政治经济冲突的统一性不足等问题。

要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走出去”过程中服务的质量与水准,首先必须形成国内国际通用的交通工程项目服务标准与规范。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在注重“硬联通”引领国际互联互通交通现代化布局的同时,也应同时留意“软联通”即服务端在聚焦规范、求同存异方面的行业变革水准。其一,要制定推广规则标准,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逻辑转变。结合国内交通运输已有体系架构,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有序开展中国交通行业标准编译工作,加速推动英文、法文、俄文等多个外文版本的中国国际交通建设的标准体系。通过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等名片式“一带一路”交通工程,推广中国与国际标准相统一、中国技术与中国交运装备本地化应用等,拉动中国式交通现代化全产业链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其二,以创新推广合作模式实现从零和博弈到共建共赢的逻辑转变。一方面需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同时也要用更睿智的国际视野应对各国在政治层面对交运项目全流程的干涉。诸如中资入股德国汉堡港开发合作的一波三折、墨西哥千亿铁路合同毁约等历史基建事件,都例证了中国式交通国际化之路并不简单,需要更具政治智慧地探索交通基建的创新合作模式。以中国智慧在多个国家推广应用一带微笑、一路通达的“笑脸模式”,以交通基础设施先行与产能合作造血实现工程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不同层面的合作默契,根基始终是为促进与当地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人文交流,但在国家利益与价值观等方面可以探索更多元的服务策略,即深化多边合作,探索关系更紧密、协同更高效的多样化机制化平台级交运项目开发。其三,坚持倡导低碳绿色理念、坚持绿色标准、推广绿色减排技术,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基建布局的中国底色;同时奉行发展中国家互帮互助、求同存异的国际责任,总结中国过往交通运输的建设发展得失,形成中国基建故事并将中国交通现代化的经验分享给中国-东南亚、中国-北非等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建中去,以“让世界更畅通、让生活更美好”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在“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布局进程中开花结果,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沿线国家与地区对中国式交通运输基础建设规划的认可度与认同感,通过强化相关交通运输产业各环国企私企从一而终的中国责任来推动中国式交通现代化与中国式全面现代化的战略兑现典范。

4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交通强国为基,并始终围绕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而开展。始终需要明确的宗旨是对内,现代化交通运输是经济建设与民生保障的重点;对外,中国式现代化交通运输的“走出去”是兑现中国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的关键。因此重点对策要锚定当下交通运输行业的重点项目建设,继续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分阶段有序的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人才现代化与数智结合方面要提供良好的资金和政策保障,通过现代化新阶段的宏观调控,借助政府投资核准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建设与关注;在交通全球化方面加大国际合作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力度,持续为扩大交通运输“走出去”打好基础。同时,呼应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经济手段解决交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问题,推进交通运输结构化调整和清洁低碳转型战略。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交通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繁忙的交通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小小交通劝导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