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研究
——基于与传统讲授模式的比较

2024-03-15李炳南

林区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求助者灵活性心理健康

李炳南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由此,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这有力地增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的背后,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尤其体现在课程模式上,比如教材知识体系僵化、课程评价方式单一、课程实施以教定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等[1]。

叙事疗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疗法提出了诸多颠覆性、革命性的思想和观点。首先,在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看法上,叙事疗法秉持“对事不对人”的基本态度,主张把“问题”和“人”区别开来,“问题”只是求助者的“一种”叙事而已,并非求助者的全部,他们完全可以生成迥然不同于以往的“另一种”叙事,另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命体验。其次,在治疗师与求助者关系的理解上,叙事疗法反对治疗师一味扮演专家的角色居高临下地去关注求助者,而是主张以平等、接纳的态度积极倾听、共情感悟求助者的经历,给求助者更多信心和鼓励,努力激发他们自身的潜力和智慧去建构一个新的、更有力量的故事。最后,在治疗目标的设定上,叙事疗法更强调求助者的心理重建而非心理诊断,强调当事人生活意义的丰富并实现心理成长[2]。由此可以看出,叙事疗法的这些思想观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基于上述理解,我们提出了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模式,并付诸实践。该课程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教学内容上,以学生的自我叙事为主要载体,即让学生围绕课程某个主题,叙说困扰自己的亲历故事,并以此展开教学。在教学实施上,主要运用外化、解构、改写等技术,帮助学生合理看待心理问题、寻找发现例外故事、发展重构自我认同;在作业形式上,要求学生撰写具有成长意义的心理故事,以实现对人生哲理或生活真谛的体会领悟、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的理解释然、对过往成长经历中心理固着或创伤事件的改写重构。本研究以教育实验的方式比较“叙事取向”与“传统讲授”这两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以期为前者的推广运用提供实证支撑。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从我校2022级开设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新生中抽取4个班级。抽取条件为: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心理灵活性(CFI)、心理健康水平(SCL-90)结果大致相当。随机将其中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组,最终确定实验组人数67人,对照组人数63人。

(二)研究工具

1.认知灵活性问卷(CFI)中文版

该问卷是王阳等人在Dennis和Vander Wal编制的认知灵活性问卷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研究表明,CFI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于评估中国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灵活性[3]。问卷由20个项目组成,包含认知可选择性和认知可控性两个维度。项目按“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的序列进行1—5级评分,其中,第2、4、7、9、11和17题为反向计分题。总分越高,说明认知灵活性水平越高。

2.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是群体心理卫生综合评价中最常用的量表之一,因其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外广泛使用。本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与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一项因子反映出被试的某方面症状情况,并按1—5级评分,分值越大反映心理健康水平越低,1级代表无症状,2级代表轻度症状,3级代表中度症状,4级代表症状相当重,5级代表症状严重。

3.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表

参考我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自编“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表”,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3个维度,共15个项目,主要用来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该评价表采用1—5级评分,分值越大反映满意程度越高,5级代表非常满意,4级代表满意,3级代表一般,2级代表不满意,1级代表非常不满意。

(三)研究步骤

为两组学生同步开设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新生适应、健全认知、情绪管理、人际调适、爱的学习、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生命教育等专题。实验组的授课以班级为单位,课程以前文所述的叙事取向的形式展开;对照组也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教师相同,但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程结束后,采用CFI中文版、SCL-90和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表对两组学生开展测量,获得相应的数据并进行比较。

(四)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使用SPSS 22.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两组学生认知灵活性问卷的得分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在CFI全量表以及认知可选择性、认知可控性两个分量表上的得分都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达到极显著程度(P<0.01)。这表明,在“叙事取向”的课程模式下,学生的认知灵活性有了明显的增强。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认知灵活性均值比较

(二)两组学生SCL-90测验因子得分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SCL-90所有9个因子上,实验组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除恐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之外,其余7个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在躯体化、偏执两个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5),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因子上,差异达到极显著程度(P<0.01)。这表明,“叙事取向”的课程模式与“传统讲授”模式相比,学生的心理症状有明显改善。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SCL-90测验因子分比较

(三)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

表3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学生在教学内容满意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满意度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这表明,相较于“传统讲授”法,学生更倾向于“叙事取向”的课程模式,认为其教学方法更有吸引力,在教学效果上对自己更有帮助。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均值比较

三、讨论

(一)叙事取向的课程模式对学生认知灵活性的增强

认知灵活性是个体自由改变认知以应对不同刺激或环境变化的能力,它能使个体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假设,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促进心理成长。本研究中的认知灵活性主要包括可选择性和可控性两个方面。可选择性主要是指个体能意识到生活事件和行为的原因存在多种解释,且能运用多种方式应对困难;可控性则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困难情境是可控的[4]。研究结果表明,“叙事取向”课程模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认知灵活性水平,这可能与叙事心理学以及叙事疗法的基本理念和技术有关。叙事心理学将叙事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性与生成性,认为个体的心理变化发展可以通过当事人的故事表达和话语分析去把握,人格和自我也是在故事中建构形成的。而叙事疗法则进一步将叙事心理学的这些理念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已形成了问题外化—解构主流故事—重写替代故事的治疗模式。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引入上述理念和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其一,通过外化技术引导学生合理看待心理问题,让他们领悟到“人”和“问题”的不同,习得“对事不对人”的思维方法,从而在面对问题或困境时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视角。其二,通过解构技术让学生研习双重倾听、打开行李箱等技巧,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世界。如:既看到问题本身,更要挖掘问题背后蕴藏的力量;世界这个大“行李箱”多姿多彩,各有各的优点,又各有各的劣势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以前从未发现,但实际上却客观存在着的人生支线故事。其三,通过改写技术,助力学生将单薄的例外故事演绎、丰厚成新的主线故事,伴随着这个由薄到厚的过程,来访者会重新思考这些之前不被关注的例外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全新的自我概念,最终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总之,经过这些教学处理,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灵活性,使得他们能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多种可能选择、尝试多种解决方案,也能增强他们面对问题或困难时的控制水平和应对能力。

(二)叙事取向的课程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本研究显示,与传统的讲授模式相比,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这一效应可能是叙事取向课程模式的自身特性所带来的。首先,课程内容的真实性。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以学生讲述的亲历故事为主要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教师可以就学生某些真实的心理困扰开展叙事心理咨询或叙事团体辅导,这显然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课程实施的互动性。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的独白,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以互动式对话的形式展开,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经历、视角、体验、感受的交流分享,一方面可以为参与课堂的每一个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使他们在反思、领悟中实现自我学习、自我促进和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也能营造温馨、真诚、包容、接纳的课堂氛围,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减少心理问题发生的应激源。此外,从认知灵活性的中介作用来看,认知灵活性的增强也可以有效减少攻击行为、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单相情感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发生[3]。

(三)叙事取向的课程模式对学生满意度的提升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满意度更高,这与其他类似研究的结果相一致[5—6]。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当下的大学课堂教学存在“讲授者中心”和“学习者中心”两种基本取向。“讲授者中心”即以课堂讲授者为主导,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自上而下地单向传递,这导致“讲授者中心”的课堂充斥着大量的“专家知识”或“他者经验”,这些内容因为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相关较小,远离学生独特的个体环境、内在经验、目标价值等,自然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和“觉知”。由此,学生在这种教学中便逐渐沦为“被动的接受者”或“无言的旁观者”。“学习者中心”是以教师引导下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有效地使用和交流知识,以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场景中的事件和问题为核心,学生是主动的问题解决者和知识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促进者和成长的重要见证者[7]。显然,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秉持“学习者中心”的立场,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沟通互动中,既传播了心理健康知识、教授了心理调适技术,又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行为选择,从而避免了“讲授者中心”常常出现的认知与情感剥离、知识与行为脱节的现象,因而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结语

与传统讲授模式相比,叙事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模式能显著增强大学生的认知灵活性、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对该课程模式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较高,教学效果也更好,值得在高校推广中。

猜你喜欢

求助者灵活性心理健康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型储换热系统在热电联产电厂灵活性改造中的应用
基于SVD可操作度指标的机械臂灵活性分析
更纯粹的功能却带来更强的灵活性ESOTERIC第一极品N-03T
拒绝的正确方式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