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检查诊断胆囊腺肌症的临床意义研究
2024-03-14宫凯
宫 凯
(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 CT 室 山东 淄博 255000)
胆囊腺肌症为一类以肌层增生及腺体增生为主的增生性非炎性胆囊病变之一,患者发病初期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表现多以胆囊壁增厚为主。而胆囊壁增厚的形式多样,其可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及弥漫型等[1]。其中阶段型胆囊炎患者发病,易出现胆囊壁局部增厚的表现,检查时易被误诊为肿瘤。既往则是有推论猜想,胆囊腺肌症为胆囊的癌前病变之一,有必要早期对患者的该临床症状予以明确。从早期检查方式上看,超声及CT 方式均可对患者的该病予以有效诊断,但超声检查方式可能会受到胀气及肺部脂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升。而CT 检测方式在多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中有着广泛应用,其具有时间分辨力强及扫描连续且范围大的应用优势。本文为进一步分析CT检测方式在胆囊腺肌症检出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胆囊癌患者30 例及胆囊腺肌症患者100 例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 年6 月—2023 年6 月于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患者30 例及胆囊腺肌症患者100 例。胆囊癌患者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8~74 岁,平均(59.11±7.53)岁。胆囊腺肌症患者中男52 例,女48 例;年龄37~73 岁,平均(58.41±7.45)岁。
纳入标准:(1)胆囊癌患者满足有关胆囊癌的诊断标准[2];(2)胆囊腺肌症患者满足有关胆囊腺肌症的诊断标准[3];(3)临床资料完整;(4)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耐受CT 检查中应用造影剂者;(2)伴发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者;(3)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应用西门子X3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的胆囊部位进行检查。调节探头频率为(3.5~12.0)MHz。初步扫查时应用凸阵探头,后期扫描时应用线阵探头探查。为确保扫查质量,所有接受检查的患者均采取平卧位,并在检查前禁食禁水6 h 后接受检查。干预时,需全面了解胆囊一般情况,包括周围组织情况,若是怀疑为癌症,观察癌细胞是否有转移情况。明确记录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并作为分析结果的依据。
1.2.2 CT 检查 应用飞利浦公司所提供的64 排螺旋CT(型号TSX-101A)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是从右侧膈顶至肝脏右下缘处。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检查时间控制在4.1 s,矩 阵512×512,FOV 350 cm,层 厚5 mm,层间距5 mm,螺距1.2 mm。分别对患者进行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支持。强化扫描时应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注射速率3.0 mL/s,总注射量80 mL;其中动脉期注射30 s,门脉期60 s,延迟期110 s。
1.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获取组织病理标本,并将标本送至上级医院接受检查,由我院获取检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
1.2.4 数据处理 将所获得的结果由经验丰富的两名医师进行核实,意见不一致时讨论决定。
1.3 观察指标
(1)检查结果:记录组织病理学检查、CT 及超声检查结果;(2)比较不同检测方式诊断效能;(3)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的CT 征象分析;(4)典型影像图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
胆囊癌患者30 例及胆囊腺肌症患者100 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CT 准确检出胆囊腺肌症患者92 例;超声准确检出胆囊腺肌症患者82 例。CT 诊断胆囊腺肌症的灵敏度92.00%为(92/100),特异度为96.67%(29/30),准确率为93.08%(121/130),均高于超声诊断的82.00%(82/100)、80.00%(24/30)、81.54%(106/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2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n/m)]
2.2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的CT 征象分析
CT 影像扫查可见,胆囊腺肌症患者在胆囊腔缩小、胆囊内结石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渗出与胆囊癌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光滑、RAS 窦显示、肝胆交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的CT 征象分析 单位:例
2.3 典型影像图分析
患者,男性,58 岁,CT 扫描可见:胆囊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延迟强化,胆囊底见囊性低密度,呈串珠状,邻近肝脏见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延迟强化,胆囊内壁光滑,其内见多发点状高密度。最终诊断结果:胆囊腺肌症并邻近肝脏炎性浸润,胆囊多发结石。见图1。
图1 典型病例1 影像图分析
患者,女性,60 岁,CT 扫描可见:胆囊底壁增厚,边缘毛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楚,胆囊内壁光整。最终诊断结果为胆囊腺肌症。见图2。
图2 典型病例2 影像图分析
3 讨论
胆囊腺肌症为临床上常见的胆囊疾病类型。该病发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且诊断结果易受到增生情况的影响,导致漏诊情况发生。同时在鉴别诊断时,胆囊癌又常伴有胆囊结石存在,在检查时,易诊断为胆囊结石,而忽视了患者的癌变诊断,导致治疗时机被延误。因此,早期准确鉴别患者疾病类型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次研究对比了CT 及超声检查方式在胆囊腺肌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其中,CT 扫描能通过平扫、增强扫描对病灶的特定部位进行扫描,并通过X 线束传递光信号,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最终计算机解码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该技术具有图像成像质量高,安全性、密度分辨率高等诸多应用优势[4]。超声检查方式则是借助超声波原理,通过收集声波在介质上的反射信息,明确病灶一般情况。但是胆囊位于腹部,患者应用该检查方式可能出现图像质量受影响的情况。本文为分析CT及超声检查方式在胆囊腺肌症检测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特设计了本研究。
胆囊腺肌症与胆囊癌的CT 征象上看:考虑到不同的胆囊腺肌症病变中弥漫型及节段型的超声声像图整体上具有特异性特点,易于区分,但局限型的病灶较容易与胆囊癌混淆,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分析影像学显影特点,便于诊断。既往有研究显示,分析肝胆直接受侵犯程度、胆道梗阻水平、肝胆界面清晰度、胆囊壁增厚形态及特征对胆囊的病变良恶性鉴别有诊断价值[5]。若是要深入分析胆囊腺肌症的影像学特点,需联合胆囊癌的影响进行整体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良恶性患者在胆囊腺肌症患者与胆囊癌患者在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光滑、RAS 窦显示、肝胆交界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胆囊腺肌属于良性病灶类型,其增厚原因与黏膜上肌层过度增生及黏膜上皮过度增生存在相关性。而胆囊癌患者胆囊增厚的原因则是与癌细胞浸润性生长有关。通过分析其他的CT征象,可利于辅助疾病鉴别[6]。例如在恶性病灶中,会出现胆囊肿瘤局限及不规则增厚表现,而通过分析RAS窦及胆囊壁光滑情况则可区分疾病。当RAS 窦比较小时,CT 检查会因部分容积效应而不能显影病灶,当仅表现为非特异性增厚时,在CT 显影中会出现二环征或是三环征的情况,也可用于RAS 窦的检出。有一类情况是胆囊腺肌症患者炎症已经累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时,CT 扫查可能会出现影像的环形强化及一过性强化改变,可能会出现误诊的情况。胆囊壁中的RAS 窦扫查无强化低密度区为胆囊腺肌症的特征性CT 表现,也是影像学检查明确该病的关键。但部分病例因疾病进展,会出现此窦显影不清楚的情况,与常规的胆囊炎之间较难被相互鉴别,也会出现误诊[7]。分析这一情况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发病早期,窦腔比较小,这会使得胆汁内浓缩的胆汁密度升高,扫查时呈现出高回声影像。另外,患者的呼吸伪影干扰、胆囊充盈不良以及部分容积效应等,也是影响扫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8]。本次研究中CT 误诊的原因也与RAS 窦显影不清楚有关。
从诊断效能上看,表现为CT 诊断效能较超声显影更佳,分析原因:在进行增强CT 扫描时,整体的扫描速度快,这可减少胃肠道蠕动对胆囊病灶显影的影响。同时,该扫描技术还可快速地开展连续性容积采样,这能够有效地提升图像显示质量,对病灶处细微解剖结构清晰显影,特征越明显,则诊断鉴别的效果越好[9]。而从诊断效能的角度分析,可能原因是:胆囊癌患者进行增强CT 扫描时,门脉期影像多呈现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这一特征与胆囊腺肌症的CT 增强显影间差异较大,可作为鉴别的依据之一。另外,还可通过明确胆囊处是否出现邻近侵犯、腹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对良恶性病灶进行鉴别。对于那些胆囊壁比规则增厚,且难以排除恶性病变的患者,需早期对病灶手术切除,避免出现胆囊癌漏诊及GBA 恶变的情况[10]。
综上所述,CT 检查对胆囊腺肌症的检出率较高,影像学特征可利于鉴别胆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