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4-03-15雷楠南高宝东
雷楠南 高宝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产业融合发展概述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立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协同,系统地规划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案》系统地从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来确保推动产教融合落地[1]。产教深度融合是对教育模式的系统顶层设计,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方面的具体表现是校企深度合作。因此,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方式是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目标是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众所周知,只有校企深度合作发挥双主体育人作用,培养出具有职业认同感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素质与技能并优、富有创新与拼搏精神且勇于实践的职业技能人才,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目标。但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过程中,企业的主体育人作用总是难以有效实践[2]。而企业作为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方,一方面,它对职业岗位标准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对学生职业素质、技能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无法替代的,所以发挥企业“主体”育人作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3]。以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以“双主体”育人目标促进校企深度合作,重点是如何使企业从“想”参与转变为“能”参与,从而真正参与校企“双元”育人过程。
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实践及启示
在我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过程中,校企合作较为成功的案例很多,但是在探索实践政、行、企、校四方深度融合方面,江苏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模式值得借鉴。本文重点研究分析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经验[4]。
(一)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实践的外部环境
“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实践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学校、政府及行业四方的积极参与[5]。太仓因为德资企业众多而号称“德资之乡”,在推动“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外部企业环境。首先,德资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有严格的标准,对标选拔优秀技能人才的导向倒逼学校和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行业企业职业技能与素质标准实施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客观公正。其次,不同于国内企业参与育人的理念,德资企业具有强烈的参与学校育人的主观意识和意愿,所以具有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良好基础。再次,迫于当地大量企业的用人需求压力,倒逼政府积极主动服务并出台政策保障“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在太仓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太仓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合作企业成为育人主体。最后,校企共同发力,企业投入一定资金来承担人才培养成本,学校则按照“双元制”育人模式开展招生招工同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职业教育实践。此外,为了保证企业能长期参与人才培养,太仓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基于利益驱动打造政、行、企、校利益共同体,并建立良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保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享有决策、管理、评价的权利。
(二)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实践的经验及启示
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成功实践的核心是校企真正实现了深度合作。研究、分析其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是最为突出的是政府牵头,建设政、行、企、校合作平台——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联系学校和企业的纽带[6]。长期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企业具有强烈的“想”参与意愿,但是因为找不到发力点而无法实现“能”参与。通过建设独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有效突破了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不畅的壁垒,为企业从“想”参与到“能”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提供了有效途径。首先,跨企业培训中心由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投入资金进行合作建设、独立运营,保证了各方的平等参与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其次,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设备主要支撑学生职业技能从学校的基本技能到企业岗位技能训练的过渡,同时满足企业员工的常规培训,建立职业学校和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最后,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专门组建既懂教育又熟悉生产工艺技术,具备实操技能的专业培训师资队伍,有效化解了当前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弱实践和行业企业兼职师资队伍弱教学导致的沟通不畅。基于培训中心的实训设备和师资队伍,可有效将企业的生产技术资源转化为兼具教学与培训一体化功能的课程资源,实现校企共享、共用。
太仓“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途径如图1所示,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路径上以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实现政、行、企、校四方的深度参与,保障政、行、企、校从“想”参与到“能”参与的落地。企业的“能”参与表现在投入资金参与到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一体化。与此同时,因为政、行、企、校四方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方面的共性,促使各方在利益驱动下形成利益共同体。当地政府积极出台系列政策,确保企业参与职业学校育人过程中的主体权益,保证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在“能”参与的基础上实现“长”参与。
图1 “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
三、以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立足互利共赢,加强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建设
从当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育人方面都有强烈的意愿。基于这个前提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要把校企双方的“想”参与变为“能”参与,关键要找到校企双方合作的着力点。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为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时刻关注行业企业的前沿技术发展与生产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而行业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为适应生产技术发展需要,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实到一线岗位。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校企双方合作的目标。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要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要支撑技能训练就必须有完好的实训平台。众所周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实训设备投入成本较大,且很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保持一致。因此,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支撑学生职业技能养成的必然条件。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充分论证、合理配置硬件设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积极落实国家相关产教融合政策,使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关税费优惠政策,进而保障企业在积极参与“双主体”育人过程中能够开放企业人力、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只有在平台建设过程中使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参与,切实做到利益兼顾,才能确保行业、企业与学校各方资源的有效转化。
(二)坚持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特别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7]。为推动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从政府、学校、企业等方面考虑,提出了具体措施和保障制度。此前,为了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目前已经开展了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代学徒制模式是针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间不协调提出的基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融入传统学徒制方式的一种精益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来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常都要经历生产实践过程中师傅带徒弟模式的培养。不可否认的是,工匠精神、技艺技能培养和传承的最好途径就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在经历了职业学校系统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后,再通过企业生产一线的师傅带徒弟模式的技能强化、技艺传授,必然能快速成长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实践,既有生产一线经验丰富、技艺高深的师傅指导,又有企业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把关和考核,可倒逼学生快速成长成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仍然在于校企深度合作,且依赖上述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参与的平台建设。
(三)全方位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8]。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需要教师不仅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职业素养。当前,在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校企难以深度合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不能有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从而导致技术资源难以共享、校企技术交流不畅,合作很难持续[9]。因此,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就必须打造一支教学与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为此,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研发,培养一批能解决企业生产、研发难题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型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此外,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有效地将生产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系统地融入学生的培养过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生产实践经验,才能将企业的技术资源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推进校企共建、共享课程资源
坚持以政、行、企、校合作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现代学徒制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课程资源建设。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实现的,因此,课程资源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现阶段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在硬件设备的生产性强、教学培训功能差,根本问题是未能根据生产设备开发出有效的教学、培训课程资源。在职业院校学生实训过程中,因为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地以生产项目替代教学实训项目导致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效果较差。由此可见,校企深度合作的内涵建设即为课程资源建设,只有真正开发出校企“共享、共用”的培训与教学一体化的课程资源,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才能丰富。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必须立足产业发展,抽调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建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共同研究分析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力由低到高形成的过程,分层次构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从基本技能到专业技能再到岗位技能的能力提升。同时,按照课程模块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认同感,进而培养其职业习惯及职业精神,保证其成长为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只有建设、完善每一门课程资源和标准,通过教师团队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教学运行管理与人才评价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教学运行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关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因此必须探索建立匹配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运行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典型的工学交替过程的不断循环,而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以职业学校为主推动人才培养的实施,缺乏企业参与,因此难以适应“双元制”育人模式。由此可见,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适应工学交替、双轨并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迫在眉睫。与此同时,还必须建立匹配“双元制”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以便能合理地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定量评价。长期以来,因为企业育人“主体”作用的薄弱或缺失,所以要把重点放在企业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监管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实践,督促和约束企业师傅传授技艺,实现学徒制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中,只要是以“双元制”育人为目标促进校企合作,进而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必然会实现产教的深度融合。结合前述研究,从职业学校视角进行实践、反思,在推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实践。一是立足校企互利共赢,研究、挖掘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以政、行、企、校合作平台建设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建设。二是坚持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证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三是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校企双向流动的“双师”队伍,保证校企双方在生产技术资源方面的融合和共享。四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支撑、以“双师”队伍为保障,开发校企共享共用的教学与培训一体化的课程资源。五是建立健全适应校企“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及职业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上述具体路径的实践,必然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