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粤语与英语语码转换原因分析
——以香港大学生会话为例

2024-03-14王云红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码粤语受访者

王云红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 香港 999077)

据统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1]双语使用者是指能够流利地使用两种语言,并能够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替使用的人。在香港,官方的法定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根据政府的语文政策,书面上主要使用中文和英文,而口语上则使用粤语、普通话和英语。[2]粤语受到英语的深远影响,因此在香港广泛使用粤语和英语,并且产生了大量的语码转换现象。[3]

本文研究的粤语是指香港粤语。研究以香港粤语—英语语码转换为主。

一、文献回顾

有关语码转换的研究有很多,探讨或整理研究方法的文章皆有提及,可见此现象是受人关注的。

有关语码转换的定义,Muysken 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类型,包括词汇等同、插入和交替。词汇等同是指在两种或多种语言之间存在相同的语言结构,其中一个语言的词汇可以直接替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词汇在意义上是相同或相通的。交替型是一种特殊的语码转换,只发生在话轮之间或者话轮内部。这种转换模式常见于双语或者多语使用者之间的对话中,他们会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切换,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插入型是指在一种语言结构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成分。这种转换模式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常见。在香港粤语中,人们可能会在句子中插入一些英语短语或者句子,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和多样性。总结起来,Muysken 提出的词汇等同、插入和交替三种类型为我们理解语码转换提供了更细致的分类,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现象和背后的语用机制。[4]

Giles,H.和Smith,P.M.在研究中提出了语言适应理论,用于解释语码转换的心理动因。[5]根据他们的理论,语码转换可以分为言语聚合和言语分散两种模式。言语分散是指说话者在使用语言时,尽量使自己的语码与他人有所区别。这种转换模式可能出现在个体希望突出自己的独特身份、群体归属感或者创造社交距离的情境中。相反,言语聚合是指个体在说话时,刻意使自己的语码更接近另一个群体的语码,以拉近自己与该群体的关系。这种转换模式常见于社交互动、文化融合、跨文化交流等情境中。

总的来说,Giles 和Smith 的语言适应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语码转换心理动因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进行语码转换以及转换模式的选择机制。在香港的语境下,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粤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现象,并揭示背后的心理动因。[5]

在语码转换使用的原因方面,林立红、余璐璐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语码转换的出现源于词汇的缺失。特别是在粤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来表达某些外来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例如 “Chateau Latour”(拉图堡酒庄)。当无法找到适当的粤语词汇或短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很多人会直接使用英语词汇代替。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并受到社会规约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使用,常受到社会规范和限制的制约。举例来说,人们通常使用“阿Sir”作为对警察的称呼,或者使用“你帮我check”表示请求检查,这类表达方式已经融入到日常交流中,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认为这是语码转换。研究指出,这种转换已经成为香港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并被社会接受为一种正常的语言行为,而不仅仅是意识到的语码转换。[6]

李楚成则认为,香港粤语和英语的语码转换,在形式上以粤语为主,当中插入英语的单词或词组。原因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面对英语和中文的混合环境。香港的街道、商店和媒体广告中常常出现英文单词和短语。为了与这种环境相适应,人们开始将英语词汇直接融入到粤语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既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其主要成因是因为特定语境而有所不同。[3]

陈红平、刘维提出,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存在大量的语码转换。而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为:直接使用英语使表达更准确,如姓名,地址等,例如外企员工都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如John、Helen 等。[7]

何自然、吴东英认为语言的变异和发展离不开与邻近的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互相接触、借贷和交换。早在70 多年前,著名语言学家萨胚尔就指出了语言之间的“借贷”和“交换”的必然性。所以今天发生在香港的语音转换与混合早在70 多年前便有迹可循了。[8]

潘慧仪在香港粤英语码混合现象的综合性研究中指出,人通常会选择较省力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有人以音节较少的英语词项来代替音节较多的粤语词项,亦即所谓的“省力原则”。[9]

王云、胡文洁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技能。适当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联系,促进跨文化沟通和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语码转换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不仅在日常对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商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规范和科学地使用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能够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进步。[10]

张运杰认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双语现象的普遍产生是人们为了适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而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语码转换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人们的交际需求。语码转换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的形式和用法,通过语码转换实现彼此之间的意图传递和理解,从而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11]

以上学者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分析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发。这些学者深入分析了语码转换的不同成因,为笔者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然而,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本文将集中研究大学生和年轻人的语码转换现象。相比之下,前人的研究往往集中分析电视剧和电影作品中的语料。为了更有效地反映语码转换在大学社区中的最新状况,本研究将由笔者亲自搜集第一手资料,包括访谈、录音和问卷调查等。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笔者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和年轻人在语码转换方面的行为和态度做出更全面的归纳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既以大学生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作研究重点,语料的收集是重要的一环。由于研究是采用“访谈法”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因此会以访谈录音与问卷调查两个主要方式获取足够的高素质语料。

在研究对象方面,访谈录音的受访者(被研究者)一共有500 人,他们是来自香港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的学生。

在研究过程方面,访问内容以一般日常谈话内容为主,在过程中,笔者集中留意受访者有否出现语码转换的现象和频率。每个个案语料的长度都有所不同,约在5 分钟左右。整个研究加起来的语料长度一共是2500 分钟。访谈完结后,将会要求受访者填写一份有关语码转换现象的问卷,是由笔者口头作访问再写下受访者的答案,以加强研究的深度。如果只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受访者未必实时想起自己的话语例子,研究就有欠深入,如访谈与问卷两个方法同时进行,有相辅相成之效。

三、分析及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

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香港的大学生,他们都在香港生活和接受教育。所有受访者的母语皆为粤语,也是他们的家庭语言。但在生活上他们仍有需要和机会用到英语,其次则是普通话。年龄介于21—23 岁,都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

在进行此次研究和问卷调查之前,笔者一直认为说话者的语言程度会直接影响语码转换与混合的情况,但是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无论说话者的粤语及外语程度是高或低,他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因为习惯而有中英夹杂与转换之现象。

(二)语码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1 和图2 反映受访者对于自己粤语及外语的信心水平。由于大部分受访者的母语为粤语,粤语要比英语水平高。英文有75%受访者选择(3)中等的水平,只有12%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达到母语同样的水平。由此可见,就算英语水平不是很好,他们亦会有同时使用中英语会话的情况,与笔者认知中的有所不同,并不是要二语水平很好,甚至胜过自己的母语才会引致语码转换与混合的情况出现。

图1 受访者对自己中文的信心水平

图2 受访者对自己外语的信心水平

(三)研究概念定义

句内的语码转换是指在句子内部出现语言之转换,称语码混合。语言使用者在句中插入一个或以上的非本族语单词。

句外的语码转换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或是句子外部出现语言之转换,语言使用者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插入一句完整的非本族语句子。

(四)语例(1)— (10)语码转换(句外)的例子及原因分析

语码转换的例子(语例取自问卷)

(1)How are you?

(2)I am fine.

(3)OK!

(4)Let us go.

(5)Who care?!

(6)OK why not?

(7)好呀! I will try my best.

(8)I want to eat pepper lunch.

(9)So funny!

(10)I LOVE THAT!

语例(1)— (10)反映受访者语码转换的情况,以上的例子是出现得较为频密的。

语例(1)— (7)问候语和应答语,很多时候人们都喜欢用英语表示:一方面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How are you”和“I am fine”这类短语是多数香港双语人首先接触的英文语句,使用率较高亦是正常之现象;另一方面英语表达有时比中文语句较为简单,使用时可达到简洁不累赘的效果。

语例(8)中的“Pepper lunch”是一家有名的铁板炒饭餐厅,甚少人知道它的中文译名,所以人们说起时会索性把语句转换成整句的英语以便说明所想。有时候在找不到中文表达方式之时,人们便自然会转换成整句英语来表达,形成语码转换的现象。

语例(9)则是表达感受的感叹词,“funny”是有趣和开心的意思,当受访者希望同时表达这两种情绪时便有这样的语言表现。

语例(10)中的“Love”有“非常非常喜欢”的意思,与英语的“爱”同样是表达相对强烈的情绪,因语意有所关联,因此出现这样的说法。

(五)语例 (11)— (12)语码转换 (句内)的例子及原因分析

语码混合的例子④(语例取自问卷)

(11)TVB 电视

(12)用GPS 系统

(13)WIFI 密码几多?

(14)你好Cheap (粤)/你很Low (普)

(15)我Whatsapp你

(16)同你好Friend

(17)OK 无问题

(18)Well,其实件事系甘既

(19)其实我几Like你

(20)你reg 左科未?

语例(11)— (20)反映受访者语码混合的情况,以上的例子是较为具代表性的。

语例(11)— (13)语码混合使用原因为追求便利。“TVB”和“WIFI”的使用是一种缩略用法;“TVB”和“WIFI”全称为无线网络及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为求便利人们大多习惯用缩略及简化了的用语表达相关概念。

语例(14)— (16)是字词的转义用法。这类词分为两种:一种是词义的转变,而词性没有发生变化,例如(14)“你好Cheap 啊”(粤语说法)和“你很Low”(普通话说法)这两个例子。“cheap”及“low”原英语中是便宜、低级的意思,而在现在的粤语中,经常也被引申为“下贱、土气”。那一种语例(15)— (16)是词性的转变,比如:“Whatsapp”(一种社交短信软件),原指“短信”,而粤语中也被当作动词使用,经常可以听到“我Whatsapp你”这类表达;“friend”也是如此,在粤语中常被用做动词,意为“要好”。

语例(17)“OK”是应答语的使用习惯使然,出现原因与语例(2)的性质与原因相同。

语例(18)— (19)“Well”是语气词,是“好吧”的意思,“Like”则代表喜欢。使用原因为化解尴尬。在使用母语是,使用者虽然能随心说话,但是当说起秘密或是表白的时候,为了减低尴尬情绪,会使用非母语讲话,形成语码混合。

语例(20)“Reg 科”全写是“Subject Register”意为注册科目,是大学选科的缩略说法。也是针对动词的语码混合;大学绝大部分师生皆有这说法,使其成为自然而且常见的语言习惯。

(六)语码转换主要原因的分析

结合录音与问卷调查两方面的搜集资料结果,语码转换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当中以带来便利和受朋辈及环境影响为最多受访者认同。

根据图3 的数据显示,所有受访者皆表示采用语码转换与混合的说话方式是因为贪图方便,认为这样可以带来便利。这样的结果与笔者之前所想的一致,有时中英双语使用者语言的切换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是要逞强,可以纯粹因为语言习惯及追求沟通上的便利。

图3 语码转换出现的原因

正如潘慧仪的省力原则所提到的,人通常会选择较省力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9]也有人以音节较少的英语词项来代替音节较多的粤语词项,如Hall(学生宿舍)、Budget (财政预算)和OU (公开大学)等。这正可以解释语码转换与混合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

而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语码转换是因为习惯使然。因为人类在说话时,说话人会在心理词库中提取相应的、适当的词汇,通过发音器(发音器官)组织发出言语。与听觉相联系的言语理解系统同时起到反馈作用。所以,一旦外语的相关词汇比母语词汇率先被提取,那语码转换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是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所致,亦是一般双语环境或双语使用者所会出现的正常语言现象。

Giles,H.和Smith,P.M.提出的言语聚合和言语分散概念,使得受访者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的群体,为着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言语方式。[4]正如受访者所说,如果所相处的群体习惯于进行语码转换,那自己亦会融合他们,令自己成为群体的一分子。相反,如果群体特别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那说话者亦会自行留意改正。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香港以前曾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对于英语运用并不陌生,而且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以来推行(两文三语)教学方针,使外语(此处指英语)使用率直线提高,形成了市民的使用习惯;另外,共八成受访者表示经常听见别人在说话中进行语码转换,可见这已成为大势所趋,现象甚为普遍。

(七)会话一片段——语料录音转写及语码转换原因分析

表1 出现的语码转换,英语单词词汇以名词为主:FYP、Okay、lunch、OU Club、JC Club (学校餐厅名称)、Drama and Art、Drama、Assignment、E&L、A&SS (学校学院名称)、Major (主科)是语言习惯及大学名词惯称使然。其中在句子S3 的“Club”已经粤语化成读音“级”。从语际词汇转移的性质来看,它介乎语码转换,发音接近来源语言(英语)及借词,即发音接近本族语(粤语)之间。

表1 会话一片段

(八)会话二片段——语料录音转写及语码转换原因分析

表2 中的对话反映出,对于没有中文名称的事物,受访者多插入英语表达。例如S1、2 中的Snapchat、IG 和APP 是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和相关功能名称,但无中文名字,且某些社交平台多以英语国家的人所开发创立的,常以英语为主。类似情况在香港非常普遍,尤其是各式各样的商店、品牌名称。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没有中文名称的商店、品牌(LV、Gucci)、网络工具往往是高档次的象征,在年轻人和大学生看来,这样做有效区分自己与别人社会地位与层次的不同(低于自己教育程度的人),以及拉远自己与老一辈人士的距离,语码转换在此起了保密作用。换句话说,连Line、Snapchat、Facebook 这些社交媒体用语都不懂的人,就不会成为他们谈话的一分子。如果谈话的内容涉及像Facebook 这类例子,说话人就无可避免地得用上英语单词或词组,这是语码转换的重要诱因之一。

表2 会话二片段

对于某些动词,受访者倾向英语表达。在表3 的S1 中:Tailor-made、No Comments、message、Save 低等等。受访者称,这些词语都是比较常用的,而且中文说起来比较冗长,基于省力原则加强沟通的便捷,便自然而然地进行语码转换。

表3 会话二片段

(九)会话三片段——语料录音转写及语码转换原因分析

表4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对于某些动词,受访者倾向用缩略过的英语表达。例如:S1 的Found Dip(Foundation Diploma)、High Dip (High Diploma);S3

表4 会话三片段

的BTW (By The Way)、I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S2 的SAO (Student Affairs Office),等等。英语词汇与中文对应词的长度不同,或英语的句法比结构相对简单,这很容易引发语码转换。最常见的例子是英语形形色色的缩略词,缩略词和它们的对应词(此指粤语)从音节数量较少的时候(此指英语),语码转换便可以理解。

第二,S3 中有内地潮语的出现,为粤语与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给力”一词在世界杯期间被网友以感叹词来使用,其意义被延伸。类似于“牛”“很棒”“酷”,成为中国流行网络语言,现已入新华字典第六版。受访者指出,他会有这样的语言表现,是因为最近醉心于内地电视剧,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内化了此项语言知识,活学活用。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状态会对语码转换有影响。表5 中出现引用式的语码转换。“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You should look at the bright side.”这两句句子是引用英国的谚语,在笔者第一次学习到这两句说话的时候,句子就是以英文作语言输入的,因此在笔者作语言输出的时候,便会有语码转换的情况。

表5 会话三片段

表6 会话三片段

对于一些日常用语,人们通常以英语表达。例如:“Okay、Bye-bye”受访者都认为这是多年的习惯与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是这样。这些说话若用中文表达,有时反而感觉不够干净利落。

四、总结

此次研究集中在大学生语码转换的现象与其语言表现的原因所在。大学校园里的语码转换体现着大学生追求创新有其独特的风格。笔者先透过访谈收集语料,再以问卷记录方式,完善未能涉猎完全的部分,综合研究所得的语码转换之原因。

(一)语意方面

语意是语言交流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当人们尝试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时,语言的语意可能因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要确保传达正确的信息,需要理解并适应不同的语意。语码转换是为了更好地传意。当使用自己的本族语言无法表达某些特定的思想或概念时,人们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语言或语码来传达准确的意思。因此,应用其他语言和语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思想,并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二)语用方面

语码转换合乎经济原则,当外语的发音音节比本族语短时,进行语言转换确实会更省力。这是因为发音短音节的语言更容易被本地人掌握和理解,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这一点与潘慧仪的研究结果吻合;[9]亦与李楚成的经济原则说吻合。[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发音短音节,不同的语言依然可能存在重要的文化和语境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应小心驾驭,确保信息传达得当准确。

(三)心理语言学方面

长久以来,香港奉行两文三语教学政策,加上殖民地时期,香港教育制度上偏重英语,英语成为主要教学语言。学生常被鼓励多用英语,而且学习过程中,英语专有名词是有关概念的载体,英语专有名词便不断出现在学生的脑中,这是形成语码转换心理诱因。即使学生日后知道了这些术语的中文对应词,由于潜意识中已经压制了中文词汇,英语词汇仍然会在思维过程中占据优势位置,难以避免语码转换的现象。

(四)社会语言学方面

通过转换语码,使对方认为自己跟其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和教育背景,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和产生更好的第一印象。在香港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语码转换尤为重要,因为人们可能需要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中进行沟通,降低语言沟通的障碍和提升社交效果。不过,过于频繁和刻意地进行语码转换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和疑虑,因此,应该在交流过程中保持自然和真实,让语言成为互相了解和交流的平台。

(五)个人情绪表达方面

语码转换有效化解谈话时的尴尬情绪。在谈到一些私密或令人感到害羞的话题时,人们通常会感到一定的尴尬和紧张,这会给沟通和情感表达带来困难。通过进行语码转换,可以减轻这些负面情绪,并使谈话更加顺畅和自然。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往往可以有效保护自己的隐私和保密,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婉转和委婉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因为二语的使用大多没有母语般百分百准确,使用外语便可使谈话内容有所保留,使人更加安心。

(六)在语码转换的对象方面

综合问卷和语料显示,无论语言能力高或低的人,在有需要时都会进行语码转换。但人们在进行语码转换时,可能会考虑与对方的社会地位、语言能力等相关因素。在面对语文能力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时,人们可能会避免出错和犯错,因此减少或避免语码转换这种语言行为。而在面对语文能力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人们可能会更倾向于进行语码转换,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情况可能受到社会心理学中的“面子文化”的影响,即人们在交往和社交中通常需要保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这种文化可能导致人们在与高地位的人交流时避免出错和失态,以维护面子和形象。因此,在进行语码转换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情境和对方的个人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香港粤语和英语的语码转换,以粤语为主,当中插入英语的单词或词组。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语意及语用方面的考虑 (词性及传意速度),也有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考虑(语言影响社会地位高低)。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会根据对方的身份、理解能力以及自己的目的和传意效果等因素来进行语码转换,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可以肯定的是,粤语和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已成为大部分香港人生活习惯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短时间之内无法改变的。这种习惯性的语码转换现象随着香港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变化,成为香港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语码转换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同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起作用。分析香港大学生会话中语码转换的原因,对理解和运用语码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沟通和交流能力。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语码转换,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表达想法和信息,并提高与他人的互动效果。

猜你喜欢

语码粤语受访者
粤语学堂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粤语对话庄文强 如何平衡双雄故事
优雅古风与经典流行的全新演绎 童丽《粤语十大金曲Ⅱ》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