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合并高血压,不可不知的用药知识
2024-03-14刘珊珊
刘珊珊
今天,诊室来了一位年过六旬的阿姨,她同时患有情绪障碍和高血压,老人家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抗高血压药和精神科药物有哪些不能一起服用;另外她还想知道,这两种疾病之间的症状会互相影响吗?以及药物会加重疾病本身的症状吗?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一一梳理这些问题:
情绪障碍与高血压症状之间的相互影响
1情绪障碍影响患者血压
高血压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精神因素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比如强烈的、反复的、长期的外界环境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引起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神经平衡受到破坏,皮层下血管舒张收缩中枢的功能出现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此外,由于精神症状改变,如高度焦虑或躁狂状态,可导致患者的血清儿茶酚胺(肾上腺分泌的一类激素)水平升高,使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如果儿茶酚胺持续释放,则会引起持续性高血压。
抑郁症患者往往有皮质醇(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又称氢化可的松)增多的情况,皮质醇增多症又名库欣综合征。库欣综合征中约90%的病人有高血压症状,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等反应。
2高血压可能引起精神症状改变
血压与人的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的焦虑发生率为5%,抑郁发生率为4%~7%。高血压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更高,为15%~50%。
药物对疾病的影响是怎样的
● 抗高血压药对情绪障碍的影响
有抑郁症病史的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可乐定或大剂量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抑郁状态加重。因此在服用上述药物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注意。与此同时,对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的高血压患者,应防止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如果高血压患者已明确抑郁症相关诊断,则需要在降压的同时采用抗抑郁治疗。
β受体阻滞剂因其对外周β受體的阻滞作用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及使血压下降,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许多焦虑患者常伴有心动过速、震颤、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研究发现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对减轻焦虑症的躯体症状有显著的效果。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普萘洛尔和地西泮合用治疗慢性焦虑症,比单用普萘洛尔或地西泮效果更好。对器质性脑损害所致的焦虑状态用普萘洛尔治疗也有效。
● 精神科药物对高血压的影响
目前,许多市售药品可导致血压升高或水钠潴留(指过多的水和钠积存在体内),氯米帕明、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有可能升高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引起血压波动。
体位性低血压是使用抗抑郁药尤其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常见的副作用,抗抑郁药可造成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药物是丙咪嗪。为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初始服用剂量宜小,渐增剂量。起床时宜缓慢,避免突然站立。或在站立前先做些准备动作,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做好体位转换的过渡动作。服药后稍事休息,避免过度饥饿等。
抗高血压药物与精神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抗高血压药物是作用于引发高血压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该类药物会提高血锂的水平,如碳酸锂与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合用,可增加锂盐浓度,可能出现锂中毒症状,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多尿、肌无力、嗜睡等。
β-受体阻断剂常用于控制高血压和心律失常,减轻心绞痛的不适,降低继发性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β-受体阻滞剂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合用,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如普萘洛尔与氯丙嗪合用时,氯丙嗪可抑制普萘洛尔被快速代谢,能增强对心血管的抑制,易造成显著的血压下降,增加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去甲替林、多塞平)与索他洛尔合用,可引起罕见的心律失常,因此不推荐合用。
钙离子拮抗剂是抑制钙进入血管肌肉,扩张末梢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血压的一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与锂盐合用,可能具有神经毒性。
可乐定为中枢性降压药,可引起交感神经抑制,导致血管扩张,使心排血量(指心脏每分钟将血液泵至周围循环的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可乐定与抗精神病药合用,可偶见低血压,联合使用有少见谵妄的报道。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氯米帕明、多塞平等不推荐与可乐定合用。
利尿剂是抗高血压一线用药,还广泛用于抗心衰的治疗。该类抗高血压药物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增高血压。利尿剂类抗高血压药物与锂盐合用,可改变肾排泄,进而影响患者的肾功能。利尿剂类抗高血压药物与抗精神病药合用,增加低血压的发生率。
α-甲基多巴常用于中度高血压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可降低甲基多巴的降压效果,合用药物还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及中枢神经兴奋。联用应严密监测血压,相应调整甲基多巴的剂量。必要时换用其他降压药或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替代三环类抗抑郁药。α-甲基多巴与抗精神病药联合使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谵妄等不良反应。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精神科患者合并高血压时,用药是非常复杂的,患者应遵医嘱服药、规律监测血压,注意做好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自我监护,定期到医院评估病情控制情况,遇到精神及血压症状波动,应及时到医院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