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皋:欣赏万物,一任天真
2024-03-15
画家蔡皋在楼顶有一个持续了很多年的仪式。早上五点多钟,她面朝东边,伸出手臂,感觉沁凉的信息从手心进入,生命的力量从指尖无限延伸,平行着去拥抱同样在无限延伸的太阳的光线。她把这场仪式叫做“接太阳”,这成为她开启日子的独特仪式。
作为中国绘本界的拓荒者,蔡皋对仪式、形式极其看重,同时也在思考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好的东西放在好的形式里会获得一种庄严感”。秉持这样的理念,她将中国绘画传统与现代技巧结合,创造出不少“好东西”,英国剑桥艺术学院儿童绘本专业创始人马丁·索里兹伯瑞教授将她的作品列入“100部伟大的儿童图画书”。
蔡皋让为儿童而画的绘本,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关于什么是艺术,她说:“艺术是人吐出来的东西,是人切近本质的东西。如果你是浑浊的,你就画不出纯粹,因为你不懂得纯粹。”她画基于聊斋故事改编的绘本《荒园狐精》透着一股纯粹,小孩一对湛蓝的眼睛炯炯有神,立在如墨的天地间,为了救受害而陷入疯狂的母亲,他要挥刀斩狐精。后来,绘本《荒园狐精》获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蔡皋成为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绘本画家。
蔡皋一直都在追寻童年,用记录做针脚,把童年与现在连接起来。1946年,蔡皋出生于长沙,生机蓬勃的老街市井,温暖融洽的大家庭,为蔡皋的生命抹上了明亮的底色。蔡皋的外婆没有念过书,却最懂得四时八节的民俗物事,也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每当她拿起针线,那些故事就随着针线扯了出来。她坐下剥蚕豆,嘴里就唱起儿歌:“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当年外婆的歌谣,在哼哼唱唱中,就把传统文化、生存智慧教给了小孩,这些养分滋养了蔡皋的绘本作品。
常说诗画同源,有画,怎么可以没诗?而蔡皋恰恰又喜欢诗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当她畫《桃花源的故事》时,这些句子排着队就来了。
蔡皋也曾遇到自己生命中的“桃花源”。20世纪60年代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的蔡皋,被分配到株洲偏远的寺村当小学语文老师。乡下辛苦,一行秧插不到头,但学生爱她,学生从山里来,会给她带一枝杜鹃花,悄悄插到她的房间, 让生活变得充满诗意。蔡皋也毫不掩饰对孩子的崇爱,她把孩子当老师,叫他们“我的小先生”。在图画书《小先生》里,她极用心地写下身边孩子的日常语言,画下他们的举止形貌。
青年时期,选择绘画之前,蔡皋本来立志于写作。她很爱看书,爱文学,喜爱法国作家和俄罗斯作家, 也喜欢五四时期的作家和以方言入文的湘籍作家。童年读到的书,会在冥冥之中塑造着孩子的模样,就像惠特曼诗中的那句“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蔡皋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也为无数成年人留下了童年记忆。在她的讲述里,绘本是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的总和。在《十三邀》的访谈中,《学其短》的作者钟叔河说:“蔡皋对孩子的天真烂漫、对花花草草、对植物动物是寄托了情感的,她的作品也是有趣味的,那些画作应当与文字融汇在一起,她的作品是能够表达诗歌、原文的意境的。”这番话说得诚恳而贴切。
蔡皋爱着生活,钟情于草木自然,在楼顶种出了一片桃花源,闲暇时,她会与动植物对话,如果看见青蛙在楼上谈恋爱,她会说“不好意思,我不是要看你们的,你们自己挡在我的路上了”。生活真是一万个值得,像孩子一样感受着世间,欣赏万物,一任天真,这就是蔡皋。(辑/温好,资料来源: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央视新闻、中国妇女、点灯人教育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