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2024-03-14刘兴远

关键词:中国式指标体系现代化

刘兴远,蒋 薇

(1.南京邮电大学 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江苏 南京210023 2.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宏阔的时代命题,又有具体而微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探索构建具象化、可操作性强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衡量,对于及时判断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客观反映现代化建设进展和成效,揭示问题和短板,推动现代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引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定性研究,未给出具体指标构成。邹宇春等认为,有必要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阐述,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评估指标[1]。王群等认为,建构一套合理可量化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动态地评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效能,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提供更微观目标的具体节点指引[2]。王竹君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可以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还具有监测和预测功能[3]。二是从不同角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未进行定量测度和实证分析。任保平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础、关键内容等视角出发,构建了包含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个统计维度的指标体系,设置了46个基础指标[4]。人民智库构建了由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现代化5个评价系统层、17个评价准则层、73个指标层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5]。蒋永穆等依据新发展理念构建了包含5个维度、25个系统层、50个准则层与100个指标层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6]。孟东方等构建了包括经济现代化、科教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法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国家安全、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和平发展现代化和党的建设现代化11个一级指标以及41个二级指标、130个三级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评估指标体系[7]。三是既研究搭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又进行定量测算。裴长盛等构建了含有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和政治治理现代化6个维度45个具体指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了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指数[8]。崔岚等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收入与劳动产出水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6个板块,共20项指标,并对中国现代化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9]。陈胜利等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4个分项维度、45个基础指标,测算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现代化水平[10]。

综上,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总体上看仍处于探讨和完善阶段,尚缺乏公认的衡量指标体系和表征参数,一些指标体系在体系框架设计、具体指标及其目标值设置、评价方法选择等方面还不够科学,对现代化实践的引领性不强。有鉴于此,本研究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的基础上,着眼于可测可评,力图构建起比较科学精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逻辑与构建思路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理论逻辑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五大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这九个方面全面系统,包括了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重大关系、战略安排等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构建内容清晰、导向明晰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1]90运用这一理论成果指导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把握以下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现代化发展普遍性和中国特色特殊性统一的方法论,构建指标体系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考虑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国际通用指标、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的中国特色指标,以更好地体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现代化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系统观,构建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系统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12]相应地,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需要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维度,力求多向度、全方位地反映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实现程度。同时,注重选取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核心指标,以利于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三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构建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3]人既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要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注重选用一体推进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的指标,回应人民群众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指标体系构建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为基本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年和21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清晰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战略总布局的框架内,党中央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到2035年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具体任务,这些方面构成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依据。二是以全方位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构建准则。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内在统一、全面提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在发展维度上强调领域的广泛性、区域的整体性和推进的系统性。由此,优选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的指标,做到既有总量指标、速度指标,又有结构指标、平均指标,使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现代化实践。三是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值的重要参考。参考借鉴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选好参照系。研究表明,人均GDP 2万美元是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最低标准”,中等发达国家偏上水平普遍在人均GDP 3万美元以上。

三、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把“刻画准”作为基点、“导向明”作为重点、“应用强”作为落点,使指标体系在实践导向上体现“引领引导”,在指标选取上体现“准新优精”,在反映成果上体现“可获可感”,在具体评价上体现“可测可评”,确保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精准、务实管用。

(一)体系框架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内涵和实践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现代化建设的部署要求,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架构,通过维度解构、系统分析和指标筛选,初步构建由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6个一级指标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16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相较于既有研究成果,本文研究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统筹考虑全面性和精准性、体现时代性和引领性。指标设置上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反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幸福安康的实现情况,选取多维指标进行表示。二是突出人的现代化这一价值追求,专设“人的现代化”维度,设置反映社会财富、共同富裕方面的指标8个。其他维度的不少指标也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三是突出制度现代化这一重要保障,专设“治理能力现代化”维度,选取7个指标来反映政府效能、民主法治、公共安全情况。四是突出研究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自创反映新目标新任务的指标,如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水平等,克服了现有指标体系多为传统指标的弊端。

(二)指标目标值设定

将2035年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以相关文件为依据,参照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兼顾发展趋势、期望值和可能性,综合设定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目标值。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要求,将2035年全国人均GDP目标值设为14.4万元,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稳定在6.0~7.5,则目标值约为2.2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值为6.5万元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结合“十四五”全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未来趋势,目标值设定为1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参照2017年美国的2.8%、日本的3.2%、德国的3.0%、韩国的4.6%,确定目标值为3.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参照2019年法国的11.48年、韩国的12.21年、日本的12.85年、美国的13.41年,设定目标值为12年。对于缺少横向参照数据和纵向历史数据的部分自创指标,主要通过期望值等因素估算目标值。上述目标值的设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数测算的依据,即以各指标的目标值为我国2035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值,从而倒推出2012—2022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数的值。

(三)权重确定和评价方法

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首先邀请了11名有关现代化研究的专家和实务工作者,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设置,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模型计算各指标的权重。(1)限于篇幅,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省略,备索。

(四)指标体系功能

一是评价功能。建立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目的,就是精准刻画中国式现代化现实样貌,测量和反映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对现代化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定量回答现代化达到了什么程度、存在哪些优势短板、如何完善发展政策等,为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撑。

二是引导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引领推动工作的“指挥棒”“导向仪”作用。通过时间序列纵向比较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横向比较,对照指标的实现情况,引导被评价对象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能够更优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现代化实践成果。

三是预警功能。指标体系精心设置了对现代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或者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关键性指标,可从指标体系中选取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建立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现代化进程的及时监测、适时预测,提前发现和预报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四、量化测度与典型事实

运用上述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收集整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国统计数据,(2)资料来源于2012—2022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个别缺失指标数据值用插值法进行处理,对我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12—2022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综合指数分别为63.3,64.6,65.9,67.5,68.9,70.6,72.5,73.7,74.9,78.2,79.1(以2035年为100测算),年均增加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程度年度间虽有小幅波动,如2020年主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影响,综合指数提升有所放缓,仅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低于2012—2022年平均增幅0.4个百分点,但总体上仍呈稳步上升态势。分维度看,“生态文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指数提升较快,分别由50.7,58.5增至79.5,78.8,年均提升2.9个和2.0个百分点;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数最高,2022年为90.8;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指数分别为69.6,72.3和89.5。但现代化发展各领域均存在亟待补齐的短板和不足。

进一步分析各维度指标的变化,可以发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以下特点:

从人的现代化维度来看,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彰显,同时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就人均GDP而言,2022年我国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 741美元,连续4年超过1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 510元增加到2022年的36 883元,年均名义增长8.4%。2022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5%,按照联合国标准,居民生活总体上处于相对富裕阶段。202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2%,比2012年提高12.1个百分点。但与先进国家发展水平相比,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还有较大差距。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仅列世界第63位。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2022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5,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在1.5左右。虽然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世界上最大,但尚未真正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从经济现代化维度来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同时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达33.5万亿元,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后,我国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7.4%,(3)“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包括现代农林牧渔业、先进制造业、新型能源活动、节能环保活动、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技术服务与创新创业服务、现代生产性服务活动、新型生活性服务活动、现代综合管理活动等9个大类。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5.5%,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达41.5%。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022年R&D经费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2.55%,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4件。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2022年人均货物贸易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达4 468美元和134美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4.6%和4.1%。但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工业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面临挑战。

从治理能力现代化维度来看,社会治理发生深刻变革,同时实现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仍需加力。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26万亿元支出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公共服务、卫生健康、农林水、城乡社区等民生领域的比重达70%以上。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逐步确立和健全。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善,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此前的第78位跃升至第31位。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6%上升至2021年的98.6%。推进和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网络化服务管理基本做到全覆盖。但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还有提升空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较重,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阻碍发展。

从文化现代化的维度来看,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同时文化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全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了一大批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服务网络更加完善。2022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303个、文化馆3 503个;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9亿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6%,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出版各类报纸266亿份、期刊20亿册、图书114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为8.09册(张);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从2012年的76.3%上升至81.8%。文化产业发展较快,文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2.18万亿元。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仍滞后于经济硬实力,如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10%左右的水平。

从社会现代化维度来看,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的任务仍然很重。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2022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3年,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达84.9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9.6%,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深入推进和努力普及健康中国行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2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7.93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12年的1.92人增加到3.14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2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0.53亿人和13.46亿人。当前,区域间、城乡间、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均衡,均等化水平和公共服务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从生态文明现代化维度来看:绿色低碳发展态势向好,同时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美丽中国建设加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实现近10年来连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6.5%,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9%。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消费占比分别提高至49.6%和17.5%,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占比上升到25%以上,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述如下:第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现代化评价指标,既可度量可操作,又突出重点指标,确保了指标体系应用的实效性,可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工作指引和检验成效的有效工具。第二,中国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稳中有升,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和现实模样得以多领域、多维度、全方位的展现。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建设还存在许多卡点瓶颈、面临不少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生育率过低导致人口活力下降、消费需求潜力释放还存在很多阻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等,加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极力在经贸、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设置障碍,使国际环境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绝不会是一马平川的,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对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如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体推进路径:

首先,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机制,着力提升现代化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市场规模驱动、制度驱动等增长动力的潜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持久、更加充沛的动能,做大做好“蛋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建立先进适用、自主可控、开放兼容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解决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控制力不够强等问题。用足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双循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同时推动外贸外资创新发展、优化升级,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其次,构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机制,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一是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好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质量。二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着力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最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监测评价机制,着力增强指标体系引导功能。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及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共同富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目标要求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绩效考核,通过监测评价和定期督查,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推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体系、政绩考核制度,构建具有现代化水准、各方面政策协同配合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完善评价数据分析和反馈机制,加强对评价数据的深度开发和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利于各地找准发挥优势的着力点、把握补短板的着重点、抓住实现路径的关键点,使各项政策根据评价结果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优化。挖掘和选树一批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典型案例,引导鼓励各地在“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中树立标准标杆,在比学赶超中实现争先进位,不断提升指标体系的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式指标体系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