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及其美术表现研究

2024-03-14何一辰

参花(上) 2024年2期
关键词:辽河流域红山头像

何一辰

红山文化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会产生的多元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本文阐述西辽河流域概况、红山文化及其美术表现概况,以及红山文化美术在西辽河流域文明中的体现,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西辽河流域概况

(一)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因区域的不同,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西辽河地区主要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辽河是辽河上游的一部分,由南源老哈河与北源西拉沐沦河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大兴乡海流图村汇合而成,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向松辽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远古时期的西辽河流域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植被茂盛。因此,从兴隆洼文化到红山文化,西辽河流域一直是远古先民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西辽河流域也是渔猎与农牧交错的地带,这样的经济结构,特别是渔猎经济引起红山文化的短暂繁荣。

(二)群体性

群体性是由人类群体创造出来并共同接受和遵守的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不是个人的思想或观念。每条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划分了不同的群体,一个群体可以包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多个民族。先民早期的群体意识使社会分工和生产生活有了巨大的进步,经济得到了发展,文化因而得以繁荣。因西辽河流域丰富的物产资源养育了这部分地区的民众,形成了西辽河流域的群体性,最终促成了红山文明诞生。

(三)民族性

民族性是文化生长的土壤,由长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影响形成。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观点,“多元一体”即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发展至今的一种必然产物。他认为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西辽河是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西辽河流域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始,距今已有一万多年。新石器时代开始时,人们开始居住在这里,盖房子,制造陶器,驯养家畜,制作石器和玉器。这些文化因素的累积,加速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距今大约5800 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西辽河地区则已发展到了初期的文明阶段。

二、红山文化及其美术表现概述

(一)红山文化溯源

红山文化所在的西辽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位于欧亚大陆草原通道南缘东端,濒临北太平洋西岸,是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分布格局是以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北界线过西拉木伦河,并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南部到达渤海海岸,东部到医巫闾山,西部过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也发现了红山文化的遗存。红山文化的最初发现可追溯到20 世纪初,有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和辽宁葫芦岛市的沙锅屯洞穴遗址。最初对红山文化的认识主要是从石器、陶器和房址等生产与生活遗迹方面入手。红山文化既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变种,又是河北磁山文化的延续,20 世纪70 年代后,人们更倾向于将红山文化视为本地自发形成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红山文化在汲取了庙底沟文化的元素后,又将其与自己的文化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南北交融的新的文化形态。

(二)红山文化的美术代表作品及其价值构成

红山文化的美术和工艺非常发达,许多精美的陶器、玉器、石器、青铜器等艺术品的出土,反映了红山文化的审美观和文化特征。

1. 玉器——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的玉器雕刻以圆环占大多数,玉龙是其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1971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出土的玉龙,被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出土的玉龙通体墨绿,高26 厘米,耳短,圆目,口前突出,两个对称的鼻孔,两个突出的眼睛,额头和下颚上都有密集的网纹,它的背部有一条21 厘米长的长鬣,占据了整个身体的1/3,身子蜷缩成一个“C”字形,形状像是甲骨文里的“龙”字。玉龙背部有圆形孔洞,可用绳索系住孔洞,首尾在同一水平线上。玉质光滑润泽,线条简练,雕刻精细,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形成轻快、简洁、传神的风格。

红山文化玉器多以兽像为代表,以阴线刻和浅浮雕为主。通过对生活中的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其最明显的特征,再由工匠精湛的工艺制作而成,这正是红山玉器的伟大之处。红山玉器种类繁多、工艺考究,在造型方面,常采用圆或似圆形,讲究线条的流畅和对称;在工艺方面,常见的有切割、浮雕、两面雕、抛光等等;在种类方面,多以造型为主,另有见玉人。

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获得长足发展,表现了中国北方玉器较高的技术水平。它的出土开辟了中国史前玉器研究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玉器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雕塑——红山女神头像

20 世纪80 年代早期,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发掘出一尊真人大小的头像,以及大小不一的神像残件。红山女神头像出土于女神庙的中室西侧,头顶上有残缺,额头有发箍样子的装饰,鬓角有竖式的发带。高颧骨,浅眼窝,眼睛有灰色的玉石镶嵌在内,低鼻梁,宽薄嘴唇,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与华北人脸型相近。头像的右耳完整,左耳残缺,面部安详带有神秘微笑,背面相对平整,属于高浮雕作品。

红山女神头像形象生动,在塑造技术上突破了原始性,五官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泥塑工匠对人脸结构的充分了解和对泥塑工艺的熟练掌握,追求面部造型与神态的逼真刻画。在雕塑造型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工匠对眼部的巧妙处理。首先就是使双眼变大,远大于实际的眼窝,但因为突出的前额与突出的脸颊,使人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其次,它的眼睛微微眯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有关身体形象的写实技巧和夸张技巧,均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现实主义表達方式的高度。

这一女神头像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史前女性雕像的稀缺,反映了远古时代对女性尊重的社会现状。牛河梁女神庙遗址面积宏大,坐落在牛河梁主峰之巅,海拔671.3 米。女神庙里既有人物雕塑也有动物雕塑,说明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更多的是对动物的崇拜,尤其是鹰、熊等动物,深受先民崇拜。这种行为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的原始文明已经非常成熟。从部族到国家的转变过程中,先民崇拜观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推动着红山文化的兴盛发展。

(三)红山文化美术中的装饰艺术

红山文化时期,这里的工艺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不但具有独特的陶器装饰艺术,同时在玉器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罐、钵、瓮、盆等,造型优美小巧,质地松散。器具上有很多装饰性纹理图案,以线条为主,多呈“之”字形,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另外,在陶器中占有一定比例的纹样还有勾连三角纹和平行圆弧线纹。勾连三角纹,组织上有作两层配置的,有三层的,甚至有多达六层的,手法多样,别具一格。平行圆弧线纹的组织亦很独特,一般作六重、七重组合,线与线有间距,排列整齐、均匀,粗细统一,运笔流畅,技法熟练。其体现的简单且质朴、连续中伴随变换的特点,承载了先民特定的审美取向。在众多的神兽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陶尊,它的身上布满了鹿形、鸟形、猪形等花纹,它是“中华龙”的直接来源,也是红山文化中“玉猪龙”的重要佐证。

三、红山文化美术在西辽河流域文明中的体现

(一)墓葬

發现红山女神头像的牛河梁遗址,是晚期红山文化墓葬活动的核心,具有较大规模的祭祀性建筑。红山文化所出土的工艺美术作品多有与之相对应的地域文化,比如西辽河流域的墓葬,讲究自然崇拜和女性崇拜,女神庙和女神头像的考古发现,都印证了墓葬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礼记·祭统》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因此,红山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墓葬中,玉器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以玉为尊,唯玉为葬”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红山文化美术特别是玉器,焕发出了灿烂的光彩。

(二)图腾

“中华第一龙”“玉猪龙”等玉器的出土,证实了红山文化中“龙”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远古时期,人类缺乏改善自然环境的能力,生活条件恶劣,于是,先民就将自己每天看到的或者自己膜拜的东西,作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腾是原始人与其他部族之间的区分,一种图腾一旦诞生,便会在部族中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而发展出一种图腾崇拜与图腾禁忌。自古以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从“玉猪龙” 身上可以看出,猪的形象在美术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雷广臻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图腾性玉器反映了红山先民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这“四生”情况。红山文化时代,狩猎和饲养猪是很常见的事情,人们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将这一过程加以艺术创作,最终将其升华为龙的形象。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远古农业的发展、祭祀活动密不可分,所以先民创造了玉猪龙,并作为古国图腾。而这条经过设计的玉猪龙变成了古国境内各个部族首领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

(三)氏族

红山文化女神头像是众多泥塑工艺美术作品中最为典型的一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表现人物特征和功能的作品。比如,1979年在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出土的陶塑孕妇小像,1998 年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三女抱坐陶塑像,2012 年兴隆沟遗址出土的一座整身陶人像。兴隆沟出土的陶人像是一尊男子像,嘴部呈“O”形,是迄今所见红山先民形象最逼真的一尊。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是母系氏族,红山女神是古代的首领,在她的带领下,红山先民开始收集玉石和陶器,并且开始了捕鱼、狩猎、种植和放牧等活动,先民便供奉女神,逐步向父系氏族过渡。女性的雕像被远远地供奉于上方,男子雕像的口部张开成呼麦状,这一特点的差异,反映了两性之间的社会分工,活动的细化与权力阶层的划分,促使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

四、结语

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燕山以北,是华夏最早的文明遗址之一。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出土了越来越多具有独特社会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特别是牛河梁红山遗址中女神头像的出土,更让社会各界对红山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不管是从民间文化的观点,还是从其自身的造型特点、设计目的看,其作用常常与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关,对红山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其所在的区域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红山文化以其特有的经济特征和原始的文化特征,显得格外耀眼。

猜你喜欢

辽河流域红山头像
红山荞麦看木森
可爱的卡通头像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用钥匙画头像
辽宁省辽河流域石油炼制排放限值的制定
辽河流域水生态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辽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中国第一张马列头像股票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5000年前红山文化庙、坛、冢新解