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趋势

2024-03-14陈郁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发文思政课程

叶 青 陈郁青

(闽江学院 地理与海洋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学科所包含的国家战略、社会服务和知识传播等功能,使得地理学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优势。为了更好提升高校地理学思政育人的效果,推动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文章对中国知网收录的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展开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梳理了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并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高校地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借助CiteSpace 软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时间为2023 年5 月23 日,以“课程思政”和“地理规划”“乡村振兴”等与地理学相关的各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剔除中小学地理学科教改论文以及不相关的文献,合并重复文献最终得到436 篇有效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将选取的文献以Reforks 类型导入到CiteSpace 5.7.R5 软件中。通过发文数量、作者和研究机构等内容,可以了解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通过关键词共线、聚类图谱和高频关键词统计,可提炼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关键词聚类时区图谱和突变探测,可以探索出研究领域的未来趋势和前沿热点。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现状分析

1.发文数量

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们对研究领域的关注程度和研究热度,对发文量逐年分布统计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发展态势。对选取文献以年为单位绘制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发文数量和累计发文数量分布图。(如图1 所示)

图1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发文情况

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始于2018 年,当年发文量两篇,随后逐年快速增长,2021 年激增至131 篇,2022 年度发文量达209 篇,截至2023 年5 月23 日当年发文也有47 篇,表明近三年研究势头活跃强劲。探其原因,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要求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2018年对标国家课程育人总要求,教育部发布《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高校地理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研究自此展开。2020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从国家层面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都要全面推进实施,课程思政要成为覆盖全国所有地区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各高校地理学科积极响应,学术成果喷涌而出,年发文数和累计发文量不断增加。

2.作者与研究团队

作者共线合作网络图谱可得到研究领域的核心主导作者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由图2 可见,国内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学者分布呈现多数独立分散、少数集中合作的特征。发文量方面,发文最多的作者是韶关学院李航飞和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两位学者所在网络都形成较明显的合作团队。作为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领域的核心主导力量,但两学者之间没有合作连线。通过统计,发文量1 篇的作者占作者总数的92.0%,比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的60%标准高出32.0%,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数量占论文总量的42.7%不足文献计量定律50%的标准,说明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领域还未形成成熟的作者合作网络。究其原因,多数高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多以教改课题的形式转包给教师,教师个体多结合自身所上课程和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研究探索,造成独立研究居多,合作团队偏少。

图2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3.研究机构

研究机构可视化分析可得到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共现图谱,从而了解主要研究机构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表明,研究机构主要为普通高等学校的地理学专业,以普通本科高校为主,少数高职院校。分布上呈点状孤立散落的特征,表明机构之间合作较少,以独立研究为主。发文量最大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其合作机构也最多,说明南京师范大学是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的主要阵地。从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分析,主要为校内学院之间合作,校际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关系。主要原因,第一,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办学注重岗位任职能力,突出实际应用,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推进不够重视,所以研究机构数量少于本科院校;第二,各高校是独立办学,会依据本校实际资源自主建设课程思政方案,因此多校内合作,校际之间由于缺乏协同合作的平台与机制,缺乏交流沟通,所以出现校际合作较少状况。

(二)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线

关键词能直观鲜明反映论文主题,是论文内容的核心凝练。关键词共线可视化分析呈现关键词的频次大小以及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强度,让研究人员快速明晰研究领域的热点。(如图3)

图3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共线网络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共线图谱可见,“课程思政”“乡村振兴”“教学改革”节点较突出,说明这三个关键词是研究领域的核心议题,其他关键词紧密广泛围绕在大节点周围,共同构建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将频次排前20 的关键词整理可得表1 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列表。中心度能体现关键词在被引网络的重要性。关键词中心度越高,它在研究领域中所起的中介桥梁作用就越大。“课程思政”出现频次和中心度远高于其他关键词,表明学者们主要以“课程思政”为核心主题展开研究;“乡村振兴”这一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均排第二,可知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学者们将地理学知识与乡村建设实践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高校地理学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生动探索;“教学改革”“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三个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度也位居前列,可知本领域的热点主题是对标国家和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教学设计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到各门课程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是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途径。

表1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频次与中心度列表

2.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聚类是在关键词共线的基础上将关系紧密、相似度高的关键词聚集分类,将各类别中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作为该类别的标签,从而凝练出更高热度的研究主题。聚类模块度Q=0.7109 >0.3000,平均轮廓值S =0.9341>0.5000,均大于统计学有效信度值,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合理。表2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产生10 个模块,按规模由大到小依次为#0 课程思政、#1 教学设计、#2 乡村振兴、#3 立德树人、#4 三全育人、#5 实践教学、#6 选修课、#7 教学改革、#8案例教学、#9 专业课。每个聚类模块的高频关键词联系具体文献的内容,10 个聚类模块可归纳出两大核心研究主题:(1)为什么需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者们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0 课程思政、#7 教学改革)和价值本源(#3 立德树人、#4 三全育人)两方面阐释高校地理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基础;(2)高校地理学科要怎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文献主要聚焦思政素材的挖掘(#2 乡村振兴、#8 案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入(#1 教学设计、#5 实践教学、#6 选修课、#9专业课)两方面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行动路径。

表2 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关键词聚类分析表(#0—#9)

(三)研究趋势分析

1.发展脉络

关键词共线时区图谱可以展示首次出现的关键词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与延续过程,从而能清晰获取主题热点的演化发展。关键词共线时区图谱可知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是沿着“课程思政—乡村振兴—教学改革—中国地理—案例教学—协调发展”的脉络演化。“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设计”这三个关键词完整横跨研究周期,表明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思政元素的挖掘提炼,教学设计的探索思考是学者们持续深化的热点。通过对演进脉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出发展趋势有以下特征:(1)研究视角方面,由宏观突出的大的聚焦点逐渐向多元细化的微观小节点转变,尤其2021 年以后视域更加开阔,内容更加丰富;(2)研究主题方面,各关键词节点延线随时间推移出现交叉、走向改变,表明研究主题联系越发紧密,单一的研究主题向多主题的研究体系转变;(3)研究重心方面,从政策内涵解读的价值层面,包括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主题,向具体教学实操方向发展,关注各专业课程及选修课,运用教学理念、采用教学手段、结合培养方案等将地理学课程思政落地实施。

2.研究前沿

关键词突变探测是监测一定时间内频次变动率较大的词,从关键词突现开始至结束用粗条线标记,突现条线的长度代表关键词持续的热度,突变强度代表关键词频率变化,所以突现词探测图谱表征了研究领域的前沿。图4 高频关键词突变探测分析图谱所示,研究周期内共产生9 个突现词,2018 年和2022 年所产生突现词均为3 个,其他年份都只有1 个,说明这两个年份研究较活跃。2018 年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机制正式开启,推动了地理学者对地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关键词“三全育人”和“新时代”突现时长达三年,是突现时间最长的,表明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结合三全育人理念进行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是2018 年至2020 年持续关注且较为稳定的研究主题。2021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选树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各高校积极响应,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申报,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示范项目申报培育积累,培育周期两年,因此2022 年“课程思政”关键词突变强度大,持续至今,表明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经历前期的摸爬实践,已经成为较成熟的研究前沿热点,学者们进一步持续深化研究,热度呈延续趋势。“地理信息科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关键词突现强度也较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热度居地理学各专业前列,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汤国安教授及其教学团队丰硕的教研成果密切相关,同时辐射带动其他高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近两年学者们侧重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从突变探测图谱中“自然地理学”关键词突现强度排第二位,突现起始于2022 年直至现今可知。“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地理科学、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农学、林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4]地理学中地质地貌、土壤地理、气象气候、水文、地球概论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内容,是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5]所以自然地理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体系中内容的广泛延展性,使得在高校地理学科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自然地理学”成为近年研究的前沿热点。

图4 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高频关键词突变探测分析

三、结语

综上,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领域文献数量不断攀升,研究主体分散独立。通过对发文数量、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现状进行分析,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始于2018 年延续至今,2021 年发文量大幅增加,呈上升趋势,但作者以及机构的科研合作网络都未形成,仍处于孤立研究的状态。各高校研究机构通过申请加入2022 年教育部发布的首批地理学科8 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开展跨校线上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研究人员还可以积极参加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专题研讨会,来推动优秀成果的借鉴交流,谋求形成稳定成熟的网络研究群,促进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二)研究热点清晰明确,主要围绕价值内涵和行动路径。地理学的使命是提高人类认知,解决资源、环境、发展、灾害面临的复杂问题,所具有的强烈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强烈实践应用特色,都使得地理学科自带浓厚的思政育人意识形态特征,因此研究者从价值内涵的认知和行动路径的实施两条主线进行研究,与地理学知行合一的学科特点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热点中“乡村振兴”战略获得学者们普遍关注,较单一狭窄,而诸如全球变化愈发复杂背景下的城市资源开发,生态重塑,智慧管理,前沿挑战等重大国家战略主题鲜少涉足,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国家战略热点可丰富多样。

(三)研究趋势逐渐多元微观,注重教学实践探索。在专业方向上,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成果,其他专业方向的研究略显单薄;在教学评价中,有关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发文数屈指可数;在教学实践上,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对地理学各专业方向的课程思政研究、课程思政实施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可成为未来我国高校地理学课程思政研究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发文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