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数字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分析

2024-03-15来思渊浙江理工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4年1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文化

弯 悦 来思渊 浙江理工大学

0 前言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展现出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是展示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地域历史的重要途径。数字科技不仅让公共艺术作品获得更丰富的外在表现力,其本身具有的互动性更驱动着受众以更深入的方式理解在地空间的文化内核。数字公共艺术将城市发展、文化资源和公众体验这三者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传统,以生态、民俗、传统及习惯等文明形态体现着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历史发展阶段遗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有着多种内涵和表现形式。因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经济形态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1],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地域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其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第二,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特征。其涉及到时间和传统,是历史的变迁和沉淀而表现出来的文化总和。第三,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征。其从自然地理到风俗习惯、从礼仪制度再到深层核心的价值观念,展示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始末[2]。地域文化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为当代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能量与养料。

2 数字公共艺术的特征

公共艺术是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不仅融合了雕塑、装置和壁画等各种形式,而且是艺术与科技、生活及城市地域文化高度融合的存在。数字互动技术的融入,让公共艺术以全新的体验形式表达着场域的精神文化和人文内涵,成为理解城市文明,走进大众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3]。数字科技与公共空间的结合丰富了静态文化下的动态感知过程,表现出以下全新的特征。

2.1 强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体现在与艺术作品接触性的交互行为,还包括心理和情感的共鸣乃至与艺术创作思维的互动。受众在临场体验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参悟艺术理念,完成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精神交流。空间环境也不再是自说自话,而是以临场互动的方式传播地域文化和风貌。

2.2 高参与度

传统公共艺术中,受众多以单一、静态的孤立状态独立于作品之外。数字技术的融入除了给予公众感官上的冲击,其创作本身就带有较强的连接性,如VR虚拟技术要求观众带上特殊的设备以实现沉浸式体验,观众必须亲身参与才能获取作品完整的呈现。

2.3 多维感知

数字公共艺术的本质是多维感知的直观表现形式,数字技术的融入打通了公共艺术的任督二脉,以视听触等多感官通道刺激实现对观众感觉层面的垄断,通过动作、触摸或是声音的互动就能实现作品的灯光变化、形态变异,传递不同的视听感受,使艺术产生交融的感知体验[4]。

新科技带来新机遇,公共艺术拥有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后,更要思考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社会价值,在符合城市发展和公众需求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将城市空间、时代文明和公众体验链接起来。

3 国内外地域文化融入数字公共艺术设计实例

近年来,公共艺术获得繁荣发展。国际公共艺术协会极大地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尊重不同地域文化差距、表达不同地域文化理念的前提下,公共艺术实践得以进行。《夜游京都·二条城》是为纪念日本京都二条城列入世界遗产25 周年,将沉浸式数字影像作品融入文化遗产场馆内外。作品以“凤凰”为主题,“凤凰”携带着花所拥有的幻美和生命力,象征永远的繁荣。“凤凰”飞起时像花朵飘落在不断变迁的二条城,跨越400 多年的历史风霜,点缀着秋天美丽的京都。城内全域多个场景均设有光雕投影等数字艺术的展现形式,内容与世界遗产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京都秋季的美景与新媒体数字艺术的完美融合,见图1。

图1 《夜游京都·二条城》

在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中,《雾光山色》公共艺术作品是以千岛湖诗意山水为缘起,通过“光”和“水雾”构筑的千岛湖诗意数字“山水”画卷,展现了1 078座岛屿的延绵之景,遥望之处,满目青翠。其用“千岛碧水画中游”的数字艺术,展示了千岛湖地域文化中独有的诗意山水景观,见图2。

图2 《雾光山色》

普陀山观音圣坛作品《观音纳须弥》则是佛教文化、数字艺术和建筑艺术以全新形式相结合的数字公共艺术作品。作品以数字艺术方式阐释佛教的世界宇宙观,同时表现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慈悲之力。作品在整体上,用优美的数字艺术和音乐光效相结合,将观音圣坛须弥山与数字光影联动起来。作品在最大程度上让现场观众从视觉、听觉及情感等多角度、全方位感受观音文化,产生佛教的庄严感和神圣感,见图3。

图3 《观音纳须弥》

4 地域文化的应用优势

地域文化产生于历史文化规律的基础上,是经历过历史实践检验后保留下来的文化传统。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将文化内容和现代科技文明在公共艺术中统合起来,更能发挥地域文化的历史优势,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易于了解和乐于接受的情境下被公众所熟悉,也让数字公共艺术成为联系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纽带[5]。不同于精英艺术的去生活化,新时代公共艺术与生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地域文化的区域性保证了同一个生活环境内公众的审美情趣、价值信仰和生活需求等的一致性,因地制宜的艺术实践更有利于满足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丰富公众日常生活,并增进人们的交往,体现人文情怀。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基于地域文化的艺术创作可以促使设计者从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独具民族性的公共艺术设计,打破数字化公共艺术中设计趋同的困境[6]。将文化作为艺术的内核,能让公共艺术在高新技术的洪流中,不失其本心,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

5 地域文化在数字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5.1 创设人文共生的艺术空间

新时代的公共艺术空间,不再是形式主义伫立在特定的环境,而是存在于受众的互动和体验中。基于地域文化的数字公共艺术,更应以文化内容为主导,实现叙事贯穿与情感碰撞,让人们体验到离身感悟,以自然无碍的状态与整个感知环境建立起地缘性的链接。因此,公共艺术空间应从静态架构转变到更具动态性和响应性,注重提高参与者身体的鲜活体验和促进地域文化内涵的动态生成。

5.2 打造多维感知的文化互动

在数字公共艺术中,人们所感即所思,以身为尺,度量艺术内容与艺术空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发出对文化内容的抽象理解。数字艺术活化文化传统应以丰富感官刺激、延伸感知维度为目标,不断加强参与者的“参与意向”,从而打造多维感知的文化互动体验。体验的充盈依靠感官接受信息的丰富程度即观色、听声、嗅味和触形。通过设计过程中的多感联合,达到感官的交叉刺激,增强观者的认知动力。

5.3 引发身临其境的文化共鸣

地域文化形成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情境下,抛开情境下的文化理解,难免浮于表面。数字公共艺术可以打破真实世界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以互动性和开放性给予地域文化充分的转化空间。要让受众能真切感受文化语境,理解文化内核,产生情感共鸣,就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作品的情境构造中,既要数字“拟情”,发掘在地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应用于公共艺术中;又要数字“拟境”利用3D投影、虚拟现实及数字孪生等技术模拟真实的文化情境,或借助互动装置,可穿戴设备等技术设施将感知具象化,建立受众身体与文化场域的联系。同时,其还要注重视听形式,互动方式等对文化形态转化的合理性,实现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

6 结束语

数字公共艺术以其直观、动态的形象,互动、参与的形式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艺术化生活体验,地域文化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让数字公共艺术拥有了超脱本源之外的文化价值,在发扬在地文化魅力的同时,唤醒了公共艺术的人文情怀,为新时代公共艺术发展增添了活力[7]。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