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国际能源市场回眸
2024-03-15杨永明
杨永明
回顾2023年,全球能源市场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全球气候行动加速、“欧佩克+”持续深化减产,天然气供应虽相对平稳,但核电市场还需进一步完善。
COP28:全球气候行动加速,中国积极贡献瞩目
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会议(COP28)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在经历过史上最热的夏季后,全球面临的极端天气灾害以及气候变化风险更加凸显。COP28的召开正值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时刻,来自198个缔约方的谈判代表对《巴黎协定》进行了首次“全球盘点”,并最终针对“在最近十年加大气候行动力度”的决定达成共识。
12月13日,198个缔约方代表通过“全球盘点”达成的“阿联酋共识”提出将1.5摄氏度的升温目标控制在可实现的范围内。“阿联酋共识”呼吁各国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实现远离化石燃料的过渡,并强调在最关键的近十年加快行动,于2050年前实现与科学相符的净零排放,鼓励各缔约方提交全经济范围的国家自主贡献。
“阿聯酋共识”还提出到2030年实现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能力增加两倍、能源效率提高一倍的新目标。另外,要加快“逐步减少”煤炭发电的进程,加速研发碳捕集和碳封存等技术,以协助难以减排的产业实现目标,并大幅减少甲烷排放。
除了“全球盘点”之外,为期两周的会议过程中还达成了多项协议。例如,占全球石油产量超四成的50家能源公司共同签署《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承诺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净零排放的目标。以美国为首的20多个国家呼吁,到2050年将核能产能提高到原来的三倍。这些国家在声明中提出,为了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核电将发挥关键作用。这是联合国气候大会历史上,首次就发展核能发布的联合宣言。
资金和能力建设是气候行动的关键推动因素。相比以往大会,COP28在气候适应和融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这显示出各国的气候合作不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正在加速。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前,中美发表的联合声明对气候大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1月15日,中美双方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下称《阳光之乡声明》),支持主席国阿联酋成功举办COP28。《阳光之乡声明》还提及,在COP28期间会同主办国阿联酋邀请各国参加“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等内容。
阿联酋主流媒体在COP28上肯定了中国近年来在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称赞中国对于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贡献。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前提,中国在大力发展国内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石油市场:“欧佩克+”持续深化减产仍难以提振油价
2023年11月30日,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欧佩克+”的多个成员国同意额外自愿减产,总减产量达到每日220万桶,以支持石油市场的稳定与平衡。此外,“欧佩克+”还邀请南美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巴西加入该联盟。减产措施的期限为2024年1月到3月,2024年3月底之后将根据市场的情况逐步恢复。
2023年以来,“欧佩克+”频频扩大减产规模及延长减产时限。在2023年4月初的会议上,“欧佩克+”决定将原油减产政策延长至2024年年底。7月份起,沙特阿拉伯自愿每日减产100万桶以支撑油价。俄罗斯则在2023年4月决定,在2024年年底之前将原油日产量减少50万桶,8月份将2023年年底之前出口量调整至减少30万桶/日。9月初,沙特宣布将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执行的100万桶/日的自愿额外减产一次性延长3个月,直至2023年第四季度;俄罗斯也决定将9月执行的30万桶/日的石油出口减量延长至2023年年底。
自“欧佩克+”2020年5月减产970万桶/日的额度开始,已将减产持续至今。2023年第一轮“欧佩克+”产油国的减产幅度共计165.7万桶/日,时限均至2024年年底;而第二次计划以沙特和俄罗斯为主,从实际情况来看沙特100万桶/日的减产能够落实,俄罗斯的减产实际指的是削减出口量而非产量,因此第二轮“欧佩克+”实际的减产力度约为100万桶/日。在“欧佩克+”积极干预的情况下,原油供应紧张局面延续。欧佩克2023年12月13日称,由于伊拉克、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减产,欧佩克原油产量在11月下降5 7万桶/日至2784万桶/日。此外,欧佩克对2024年石油市场的基本面保持谨慎乐观,同时坚持其2024年石油需求增幅预估。
对于核心产油国来说,减产举措主要是驱动原油供需关系趋紧以带动油价上涨,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最近一次重申减产对于油市的推动作用已十分有限,在市场普遍预期2024年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导致原油需求不断回落的情况下,“欧佩克+”减产效应很快被原油需求下滑预期所抵消,油价并未就此得以提振。而美联储紧随其后释放的降息信号,却轻而易举地令油价触底反弹。
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3日,美联储结束了12月议息会议,并宣布再次暂停加息,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仍然维持在5.25%~5.50%的水平。本次会议发布的点阵图显示,2024年美联储将会降息75个基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虽然仍强调未来美联储将会在货币政策方面谨慎行事并不排除继续加息,但是也表示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已经放缓,降息已经开始进入美联储的视野。
近期来看,油价上涨取决于美联储下一次议息会议是否带来新的政策预期,当前油价或将保持一定时间的震荡运行。一方面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信心不足将继续给油价带来压力,另一方面,近期红海海域接连发生油轮等船只遭袭事件,中东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将抑制油价下行空间。
2023年12月中旬,多艘船只行至红海水域时,遭到也门胡塞武装袭击。分析称,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以“支持巴勒斯坦”为由对以色列频繁发动导弹和无人机攻击,并在红海连续袭击“关联以色列”的船只。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又通过曼德海峡连接亚丁湾,以此连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路之一。公开数据显示,全球12%的贸易运输都要经过红海区域。而随着冲突事态升级,国际航运企业陆续宣布暂停在红海航行。由于红海危机不断升级,航运“大动脉”苏伊士运河面临关闭风险,导致油轮不得不选择绕道运输,进而增加了运输成本。这一局势变化推动国际油价上涨至两周以来的最高点。截至2023年12月18日收盘,2024年1月WTI(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中间基原油)涨1.04报72.47美元/桶,涨幅1.46%;2024年2月布伦特原油涨1.40报77 95美元/桶,涨幅1.83%。该事件或将给原油市场带来巨大影响,若苏伊士运河运输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贸易商们将不得不选择其他的油品渠道,这将导致欧洲原油供应减少,有望推高以布伦特原油为重要标杆的油种价格,从而带动全球原油市场价格上涨。
天然气市场:供应相对稳定,欧亚天然气流向逆转
2023年11月以来,国际市场上美国等主要天然气生产国的天然气供应相对稳定。美国11月天然气总产量持续保持高位并不断小幅上升。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当周,美国天然气库存总量为37190亿立方英尺,较此前一周减少1170亿立方英尺,较2022年同期增加2540亿立方英尺,同比增幅7.3%,较五年均值高67%。
在主要消费地区,亚洲市场,中日韩各国库存维持较高水平,区内贸易商已于冬季来临之前提前布局采暖季现货资源,进入2023年12月以来,进口商对现货资源采买兴趣偏弱。日本方面,近期日本主要电力公司持有LNG库存水平虽有下降,但仍高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韩国方面,其接收站库存水平维持在85%~90%上下,高于2022年同期。
欧洲市场,2023年11月以来,欧洲天然气存储量创历史新高。在经历了12月初的一场寒潮之后,欧洲储气库库存依然保持在90%以上。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组织(GI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欧洲储气库库存水平为90.75%,欧盟接收站库容占有率为59.6%。预计截至2024年1月初,欧洲天然气库存仍可保持在历史高点附近。随着欧洲天然气市场日益全球化,储气库在保障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举足轻重,不仅进一步稳定了欧洲市场,还稳定了欧洲以外的国际市场,因此进入取暖季后的国际天然气市场并没有出现价格的大幅波动。叠加挪威管道气进口量上涨、LNG(液化天然气)进口量保持稳定、以色列Tamar气田开工复产等因素,目前欧洲天然气供应甚至已超过市场需求。
全球气温相对温和,导致亚欧供暖需求持续不振,进而对国际LNG市场价格形成压力。根据瑞斯塔德能源公司的分析,受欧亚庫存水平较高的影响,自2023年11月16日以来,2024年1月交付的亚洲现货LNG价格下跌了3.4%,截至2023年11月21日约为1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相比之下,2023年12月,欧洲的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荷兰天然气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天然气期货产品)价格降至14.0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原产于美国的LNG现货转向亚洲的套利空间打开,不仅有利于为亚洲冬供提供新的气源保障,也有利于降低亚洲各国冬供的经济成本。
2023年,全球天然气供应形势整体平稳,全球LNG资源供应有所增加。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天然气供需总体富余。受俄乌冲突影响,2022年俄罗斯减少了80%的对欧天然气供应,致使欧洲国家加大从其他地区的天然气进口、建立替代输送的基础设施、采取天然气替代方案,进而带动全球天然气进口国争相确保供应。投资前景也得以提振,特别是LNG出口项目。2023年全球计划新增LNG液化产能1250万吨/年,且集中在下半年投产,预计供暖季全球LNG需求增量约550万~600万吨,市场供需相对宽松。储气库库存高位缓解资源供应压力,欧洲国家几乎以满库存状态进入供暖季,美国库存率同比增加近30个百分点。在高库存、需求压减以及地缘政治溢价减弱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气价回落明显。
但是,俄罗斯削减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后,市场始终对供应短缺和价格飙升存忧,市场平衡仍然不稳定。不久前的巴以冲突给国际油气市场带来短期波动,JKM(普氏日韩天然气标杆指数)报价达到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水平。澳大利亚罢工事件带来LNG供应量不确定性,影响涉及全球约10%的LNG资源供应量、澳大利亚近50%的LNG出口资源,尽管矛盾已经缓解,但后期是否再次罢工仍存不确定性。进入采暖季,欧亚对现货LNG资源需求均会攀升,可能会引起现货价格季节性上涨,但受宏观经济总体不景气及暖冬预期影响,气价涨幅有限。由于乌克兰危机对能源市场的影响已充分显现,巴以冲突演变为中东与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可能性较低,且欧亚天然气库存均处于高位运行,从各方面因素综合来看,2023年冬季至2024年春季国际天然气市场形势总体将好于上一个采暖季,欧亚地区再次出现LNG现货极端高价的可能性不大。
核电市场:发展前景进一步改善
2023年11月29日,瑞典议会通过一项能源法案,旨在促进该国电力和能源安全,并为最初批准的10台核电机组之外新建更多机组铺平了道路。议会在发布的声明中称,同意瑞典政府有关“核电将继续在瑞典能源结构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结论,增加新建是为“满足预期的电力需求增长以及逐步废除化石燃料发电的需要”。新法案还将允许在现有核电厂址之外建设新的机组。政府预测,瑞典到2045年的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约3000亿千瓦时。就在数日前,政府刚刚发布核电发展路图,目标是2035年前建成2台大型核电机组,2045年前建成相当于10台大型机组的装机容量。瑞典能源结构中大约98%的电力来源于核电、风电和水电,其中约29.8%的电力由核电保障。目前瑞典国内正在运行的3座核电站共包括6个核反应堆。其余的核反应堆则处于关停或建设中断状态。除了瑞典政府和议会的态度外,近年来瑞典民众对于发展核电的态度也由此前的反对逐渐向更加务实的方向转变。瑞典民众发现,依靠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弥补退役核电留下的需求缺口的做法并不稳健,依靠核能可以为瑞典提供最大程度的能源独立性,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独立性愈发成为“一颗份量很重的砝码”。此次通过的能源法案意味着瑞典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核淘汰政策正式宣告终结,该国政府与民间正转向以更加务实的思路去考量发展核电对于瑞典未来的意义。
2023年,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调整核电政策,加快核电站建设布局,将之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7年来的首座新核电机组并网发电,日本最老核电机组重启,法国决定重启新的核能项目,波兰、瑞典、挪威也都推出了相应的核电发展计划。全球核电的复兴一方面跟能源安全和供应可靠性高度相关;另一方面,核电发展符合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趋势。与此同时,来自核电需求端的稳定增长给铀价提供了利好。铀矿供应端不确定性在2023年继续被放大。继2022年俄乌冲突和哈萨克斯坦骚乱冲击了哈、俄、乌对美欧的铀供应之后,2023年哈萨克斯坦的不稳定以及尼日尔的动乱继续冲击铀供应链,铀价获得供应端的持续支持。
国际能源署指出,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在满足全球电力需求增长方面占主导地位,满足90%以上的增量电力需求。2023—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近4%,远高于疫情前5年的2%。也就是说,到2025年,核能发电量每年将增加约1000亿千瓦时,约占目前美国核电发电量的八分之一。到2025年,全球核能发电增量的一半以上将主要来自四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中国在绝对增量方面领先,印度则是增速最快的国家。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能传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