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新生特色风貌区辨识评价与培育保护
2024-03-15周文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周文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薛卫东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汤 勇 巢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 凯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0 前言
目前,上海风貌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建设上。自新中国成立后,尤其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上海城市建成了很多具有集中功能的建筑区,如陆家嘴金融区、人民广场办公区等。这些具有一定规模建筑群和风貌区特征的地区,会成为城市新的风貌展示代表。如何在现有城市建成区进行新生特色风貌区的划定,科学地提出辨识评价和培育保护方法,是目前及以后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1 概念辨析与研究述评
1.1 概念辨析
通过对城市风貌的认知及根据城市现状建设发展情况,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成片的风貌区,称为城市新生特色风貌区。“辨识”一词通过百度百科查阅,出自《觚不觚录》,解释为辨认识别[1]。“评价”通常指对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有衡量、评定其价值的含义[2]。“培育保护”是指保持现有并按照一定需求和发展,进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维持事或物的品质。
1.2 研究述评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风貌区上,城市新生特色风貌区较少有人关注。2006 年熊鲁霞从自然地理、建筑历史、民俗文化和传统道德教化等方面来研究上海郊区特色风貌[3]。2006年,朱锡金结合上海郊区风貌资源优势和风貌形态变异走势的特点,研究上海郊区特色风貌的规划定位、总体构造和重点等[4]。
2 城市新生特色风貌区辨识评价
2.1 原则及方法
城市新生特色风貌区辨识评价,是对由同质要素形成的环境氛围进行分析和范围划定,从而确定风貌和延展范围。因此,其辨识评价原则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识别性、可判断性和具体性。
2.2 基本原理
苏珊·朗格从人类文明形成过程的角度,认为“符号形式”是由美学,后又经由感官甚至肉体领域至抽象的逻辑领域转换而来的[5],形式特征首先通过视觉获得。1970年,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反映了人对于所处环境的共鸣[6]。审美主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游历会使头脑中建立起城市建筑特色的意象,并经过比较,使具有较低的城市特色建筑被更替淘汰出来[7]。
2.3 方法
2.3.1 图底关系法
Colin Rowe 在《拼贴城市》中认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中利用图底关系理论,可以使研究对象更加简单化,对研究对象的把握更加准确与清晰[8]。在风貌区辨识评价中,尤其是平面图形中,通常根据图底关系原理进行对比。
2.3.2 分类法
分类意识和行为是人类理智活动的根本特性,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凭此分类方法,人类得以正确认识世界,并对经历和印象分门别类[9]。具有一定氛围的建筑及其环境,通常是由多种同质要素组成,因此在评价时采用多因子评价,抓住风貌具体物质要素进行分类辨识评价。
2.3.3 定性与定量结合
人们对城市风貌的认知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感性的视觉判断,如主体色、搭配色和体量感等;另一方面是城市风貌特征往往有一定数量或数值支撑,如色彩的搭配比例,建筑体量组合的尺度等,因此,这也为风貌研究提供了方法途径。
2.4 内容
根据上述原理,在风貌区辨识评价时分别对应感知度、相似度和特征度,依据一致性、统一性等原理划定新生特色风貌区范围。
2.4.1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辨识评价反映在具体物质上表现为建筑形式特征,可分为体块组合、建筑物外构件形式和建筑物结构形式等。建筑风格辨识评价主要表现为建筑群体的整体同一性、时间性和人文同质性。整体同一性是指具有相同特征要素的建筑所组成的区域,时间性指建造年代相同,从而在整体风格上反映出人文同质性。
2.4.2 建筑色彩
根据色彩在整个片区建筑中的分布,可分为立面主体色、配色和屋顶色这3个部分。立面主体色和屋顶色决定风貌区整体气氛,是建筑体中面积占主要份额的颜色,对建筑整体色彩感起决定性作用。搭配色面积一般小于主体色,与主体色形成搭配关系,包括建造构件、窗户玻璃等的色彩。此外,色彩的感受与色彩亮度也有关。通过色彩在建筑表面所占面积及其比例,可获取色彩的量化数据,从而为信息辨识提供依据。
2.4.3 建筑材料
材料主要有钢结构材料、石材、面砖、涂料和玻璃幕墙等。石材给人厚重、稳重及严肃感;涂料给人轻质、洁净及活泼感;钢材有高级质感;玻璃给人通透、轻质及纯净感,建筑所运用的材料反映其建筑特征和形象。
2.4.4 建筑体量
建筑体量是建筑风貌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们感知城市的又一重要途径。在《高级汉语大词典》中,体量是指“物品所占空间、建筑物的规模”。体量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外在表现,是建筑物表现于外的大小、尺寸,是长、宽、高这3个维度的综合体现[10]。
2.4.5 建筑高度
在平面图形中,可以利用高度识别软件辨识建筑高度,特色风貌区内建筑的高度要保持一致性和统一性,可以有高差但不宜过大。
2.4.6 建筑密度
建筑体量体现在平面上即为建筑平面形态和建筑的密度,表现为城市肌理,反映了图底关系,不同的建筑体量,其密度不同,建筑间组合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肌理,体现了不同的空间环境,展现出别样的风貌特征,特色风貌区内地块中的建筑密度需相近。
2.4.7 道路
道路辨识评价涉及道路宽度、道路断面、道路设施和道路植物等。要求风貌区内道路宽度一致或差别不大,道路断面要保持一致性,指示牌、路灯、道路、街道家具、垃圾箱等道路设施的风格形式需具有统一性,风貌区内各条道路的植物品种、造型形式需统一。
2.4.8 植物
风貌区内植物主要有道路植物、街区植物这2类。根据植物高度、花色、树型、叶型和胸径等评价分析其是否具有统一性、一致性。
2.4.9 广告店面招牌
通过广告店面招牌的位置、长度、形式、形状和材质等,分析其统一性、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进行辨识评价。
2.5 上海新生特色风貌区地图
根据上述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体量、范围道路、范围植物和店面招牌等风貌特征要素,对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新生特色风貌区进行辨识评价,划定范围图,共识别有21 处,形成上海新生特色风貌区地图,分别为陆家嘴新生特色风貌区和人民广场新生特色风貌区,见图1、图2。
图1 陆家嘴特色风貌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2 人民广场特色风貌区(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上海市新生特色风貌区的培育保护
3.1 原则
对新生特色风貌区辨识评价后,要对其特色风貌进行培育保护,必要时须升级、更新,以使特色风貌长久保持。因此,其内容和保护措施要因时、因地、因境制宜,有针对性。
3.2 方法
3.2.1 分类培育保护
明确培育保护的具体对象和要素,根据培育保护原则和风貌要素,采用分类培育保护,如对建筑风格、建筑色彩、道路、植物绿化、街道家具小品以及店面招牌等风貌要素进行保护培育。
3.2.2 分级培育保护
分级培育保护就是要依据培育保护对象的特点、现状、风貌特征及规划的可能性,划定培育保护范围及可能的延展范围,对风貌区内建筑及环境建设实施系统控制,形成培育保护体系。
3.2.3 制定风貌设计导则
确定风貌区定位和风貌主题,采用导则形式进行风貌控制引导。风貌最终落实在建筑及环境上,对于未来可能规划的建筑及环境,以及现有风貌区范围升级更新,都须按照风貌设计导则要求实施,包括风格、色彩、高度、道路和植物等,以保持整体风貌的衔接和延续。
3.2.4 方案比较调整
新生特色风貌区需要不断培育保护。在风貌区更新、改造和维护的实施过程中,要围绕风貌规划目标进行建设,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风貌方案选定阶段,需进行设计方案之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是由风貌的美学和创意性决定的。通过设计方案之间或设计方案与风貌基准面之间的比较,选定唯一实施方案。风貌基准面可提前设计,既保持了风貌的目标性,又体现出创意,且便于实施操作。
3.3 培育保护的实施措施
3.3.1 建立资源信息与监测系统
对风貌区内的资源信息建立管理和监测系统,对风貌特征要素建立数据库,对建筑与环境信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资源变化的动态信息。根据资源现状及其变化特征调整资源的保护政策与措施,达到对资源的可视化、周期性的动态监测效果[11]。
3.3.2 完善培育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反馈控制机制,对反馈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处理,从而达到控制目的。对风貌区内不符合规划要求,未经批准或与风貌区资源无关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都应该提出搬迁、拆除和改作他用的处理方案,从而建立完善的培育保护管理机制。
3.3.3 健全法律制度
建议从依法行政角度出发,明确城市新生特色风貌区的法定地位,出台风貌区培育保护编制规程,划定区域并实行空间要素管理,为风貌区资源保护提供坚实的后盾。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培育保护工作的执行者提供了行为规范准则,是具体执行过程中保证妥善解决问题的关键[12]。
3.3.4 提供经济条件
城市风貌区的实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建设上。项目建设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无论是风貌区新建项目还是风貌特色的维护,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3.3.5 多种途径宣传
实行特色风貌区建设方案告知制度,利用多种媒介宣传方式,向公众告知宣传风貌区设计建设方案的具体情况[13],争取市民的支持,有利于特色风貌区建设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道路(路灯、道路家具、道路材料、道路设施)、植物和店面招牌等要素,根据特征度、相似度、感知度、一致性、统一性和规划发展可能性等进行风貌区辨识评价,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新生特色风貌区范围及可能的延展范围。新生特色风貌区的培育保护需要明确培育保护的具体对象和要素,从而确定培育保护方法。通过建立风貌资源监测系统,完善培育保护管理机制,形成培育保护体系。通过建立法律制度,提供经济条件,采取多种途径宣传等措施实施培育保护。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保存城市发展过程成果,体现城市特色,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