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资源与硬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实践逻辑与进阶之路

2024-03-15张金歌徐延宇张立志

机械职业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院校政府人才

张金歌 徐延宇 张立志

(南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家相关文件政策表明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势必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升至战略高度。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引进工作,实行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打造优秀人才集聚区,形成人才发展优势,激发各地创新活力,为高质量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新优势。当今,伴随国际环境的改变,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要求不断提升,国家发布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明确表示人才引进对高校、社会、国家均有促进作用[1],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问题也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社会与高校对具有强能力、高学识的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急剧攀升。通过人才引进获得人力资本优势,而人力资本是地方高校参与竞争最核心、最具竞争优势、最具有价值的核心资本[2]。

近期,邵阳学院斥巨资引进一批留学菲律宾的博士一事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引进的23位教育学专业博士共花费1 900万元,其中博士引进费、过渡性租房补贴、科研启动费等每人合计84.4万元。高额补贴间接说明很多地方高校为了自身发展,高额引进各类人才,但高额的人才引进费用引发众人深思:地方高校高价引进人才的宗旨与目的是什么?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价值标准与人才适配性是否符合本校的发展?人才引进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社会各界探索与研究。

当前国内对人才引进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才引进的现状、评价与海外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上。李越等[3]通过对重庆市13所高校海外人才引进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分析,发现人才引进出现短视化与功利化、人才服务的市场导向不足等问题。车玮[4]认为,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高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引进政策同质化严重,高保障政策导致人才心理失衡,应强化人才引进的激励因素与打造政策的软环境等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机制。施俊[5]研究发现,在人才引进评价方面,要加强人才引进评价的条理性与系统性,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评价体系。通过简单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对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研究较少,如邵阳学院的人才引进现象,更加引发学者的思考以及对问题深层次原因的探讨。

人才引进,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保证选拔质量不仅是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科研创新水平、提升教师服务能力与加强高校综合办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且是地方高校与国家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方式[6]。地方高校受所在区域位置、办学条件、历史积淀等条件的限制,在高等教育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拥有的竞争和发展资源相对薄弱。然而要在新阶段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人才则是进入各种项目工程序列的门槛条件。人才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资源获取过程中,不能回避资源依赖的实际问题,要充分了解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对各种组织资源的依赖关系,研究地方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确保其发展的稳定性和活力。因此,地方高校如何回应政府的资源支持,有效应对与市场环境的双向互动,合理看待与其他高校的人才竞争等现实情况,不断获取维持学校发展的稳定资源,是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弱资源与硬要求下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地方高校基于发展需求急需通过人才引进改善所处环境,在研究问题前需对相关概念作简单介绍说明,需对研究对象即地方高校的层次地位、弱资源与硬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与说明。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对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各组织关系理论遵循给予说明。

(一)概念界定

1.“弱资源”与“硬要求”。“弱资源”即地方高校相较于“985”“211”等一流院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较为匮乏,弱资源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基于其在院校声誉、社会地位、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经费拨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而作出的价值判断。“硬要求”是指国家与社会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了一定要求,地方高校要以此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国家实施“双一流”政策,形成资源分配的差序格局,省级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在区域范围内实施省级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地方高校办学实力,但不管是提出院校更名还是硕博点的申请,都有一定的硬性要求。如国家对本科院校进行博士点申请具有严格要求,对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具有明确的规定。地方高校“弱资源”的不利处境与国家“硬要求”形成鲜明对比,地方高校急需采取相关措施改变其不利地位。

2.地方高校与人才引进。地方高校是指除了“双一流”院校的地方省市属院校。相比较而言,地方高校拥有的资源较少,存在社会声誉低、师资力量弱、经费短缺等问题。但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学科评估与院校升级的内在需求,地方高校不得不依赖外部力量获取教育资源,经费资源与人力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7]。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受到政府制约,政府根据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提供相对应的资源供给。人才引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人才引进引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各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具有高度自主权,为提升院校知名度与声誉,打造人才集聚区,提高院校竞争力,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抢夺人才,导致产生人才引进的恶性竞争与理念执行有偏差等问题。

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引进达到院校升格与获取资源的目的,但在外在目的的冲击下,人才引进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逐渐显现。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引进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合理合法地选拔高层次人才。弱资源与硬要求实质上反映了政府与地方高校间的资源获取关系,人才引进只不过是地方高校向政府索求教育资源的手段之一,政府通过人才资源把控地方高校的发展。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其他高校的竞争,地方高校极力通过人才引进提升院校地位。在“弱资源”背景下,地方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硬要求”的驱使下,地方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改善院校环境等措施提升院校专业地位。地方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本校发展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获取教育资源,极力提升自身专业地位与办学水平。

(二)理论基础

资源依赖理论属于重要的组织理论,于20世纪40年代由佛尔和萨兰奇科提出,主要研究组织内部关系。60年代以后,在世界环境变化与生产专业化的驱使下,组织关系的相关研究也由内部关系向外部关系研究方向转变,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成为重点研究课题。资源依赖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指出组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要参与者不能够完全地控制实现某一行动和从行动中获得渴望的成果的所有必要条件,就存在着相互依赖”。根据菲佛和萨兰基克的观点,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包括竞争性相互依赖和共生性相互依赖[8]。资源依赖理论核心是组织通过努力降低对外界的资源依赖,能够获取较为稳定的关键资源,具有4个重要假设:① 组织首先要生存;② 组织不能自我满足所需要的资源;③ 组织在不能自我满足的基础上需要与外界环境产生互动以获取各项资源;④ 由于面对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组织必须与外界环境保持长期互动,通过互动提升组织在各方面长期发展的能力。

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并不总是平等的,不平等的资源依赖关系导致组织间权利的失衡[9]。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的资源依赖关系剖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中与政府、其他高校、市场的组织依赖关系(图1),由于资源依赖程度的不同,地方高校人才引进中政府与地方高校属于一种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与其他高校的关系属于竞争性依赖关系;在与市场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共生性依赖关系。

图1 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多重依赖关系分析

二、资源依赖理论下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发展掣肘

由于政府与地方高校间存在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引进削弱不对等关系的意愿更加强烈,人才引进是地方高校获取各种资源的具体手段。人才引进的进程中,盲目性地引进人才进而提高院校的综合实力也受到学者诟病,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价值选择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地方高校获取资源过程中与政府、其他高校、市场的组织依赖关系进行分析,深层了解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具体问题。

(一)地方高校与政府的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招致引才目的功利化

由于依赖总是支持着一个组织超越另一个组织,当两个组织之间的交换不平等、互相依赖程度不同时,就出现了不对称性的依赖关系。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地方高校作为独立组织,必须与外部环境各要素产生互动,借助外部组织提供的各项资源保障其生存与发展。资源是权利的基础,由于政府与地方高校存在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导致地方高校盲目竞争人才以此向政府索求教育资源,进而引发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中的激进做法,产生了不合理的人才引进规划。

首先,人才成为地方高校与政府议价的砝码。高校引进博士的初衷并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大的推动力是硕博点建设的硬性要求。将人才作为与政府议价的砝码,向政府索求教育资源,如可以在博士占比达到要求后提出学校更名、升格等要求。其次,人才选拔与地方高校发展契合度不高。大量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单纯为了招博士而招,并未对其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进行考查。而且,面对院校更名与学科评估的迫切性,在选拔人才上单纯把毕业院校和已发表论文数量等作为是否引进的标准,这容易导致人才引进重数量而非质量,如此忽略质量的做法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甚至当研究领域涉及国家机密时使国家安全受到威胁[10]。最后,盲目引进人才,选拔标准不明确。过分注重学历,忽略院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院校发展,不能与需求形成高度契合,导致学校教育的原生态受到挑战。地方高校引才初衷是维持生存,要想从政府获取资源,必须提高院校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声誉,但过于功利化的院校地位与资源配置的竞争招致引才目的功利化,导致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发展环境优势不足、多样化服务不到位、科研创新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11]。地方高校希望通过人才引进提高院校地位,获得更好的社会声誉,进而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地方高校初衷是通过人才引进达到院校地位的提升与资源的获取,导致地方高校盲目引进人才,未对人才引进的标准与水平进行严格考核。

(二)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的竞争性依赖关系,诱使引才方式无序竞价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命题强调,对外部资源的获取能力是一个组织生存与否的决定因素,地方高校面对政府分配资源的不确定性,将尝试采取各种策略重组其依赖关系以打破获取资源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但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与其他高校形成竞争性依赖关系,这场博弈更多地是为了“往上走”。一方面,地方高校重金引进人才导致无序竞价。由于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具有高度自主权,过大的自主权导致地方高校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如各地方高校采取“高薪挖人”,使高校人才流动陷入片面集聚的失序状态。各地方高校为提升自身地位与促进院校发展,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带头人,但步伐过快引发秩序失衡[12]。地方高校将人才作为院校升格的关键,把实现“向上流动”置于重要位置,通过人才的争夺实现“借助人才迈入一流地方高校门槛”,凌驾于其他资本之上。人才作为调节地方高校与地方高校位置关系的资源,由此成为地方高校引才场域的关键群体[13]。另一方面,人才的逆向流动加剧无序竞争。引才秩序与人才流动的失衡导致引才方式无序竞价。西部地区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受东部地区各项人才引进福利驱使,部分学者逐渐流向东部地区,加剧东西部地方高校的不平衡发展。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受到西部地方高校优厚待遇的刺激纷纷涌向西部地方高校[14],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西部地方高校人才不足的状况,但也侧面加剧了重金福利的负面影响。

(三)地方高校与市场环境的共生性依赖关系,导致人才择校认同异化

组织依赖的资源受组织所处环境的影响,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不是适应环境的行动者,而是环境的影响者。地方高校需要与市场环境中的资源进行交换,以此维持生存,但是地方高校与市场环境进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影响高质量人才的引进。

首先,地方高校在地理位置、资源平台、经费获取上处于不利地位,招揽人才尤为不易,进而导致地方高校出现重金挖人引起的人才引进秩序失衡与东西部人才逆向流动现象[15]。地方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存量等外部资源与院校的办学声誉、科研水平影响优秀人才的择业选择。其次,人才择业受到学术生态环境的影响。高校是传播高深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但由于人才引进的无序竞价导致学术生态异化。唯“利”是图而非以教学为重,致力于追求利益而不能坚守初心,不仅造成环境的恶化,还导致无数高层次人才在不良的学术环境中迷失自我。最后,人才择业受到经济资本的冲击。人才“商品化”现象显露[16],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将人才引进费用“明码标价”,这样的引才策略将影响人才就业的判断与选择。各地方高校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在科研基金、安家费、科研平台等方面给予优厚的条件。如东部地区一些地方高校引进院士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待遇高于平均水平[17]。优厚的待遇可能会影响人才的就业态度与心理倾向,学术生态环境恶化对高层次人才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急需采取相关措施对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加以整治,对经济资本冲击的影响加以遏制。

三、资源依赖理论下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多重关系分析

(一)地方高校与政府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

地方高校与政府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主要存在索求性依赖与选择性依赖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高校对政府资源的索求性依赖。高校经费、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等成为地方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地方高校的角色与功能不断优化发展,对外部资源的需求也空前高涨。地方高校与政府作为组织系统,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完成了资源相互供给与依赖的完整循环,但地方高校弱资源与国家社会硬要求存在较大矛盾,地方高校急需通过人才引进提升综合实力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地方高校发展急需政府政策支持,政府相关政策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空间。政府通过各项手段与政策左右地方高校发展的方向,通过政策工具对地方高校发展予以协调。另一方面,政府对地方高校资源的选择性依赖。政府根据自身需要向地方高校寻求发展资源,地方高校作为政府选择中的一类组织并不能让政府产生依赖性。一是科研院所与各类“双一流”院校是政府寻求资源的首选。科研院所研究能力较强,汇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能够高度满足政府发展需求;“双一流”院校各项实力较强,为政府提供高质量人才。由此可知,地方高校并不是政府获取资源的最佳途径。二是政府在同质性地方高校之间的选择性依赖。同质性地方高校的存在扩大了政府的选择性,进而增加地方高校的竞争性。正是由于地方高校的竞争性导致人才引进的激进性,政府的资源配置是各地方高校努力的风向标,政府与各地方高校长期不对等、不平衡的依赖关系导致人才引进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二)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竞争性依赖关系

环境中的独立组织是相互依赖的,地方高校与其他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竞争性依赖关系。竞争性依赖是相同性质的组织在竞争中形成的依赖关系,在各种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各高校间的竞争属于零和博弈,具有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其一,二者属于互相成就的关系。地方高校将人才引进作为改变前途命运的首要选择。外部环境的刺激、同类院校的替代性成为地方高校引进人才的助推者,推动构建“引才等于成功”的话语习惯。地方高校的生存离不开互帮互助,在大学发展的场域中寻求发展空间。各地方高校应齐心协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通过互帮互助原则打造发展空间,通过服务能力的提升、办学效率的优化、优质人才资源的获取赢得发展余地。同一区域的地方高校共同发展致力于区域进步,在竞争中相互合作,有利于学校间的共同进步。其二,各地方高校在资源获取中形成竞争性关系。当资源一定时,为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各地方高校会竭尽所能提高本校的竞争力。社会所萦绕的话语环境不断提示地方高校引才驱动意向,处于发展劣势的地方高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争一流,实现向上发展的阶级迈进,需要通过人才引进提升院校实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各地方高校间的竞争关系有利于高校的进步与发展,但也要避免恶意竞争。

(三)地方高校与市场共生性资源依赖关系

地方高校与市场相互影响、互相成就,形成共生性资源依赖关系。此处的共生性依赖是指市场会为地方高校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中充分考量社会市场的需求。市场为地方高校提供方向指引。市场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反映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培养符合当今市场所需要的紧缺人才,市场环境驱使地方高校致力于降低对特定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强自身的议价能力。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与国家的需求,地方高校以此调整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使院校发展符合未来发展需求、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回应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需要,行业调整与产品的快速升级,地方高校必须回应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引进高质量技术与研究人才为高校未来发展进步服务。在地方高校办学过程中,树立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与视野,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回应市场需求。地方高校应面向市场办学,优化课程设置,稳定学生就业,吸引优质生源,调整办学定位,增强竞争实力。回应市场需求是地方高校的现实选择,但地方高校要提升自身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市场的依赖,不能一味让市场操控自身发展方向,而应通过人才引进引导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四、三方联动:资源依赖理论下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进阶之路

由于地方高校实力不足,原有场域被新生领域所取代,自身无法在短期内得到长足发展,基于地方高校弱资源与国家社会对学校硬要求的矛盾,剖析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困境。在资源依赖理论背景下,构建政府、高校与市场三方联动系统。一是加强政府统筹,革新引才理念,创新高校评价评估机制。二是高校重视特色发展,形成优势资源。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优化引才环境。基于上述条件提出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强化路径,致力于探求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案,促使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引进的规范化发展。

(一)政府统筹:革新引才理念,创新评价机制

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中与政府形成非对称依赖关系,政府作为统筹组织,应发挥自身作用引导地方高校正向发展。首先,政府应发挥统筹作用,革新引才理念。以政策或文件的形式对地方高校引才进行规范,引导地方高校端正引才动机,明确引才需求,提出引才硬性要求,将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置于首位。其次,政府应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地方高校评价机制,实现各高校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政府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将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减少各高校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最大限度地促进地方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地方高校管理与评价机制,在评选和建设省级一流学科中更加注重院校的增值性评价,重视学校发展的增量而不仅仅看存量,在人才引进中突出与学校定位的适切性。转变高校管理模式,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地方高校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最后,政府应设置引才标准,在人才聘任、人才选拔、科研补贴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防止各高校为吸引人才重金挖人或者盲目选拔人才。可借鉴德国地方高校的人才聘任与引进制度,建成渠道宽泛多样、信息公开透明,同时具备开放包容与缜密公正双重特质的引进制度,为国际人才的平等竞争提供先决条件[18]。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应适当降低对引进人才学历、职称等身份条件的限制,聚焦引进人才的潜在价值与综合素质评估,评价标准应更多考量人才为国家与社会提供的科研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19]。

(二)高校自省:重视特色发展,形成优势资源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是由不同的资源构成的,组织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建设的双向职能,要强化内部结构,达到优化环境与加强服务的双向耦合功能。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加强构建合理公平的内部引才环境,保持办学定力,深耕特色和内涵发展。综合考查高层次人才的学历、科研、教学等能力,如果盲目挑选高学历人才,既抢占教育名额,又不能达到人才培养与教学的目的。要主动加强院校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本校综合实力,不以院校更名或向上流动为引才出发点,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初衷,优化学术生态环境。地方高校应结合院校发展实际,结合优势学科、重点学科与薄弱学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人才,革新引进人才理念,不能局限于为获取资源或者盲目达到博士占比而引进人才。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优化内部环境,从而提升地方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作为地方建设的支持者与建造者,应强化院校的内部服务职能,通过引才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于当下短期利益,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发挥当地办学特色优势,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指导与实践,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进而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实现质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回归地方高校办学本心。

(三)市场监督:完善引才环境,规范引才,灵活育才

市场需求为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提供经验借鉴,地方高校可充分考察市场需求与社会现状,发挥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其一,市场应加大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依托现有人才队伍力量,发挥“以才引才”机制,打造一支掌握院校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对人才市场发展的相关动态充分了解的专业引援团队,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将引才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化。其二,规范引才工作,树立正确择业观。改变过去“重头衔、轻质量”的人才引进机制,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多维度综合考核,如人才的实际学术能力、学术水平、学术产出成果、学术影响力以及对学科建设的贡献率等,高效并有质量地引进人才。重视各方面综合实力,将师德纳入考查细则中,帮助优秀人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最后,高度重视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后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培养与考查,使其各项能力在短期内得以提升,快速适应本职工作。同时稳固已有教师团队,避免高度重视新人才忽视原有教师成员,防止发生“招来女婿气走儿”的情况。树立全局观,打造梯队人才结构,为院校发展培养一批高精尖并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在对人才的考核评价中,需要改变唯学历、唯职称的狭隘理念,遵循正确的人才观,对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人才评判标准,避免“一刀切”的情况。

猜你喜欢

院校政府人才
人才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