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4-03-14李靖著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志愿科普队伍

李靖著

一、引言

近年来,张家港市立足基层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统筹配置优质科普资源,广泛开展以科技培训、科学普及为主的科普志愿活动,为社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同时不断提炼经验、完善体系,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科普志愿服务拓展深化的路径和机制。张家港市成立科学普及以及志愿者服务支队,市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参与,并先后组建科普细胞工程、科普讲师团、流动科技馆巡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等8 支科普志愿服务队,以及25 支科技、农业、环保等科普志愿服务专业队,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基层延伸,在区镇(街道)建立科普志愿服务分队,在村(社区)设立科普信息员,现已逐步形成了“支队+ 分队+ 专业队”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体系,推进科普志愿服务网格化组织的全覆盖。

二、科普志愿者在科技馆服务中的重要性

科普志愿者作为科技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为观众提供专业讲解及答疑解惑,从而使展览更加立体化、生动化。

(一)科技馆服务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全国各地科技场馆在节假日观众数量激增,对场馆的服务能力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展览讲解服务、互动体验服务等面临着人力严重短缺的局面。科普志愿者可以参与科技展览的各项服务工作,是科技馆维持正常运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提供优质的科技展览服务

当前科技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支技术型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可以为科技展览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配套服务。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可以联合当地学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研发部门,推出高质量的科技展览。

(三)科技馆发展的助推器

科普志愿者不仅是科技展览服务的提供者,也可以成为科技展览管理主体的参与者、建设者。随着志愿者队伍不断迈向专业化,可以适当参与科技展览主体的服务内容选定、服务流程规定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科普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汇聚了大量拥有一定管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可以推动科技馆各项事业的发展。例如,上海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让众多高校大学生参与科普志愿服务,并结合当地优质人才资源,将所在地各大科研机构、高校、研究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引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在上海科技馆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科普志愿者都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获得了普遍好评。[1]

三、当前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数量日益庞大,在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志愿者队伍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例如,缺乏制度性管理及人员不稳定等,为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管理松散

志愿活动是以自愿为前提,科普志愿者受自身工作、学习等因素的限制,无法长期保持稳定的志愿服务,而科技场馆也无法对科普志愿者进行出勤考核、服务水平考核等硬性管理,导致科普志愿者队伍管理相对松散,在执行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针对志愿者队伍尚未形成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对于科普志愿者中少数参与度不够的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队伍的凝聚力。

(二)人员不稳定

据资料显示,当前科普服务志愿者队伍的主要参与者是退休人员及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尤以高校大学生居多。大学生在参与科普志愿服务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及积极性,但美中不足的是时间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这一点在高校考试季及毕业季体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志愿者無法提供长期的科普服务,也导致短期内科普服务质量有所下降。受到大学生毕业的影响,科普志愿者服务年限一般都在三年以下,志愿者队伍的不稳定性为队伍管理与培训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人员培训方面,对新加入科普志愿者的培训量大幅提升。

(三)专业匹配度有待提升

科技展览内容专业程度高、更新快,志愿者队伍的专业程度无法与之完全匹配。部分科普志愿者仅能提供场地指引工作,无法提供专业的讲解及释疑服务。由于科普志愿者参与时间的限制,无法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全面培训。

四、张家港市科普志愿服务的工作成效

科普志愿服务要精准把控发展新变化和群众现实需要,围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创新科普工作方法、内容、形式,把文明实践作为推进文明创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张家港市科协、市科技局、市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导中心在近年来不断探索推进科普志愿服务方法,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普及融合发展。

(一)科技服务多元化和精准化

科普志愿服务对象覆盖面广,通过不断扩大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阵地,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科普要求。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建议反馈、口头访谈等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关注服务对象反馈。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既满足了服务对象的多元需求,又满足了个体的精准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服务需求。同时,多样化的科普志愿活动对促进居民科普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科普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

科普志愿服务有明确的目标及相应的系列活动,要求以相对专业化的方式开展服务。只有通过不断丰富、创新科普志愿服务内容及工作方法,以项目化形式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张家港市于2022年在社区开展了科普细胞工程5 个志愿服务项目,在打造“科普细胞”品牌项目的同时,积极推动“三屋”建设:“创新屋”旨在提升青少年对科普的兴趣,打造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打造社区青少年科普品牌;“健康屋”旨在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体系,增加老年人科学常识;“安全屋”旨在构建社区安全普及教育,创建社区安全文化,加强社区安全建设。在此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有知晓度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这些品牌项目契合群众需求,发挥了标杆作用。

(三)科普志愿服务整合科普资源,用好科普人才

实践中要将现有的科普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搭建科普资源库和社会资源共享互通的桥梁,让科普资源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张家港市依托市级科普资源开展“百场科普讲座进五区”“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体验行”等活动,让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更加丰富。同时,挖掘基层现有的科普资源,相互配套使用,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大大提升了科普资源的利用率。在整合科普资源的同时,发挥好科普人才资源,逐步形成“科普信息员+ 科普志愿者+ 科普专家”三方联动的科普团队管理机制,促进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三方之间的互联、互动、互补共同推进科普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2022 年,5 个社区开展的科普志愿活动共动员了80 名科普信息员参与其中,链接了156 名科普志愿者。在科普志愿项目执行过程中,链接了不同领域的科普资源,如科普专家库专家、医生、陶艺老师、木工老师、省科技教练员等,实现了不同领域间的跨领域普及。

(四)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坚持人员带头示范

近年来,张家港市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着力构筑运转高效、服务精准、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坚持相关部门人员带头,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所长、站长重点任务清单,落实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支队长、队长职责;将文明实践纳入网格事务责任清单,发动全市1500 余名网格员融入参与;将新市民志愿服务纳入积分管理,6.1 万名新市民注册志愿者,年度服务超107 万小时。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28 万,占常住人口的19%,总服务时长超1000 万小时。

(五)健全志愿服务流程管理、激励机制

张家港市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开发志愿服务数字管理系统“友爱港城网”并先后多次改版,网站匹配新市民积分、文明交通等专业系统数据,推动与融媒体中心融合,开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同步、资源互通互融的云上阵地矩阵。在全市设置志愿者自助服务机和礼遇自主兑换机12 个点位,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把服务送到志愿者身边。在全市各类媒体开设“人人都是张闻明”等专栏,展示全市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广告示范街,将志愿服务文化融入日常。成立“火姐姐工作室”“王志勇工作室”等以志愿服务典型命名的基层工作班组,让典型引领示范。2020 年起实行志愿星级以铜、银、金、终身成就奖评定,科普志愿者积分可兑换相应礼遇物资,同时通过困难资助、免费保险、优惠公共服务,发放重大活动纪念证书等礼遇,提升科普志愿者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科普志愿者未来工作方向

针对科普志愿服务当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科普服务的实际工作经验,未来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一)因地制宜,打造稳定的志愿者团队

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队伍的稳定性。稳定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可以带来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培训时间成本,为科技服务贡献持续性正向引导,甚至可以为科普服务提供指导性建议。让科普志愿者长期参与各类展览讲解、活动安排,可以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准。应因地制宜,邀请当地科研单位工作者、企业研发部门人员、各院校教师等长期在地人员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需要指出的是,应当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入制度化管理,通过规范化的服务体制,提升服务品质。充分做好科普志愿者的上岗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对志愿者的培训情况、出勤服务情况、专业化服务水平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能够提供长期服务的科普志愿者,应建立科普志愿者资料库进行管理,对于服务时间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碎片化时间管理方式,尽量降低对科普志愿者生活、工作的影响。另外,吸纳短期科普志愿者进行常态化管理,例如,可以分季度甚至分月份进行实习生的录取工作,利用时间上的无缝衔接,使人员流动但岗位固定。

(二)完善志愿者激励制度,提升志愿服务积极性

科普志愿者本身的积极性是其从事志愿服务最原始的动力。同时,应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更为有力的奖励措施,为科普志愿者增加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部分地区针对志愿者的鼓励措施,主要停留在评选“优秀志愿者”等单一的方式上。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各地科技场馆应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完善志愿者激励模式,适当增加奖励内容及提高奖励额度,例如,苏州博物馆通过志愿者自治管理机制创新志愿者文化活动、举办荣誉退社志愿者欢送会纪念高龄志愿者、策划编辑志愿者年刊传播志愿文化等方式。[2]

(三)为志愿者提供更全面的培训,提高科普志愿者队伍专业性

根据科普服务的实际需求,结合科普志愿者学历、专业、兴趣,将科普志愿者进行分组,建立科普志愿者专业组别资料库。建立组别后,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授课等方式,对科普志愿者进行培训,甚至可以安排志愿者外出参观其他科技馆或者参与科普活动,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在高校、科研机构较为密集的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好区域资源优势,利用科普志愿者队伍中的专业人士,如教授、大学生、企业研发人员等群体,通过志愿者来培训志愿者,从整体上提升志愿者团队的专业程度。

(四)推动更为开放的志愿者交流平台

科普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因此志愿者的心理需求更应引起各方关注。根据调查显示,科普志愿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作为对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回馈,可以建立跨地区志愿者交流平台,通过平台内不同科技场馆志愿者的交流,满足志愿者探索不同領域的需求。同时,注重培养提升志愿者的荣誉感。[3]

六、结语

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内科普服务的质量。由于人力资源的局限,近年来科普服务对科普志愿者队伍的依赖性有所提高,特别是在节假日等高峰期,全国各地各类科技场馆都涌现出人山人海的场景。科普志愿者的专业性,关乎每个人参与科技活动的体验感。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中,应首先着力于关注队伍的稳定性,提高每个科普志愿者参与年限。与此同时,通过一定程度的奖励措施,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开发平台交流等模式,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打造更有凝聚力的志愿者团队。

猜你喜欢

志愿科普队伍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微科普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